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09年10月,南方周末在全国纸媒首创绿色新闻版块(简称绿版),以每周四版规模、独立成叠的形式专注绿色新闻,记录中国的绿色进程,至今三年有余.这三年多里,中国环境问题持续升温,低碳、绿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中国的新闻实践中也日益细分出绿色新闻这一专有领域,涌现出一批专注绿色报道的媒体和记者.在南方周末首开先河之后,2010年4月,南方日报开办“绿”版,21世纪经济报道开辟低碳周刊,第一财经日报改造环境周刊,而搜狐、腾讯等主流门户网络也均先后设立绿色频道,很多影响力媒体也先后开创绿色栏目或版面,进军绿色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是一份立足广东覆盖全国的大型综合性周报.也是一份在中国读者心中深具媒体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同时也是一份发行量很大的周报,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40万份以上.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正义、良知、理性、人文关怀"是《南方周末》始终追求的目标.创刊28年以来,该报完整、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图景,以调查性报道为主,以责任和深度著称,被网友誉为最有良知的报刊.新年献词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文体蓬勃发展的一大产物.它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专家学者研究报纸特点的又一内容.虽然每年只有一期,但它的影响力绝不容忽视.《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独具匠心,每一期的新年献词都让读者充满期待,它所传递出的理想与希望往往能给读者心灵的震撼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从《南方周末》的变革看中国时政新闻周报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辽粤 《新闻界》2006,(1):93-94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南方周末》在中国的存在现象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从文化周报起家,向社会时政周报转型,坚持高尚的文化品味,集聚有思想、有影响力的读者受众,南方周末记录着中国的时代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时代进程。因此,《南方周末》才可以在最自己的网站上堂  相似文献   

4.
《南方周末》作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其文化副刊一直承载着留住读者的任务与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通过报网融合出现了网络版,并在"两微一端"成为主流的今天,也出现"南周知道"微信公众号,"南方周末"微博账号的社交化推送副刊内容的举措,这种尝试为《南方周末》文化副刊拓宽了传播渠道,读者范围更为广泛,虽然该报文化版副刊的转型仍存在不足,但它却是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副刊转型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5.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不可复制,其成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社会诸多结构性演变正在悄然而剧烈地进行,改革之诉求如雷贯耳,问题不断累加的时代,它的理性姿态格外被国人所欢迎."《南方周末》一直是理性思考、理性发言,同时在理性之外也让读者找到最舒适而且又大无畏的情怀.可是近些年来,社会上不断有人评价《南方周末》的可读性日趋降低.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19):17-28
自1996年以来,《南方周末》转型成为南中国一份主流的政经大报,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它深刻地嵌入在中国社会、中国新闻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本文以《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透过过去二十年新年献词的话语变迁,探讨《南方周末》与中国新闻界、中国社会呈现出何种变迁关系,《南方周末》在此过程中如何定位自身媒体角色和社会功能。第二个问题是,在社交媒体中,《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被再次提起,不同的行动主体又为何对此进行集体记忆,其间又有何种社会意涵。研究发现:1.过去二十年中,《南方周末》经历了启蒙者、记录者/监督者和解释者等角色认知的变迁,总体上处于"混合型"的角色认知。另外,由于调查的式微,《南方周末》被迫转变为解释者角色。新年献词极力塑造《南方周末》的职业权威和合法性,但其所倡导的社会观念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借助往年焦点事件所进行的一种"策略行为",是"事件驱动"而非"价值驱动"。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话语实践受到总体政经结构、地方宣传领导人更迭和职业选择等多重因素影响。2.在社交媒体上,微博用户总体建构了《南方周末》曾出现过"黄金时代"的集体记忆,也代表了中国新闻界的"光荣与梦想"。在论述"过去-现在"、"理想-实践"和"传统媒体-互联网冲击"三类关系的话语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在"江艺平退休"和"沈灏被抓"的焦点事件中,网民话语都指向职业模范的离场与"倒塌",映射《南方周末》光辉不再。但也有差异,"江艺平退休"指向新闻业的"时代结束","沈灏被抓"指向中国媒体"制度缺陷"。3.话语若从组织化空间进入公共空间,其周围的结构性条件和行动主体将发生位移,原本的话语也将赋予新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需要人文关怀,科技新闻也不例外。将人文关怀融入科技新闻,是科技新闻报道的创新之路。2007年,《南方周末》将科学栏目从新闻版转移到文化版,伴随这一变化的是文化版由黑白版面过渡到彩色版面,这一变化充分反映出《南方周末》科技报道浓郁的人文关怀。那么《南方周末》科技报道是如何体现这种人文关怀的?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来窥探新时期《南方周末》科技报道这一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奥巴马在密集的访中行程里,选择《南方周末》作为自己接受专访的媒体,由此可见《南方周末》品牌的影响力之大.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时评在媒体中热起来,这主要缘于媒体资源过度丰富,信息量激增,其次也缘于国外媒体的影响。作为媒体而言,自然希望在一片喧哗中建立自己的个性声音;作为读者,也希望在价值观混乱、信息繁杂里听到高屋建瓴的见解。需要酿成了现实:从南到北的媒体都在打“时评牌”。仅就报纸来说,2002年,始有浙江《青年时报》等报纸试水时评版,而今已有一批时评版颇具影响:《南方周末》时评版、《中国青年报》时评版、《齐鲁晚报》时评版、《经济观察报》时评版等。一些新报纸问世便把时评作为了重头戏,像《新京报》每天有1~2个时评版,做得有声有色。新闻理论家认为媒体已经进入“观点的时代”,把评论称为新闻的灵魂和媒体的旗帜。而且现实中,一些媒体调查中证实:  相似文献   

10.
《南方周末》被称作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其副刊也备受关注。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例证法,从探讨《南方周末》副刊定义、版面语言运用特点、副刊新闻化趋势和内容选择特色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梳理总结了《南方周末》编辑特色与价值取向,并重点对《南方周末》副刊的新闻化趋势进行探究,希望为转型时期的纸媒发展与变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韦中华 《青年记者》2012,(18):21-23
世界新闻业从诞生之初,就和政治密不可分.时政新闻更是其中和政治关联度最高的一个品种.考察这一新闻品类,最容易发现新闻报道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点在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和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的版面上可得到鲜明的印证.本文以这两家媒体“时局”版的时政报道为例,管窥这一新闻品种的创新与局限.  相似文献   

12.
早就听说《经济效益报》有“七色版”。何谓“七色版”,我正纳闷。恰好友人送来一份绿版的《经济效益报》,只见它报头是绿色的,主要新闻和文章的标题也是绿色的,难道这就是“七色版”中的一色吗? 我怀着好奇的心,请教了一些新闻界的老前辈,他们也说不出“七色版”的道理,但是,他们都喜爱这张报纸。他们说,《经济效益报》的内容实在,的确是一张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报纸。  相似文献   

13.
陈栋 《今传媒》2007,(11):4-5
范以锦,1969年毕业于暨南大学经济系,1970年进入《南方日报》.曾任南方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现任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曾被《传媒》《今传媒》《南方周末》等媒体评为"中国传媒年度人物""最具影响力传媒人物""最具创新成就传媒人物""最具赞许人物"等称号.  相似文献   

14.
都市报与市民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天都市报》伴随着一九九七年元旦的钟声诞生,短短一年里便以异常的增幅,迅速成长为武汉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在街头零售市场上居销售量之首。其发展之快令武汉新闻界惊喜。有专家断言,这是因为定位正确。诚哉斯言。 (一) 定位,在新闻学里通常指的是读者定位,即为那个读者层服务,为什么人办报的问题。 读者定位对办报来说,是个首要的,也是重要的问题。定位准了,报纸经营易于成功,否则将见弃于市场。 读者定位是把办报者的眼光瞄准基本读者层(或称核心读者层)。任何一个大众媒体的读者对象都是广泛的,也都有一个基本读者层。这个读者层是媒体的基本服务对象。一张报纸要成功首先要找准这个读者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雾霾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必然加大对环境新闻的报道力度,以唤起政府、企业、公众的觉醒,呼吁大家共同关注环境问题,为驱赶雾霾、重现碧海蓝天出一份力.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气候问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同时也促进了绿色新闻这一概念的传播.《南方周末》绿色版第一时间亮出“绿色新闻”的招牌,各大门户网站紧跟其后开办绿色频道,一些媒体也纷纷打出“绿色”旗号. 《南方周末》以绿色版为主要阵地,是国内首个将环境新闻深度报道作为独立版面进行报道的报纸.自2009年创立以来,绿色版以多角度的内容设置和多方位的报道策略,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新特点.本文以《南方周末》2014年、2015年的绿色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报道策略的分析,探讨近年来环境新闻报道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研究背景:自中国报纸行业发展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种报纸,《南方周末》曾被称作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其副刊也备受人们关注。研究目的:总结出的《南方周末》副刊的几大特点。研究方法:本文是通过阅读大量现中国主流报纸的的副刊,对比总结出的《南方周末》副刊的几大特点。研究结果:总结出《南方周末》副刊的四大特点:南方周末精神、文化气息、创新意识、思辨精神。  相似文献   

17.
郭耀华 《新闻实践》2010,(10):37-39
对文化报道怀旧现象的关注,首先要从《南方周末》说起。在《南方周末·文化》这一叠中,每期都设有“往事”专版,其前身是1998年出炉的“解密新闻”。该版所报道的内容多为过去发生的事、曾经存在的人。再将阅读面扩大至其他媒体,笔者发现,文化报道的怀旧倾向也较为明显,其流行之风,由此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以绿色报道承载生态文明的新闻理想 2009年10月8日,<南方周末>从新闻部和经济部抽调一批资深记者,组成以专职报道"绿色新闻"为使命的采编团队;在版面设置上,打破传统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新闻分类模式,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绿色新闻平台-"绿色新闻"板块."绿版"每周4个版,旨在关注从个人到企业、从区域角度到全球视野的环保话题,主要靠热点新闻调查、独家专题和高端观点立版,新闻口号是"尖锐、敏锐和新锐";通过不断提供深入的调查、精辟的观点、精彩的新闻故事,以获得每一个向往和谐发展、绿色家园的人的共鸣,记录并推动中国的绿色进程.  相似文献   

19.
2002年8月29日,《南方周末》1版刊出中央党校梁清强一封来信,大意是说《南方周末》8月15日1版所刊《大话刘晓庆》一文,将饿死数千万人的1959~1961年的灾祸歪曲为“三年自然灾害”,不符合事实。他引用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一段话来阐明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新型综合类日报,《新京报》的评论版一直是其吸引读者的特色版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京报》评论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借力用户黏性更强的微信公众平台,《新京报》相继开设了包括"新京报评论"、"沸腾"、"新京报社论"三个评论类公众号。本文试从对"雾霾"这一热点话题的评论文章来比较《新京报》评论部三个微信公众号的评论特点,从而探讨《新京报》评论部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