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在最近几年语文文本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前不久正好赶上了一次市级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太赛,我听了四十多节课,其中不乏优质课,但也有许多课严重变味了,成了“班会主题课”“才艺展示课”“影视欣赏课”“主持人比赛课”“口头辨论大赛课”等等。究其原因,就是“文本解读”的缺席。这几乎成了一种时尚,不禁令人感  相似文献   

2.
【问题缘起】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高中语文“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课型概念。苏教版教材更是在每一个专题前明确标示本专题所要采用的课型。然而,究竟什么是文本研习课、什么是问题探讨课、什么是活动体验课以及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究竟“文本研习”是谁在研习?“问题探讨”要不要“以文为本”?“活动体验”可不可以脱离文本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必修一至五册的课文.未加*的共有76篇(首),其中教材建议用“文本研习”课型教学的有57篇。姑且不论“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三种课型的划分是否合理.但至少说明了编者的一种导向.即“文本研习”应该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而在这57篇中,  相似文献   

4.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有什么样的文本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教学之源。本期我们关注的是“文本开发”。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用足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有人形容窦桂梅老师的课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出窦老师的课具有别样的风采。那这天上“神曲”究竟“神”在何处,从何而来,窦老师是怎样解读、开发文本的,这值得我们探讨。为此,我们以一种“解剖麻雀”的方式,刊发窦老师的《游园不值》教学的系列文章,让你细细地品味。同时,不少教研员、一线教师对“文本开发”也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特编辑这组文章,奉献给广大读者。相信读了之后,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材文本和生活世界的重要纽带,议题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发挥着导向作用。基于思政课的特殊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本质属性和议题的标识性特点等因素,教材文本解读理应成为议题设计的根基。课标议题的特点为议题设计提供了有益借鉴,基于教材文本解读的议题设计可从单元主题的统摄、教学框“题”的破解、文本脉络的理顺、教材内蕴的挖掘四个维度入手,有利于防止议题式教学“浮于理念、流于形式”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8.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即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也不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把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有什么样的文本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教学之源。本期我们关注的是“文本开发”。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用足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有人形容窦桂梅老师的课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出窦老师的课具有别样的风采。那这天上“神曲”究竟“神”在何处,从何而来,窦老师是怎样解读、开发文本的,这值得我们探讨。为此,我们以一种“解剖麻雀”的方式,刊发窦老师的《游园不值》教学的系列文章.让你细细地品味.同时.不少教研员、一线教师对“文本开发”也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特编辑这组文章,奉献给广大读者。相信读了之后,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把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了“文本”研究上。以“文本”为载体,以“课堂”为研究平台,把“教”与“研”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集体在校本研究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集“研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写反思”为一体的“五课一反思”文本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1.
语文老师喜欢选择文学类文本,因为文学类文本教学往往能收到潸然泪下、怦然心动、掌声雷动的舞台效果,语文老师不讳言文学类文本“有可讲的东西”,非语文老师也爱听这样的语文课。相比之下,一些非文学类的实用文本,虽然被编在教材中,却不被待见,非但公开课上鲜有老师愿意献课,平常教学中老师们也觉得它们主题单一,语言乏味,难有煽情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读者观点     
好课“透”为先一堂好课的根本应首先体现为“透”,即吃透教材,它可以表现为广、准、深、巧。广,一是将文本放在深广的知识背景之中去学习,让课有广度———作者生平经历,思想历程,写作时代背景等都可信手拈来增加文本底蕴;二是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扩宽视野。准,是对教材重难点把握得准。深,是对教材理解深,教师对文本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刻的体悟。巧,一巧在设问;二巧在选准突破口;三巧在问题来自学生。(刘萍萍河南新乡市第十中学;045300)悟“读”是关键语文课应该是“以悟读为主”的,课堂上要有学生有情味的朗读、有思味的默读、有韵味…  相似文献   

13.
朱瑛 《福建教育》2006,(11A):29-30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了解的“零”起点上。  相似文献   

14.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课标中所说的文学类、论述类与实用类文本的语篇类型,恰好能与虚构文本与非虚构文本相对应。借用非虚构文本理论,不仅可明确说明文学类文本与非文学类文本的区别,而且还能印证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的内在逻辑关联,适应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合流趋势。具体到高中语文的论述类文本教学中,可侧重于“表达与交流”的实践活动任务,从非虚构的写作技能培养出发,逆向设计教学流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写作的现实“介入”能力。与此同时,非虚构文本的真实边界与审美特性,也为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教学跨越学科边界、进行跨学科合作研习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教师手捧文本,面对学生,以至作者和编者,要引领学生学习什么呢?提升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影响学生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笔者以为教师课前必须“多角度”“入木三分”的“斟酌”文本,从“斟酌”文本中找到“问题”,进行“教学预设”;从“斟酌”文本中品出“味”,才能显成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多角度地“斟酌”文本呢?  相似文献   

17.
品评鉴赏李华平教授执教的《老王》一课.该课“教什么”定位准——聚焦文本解读方法,授人以渔;“怎么教”方法精到——充分关注学生主体,有盐融于水之妙;“教得怎样”实效突出——学生学得有方向、有条理、有方法、有习惯、有兴趣.  相似文献   

18.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课文。这一课教学时可采用“角色式”的独特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通过“接触角色…‘融入角色”进而“感受角色”“对话角色”“升华角色”的方式,让学生从燕子的角度切身体会到燕子的艰难处境,在感悟中产生问题,让学生以燕子的视角走进文本、探究文本、对话文本、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9.
<正>【专题阐释】《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本堂课尝试根据单元要求、课后提示以及文本特点,选择“悖异型情感的曲折言说”作为微专题,聚焦言语形式,通过单篇精读带动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文本诵读、语言品味、比较鉴赏、合作探究中体悟作者情感,感受言语智慧。【课前预习】查阅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文本,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有哪些含意;结合具体语句,解说作者为什么既要“写一点东西”,可又“无话可说”,他有哪些“要说的话”。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用心品味之下,使我对备课有了新的认识。当我们跳出文本看文本,站在更广阔的平台看文本,是不是更能把握住文本的精髓之处,上出课的“品位”呢?我认为在备课中除了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亲近作者,扩宽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