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中难度动作的选择、布局、分值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其发展过程中的所存在的问题及内在规律,以期对提高与完善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中难度动作的创编起到引导作用,从而促进国际武术竞赛套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对所创编的"情景对练式打练南拳"单练、对打套路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该授课模式整体满意度高;"打"、"演"的巧妙组合,多元化因素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团队协作的考核方式不仅深受学生喜爱,而且有利于掌握套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武术专项身体素质.建议借鉴"打练南拳"教学改革案例的优点,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精选代表性动作,创编内容短小精悍的单练、实战套路,来提高武术套路的教学效果、促进高校武术教学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武术套路技术内容单调、雷同倾向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现行武术竞赛规则、创编套路、技术功力、技术风格四个方面分析,近几年武术比赛中套路技术内容单调、雷同,观众急剧减少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竞技武术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极为迅速,由体育总局所创编的规定套路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开来.虽然竞技武术没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但其现实意义却是传统武术不可替代的.然而,这一新生的武术运动形式还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认清竞技武术的发展现状,在综合考虑武术的科学性、文化性、技击性、功能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对竞技武术套路动作进行大胆创新,才能确保竞技武术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方竞技体育在全世界主导地位的日益强化,传统武术走向竞技体育之路从而发展成为今天的竞技武术,然而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武术套路的道路上却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针对目前竞技武术套路创编所存在的问题,从中西体育文化角度入手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为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武术走向国际成为正式的奥运比赛项目添砖添瓦。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对比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套路拳种纷呈的特征从审美趣味、审美需求以及审美风格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认为:武术套路拳种纷呈,一方面是缘于不断地融入了创拳者主体的情感与智慧,对套路动作根据个人的才情、主观意向与认知水平进行了“有意改造”,是创拳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趣味的能动反映;另一方面,武术套路拳种纷呈满足了传承者不同的审美需求,是传承过程中的主观遴选和再次创造;另外,所创编与传承的套路拳种在审美风格上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保证了武术套路在历朝历代的更迭中、在扬武与抑武的交替下仍然保持着拳种纷呈而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对我省9个高水平武术队竞技武术非竞赛套路的训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教练员与运动员只是把非竞赛套路作为一种调节手段,或是体能训练的一种方法,而较少作为训练内容,这不利于全运会项目的创编与创新.建议省市武术队增加非竞赛套路的训练时间.加强创新能力和理论方面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摘要:以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首次颁布的各式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创编历史为主线,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经制订提纲、初访交流、正式采访、文字整理、史实考证、文野互补、视频对比、亲身实践等步骤和方法,访谈整理了主要创编者门惠丰和阚桂香教授的创编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经历及对当今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技术变化评价,旨在全面真实地梳理与记录各式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创编历史,总结其中创编规律,发现当今技术流变问题,促进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的本真化、科学化、竞技化发展,推动太极拳全面走向世界。本文内容包括:创编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动因与申请、创编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组织与实施、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撰写与拍摄、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技术规范与流变、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的历程、反思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北狮套路创编与北狮运动的继承和发展紧密相连,文章从发展北狮运动的视角,运用逻辑分析法,研究中国第二套北狮规定套路创编研究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北狮套路创编是项目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应紧紧把握创编的各种要素及遵循套路创编原则,作者呼吁,只有适合时代发展的套路,北狮运动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以当代竞技武术套路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竞技武术套路所折射出的符号意义进行结构主义分析和特征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当代竞技武术套路符号的结构分层,进一步揭示中国武术套路在当代竞技体育环境下的生存特征与文化意义。研究认为:竞技武术套路符号中,受众以招数、拳势、隐意三个代码为解读框架,并借助身体显文本与竞技伴随文本进行情境填充,从而获得符号创造者对竞技武术套路特征的意义表达。表意性、体势性和高端性作为竞技武术套路符号单纯的特征表现,对武术群体做出了不同层面的竞技武术回应。对竞技武术套路符号的研究价值在于,竞技武术并不是非常规的武术文化形态,在符号内部仍然保留有武术文化的传统的恒定要素,解读竞技武术套路符号必须要以符号代码和符号文本相结合,从而产生竞技武术套路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时代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发生变迁和转型。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是必然趋势。当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武术文化的自身发展要求以及西方体育运动形式的冲击为其转变也准备了必要条件。价值观念的认同、理论的确立以及政府制度的完善与强力实施构成了武术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完整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电影、电视剧、舞台表演等艺术行业的迅猛发展显示出该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使得更多从业者开始投身武术艺术作品的创作,并由此催生了对武术指导、编排及演艺人才的大量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表演(武术)专业因应而生。以上海体育学院新成立的表演(武术)专业的专业建设探索为例,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表演(武术)专业学科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尝试在解决思路上提出一些意见。研究认为:1)表演(武术)作为跨领域、跨方向的交叉学科专业,在新时代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表演(武术)专业融合了武术与表演两个母学科建设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使自己从宏观上结合了二者相互关联的现代化学科建设特点,从微观上可以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武术功底与表演能力的多方面复合人才;而另一方面,因为表演(武术)专业在能力体系上存在多方向性,建设过程中又存在背景交叉、内容交叉、学科交叉等现实问题,令其在设立至今的几年间尚未从学科层次上寻得本专业存在的学术本源。2)表演(武术)专业在新时代武术文化传播进程中所遇到的代表性问题是文化的传统发展模式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的脱节,提出表演(武术)专业未来学科建设应以“师资力量”为基础、“体系建设”为保障、“生源接收”为动力、“源于技术,融于艺术”的武术美探索为内涵的多层次学科建设模式,从而为未来表演(武术)专业学科建设、武术影像文化以及武术技艺的现代化传播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封建文化的影响下,女性群体被排除在武术活动之外。但是在传统武术中却有很多以女性意象为素材编创成的传统武术动作和套路。为了解释上述现象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中女性意象进入途径,表现形式和意义进行分析。认为女性意象以象形方式进入传统武术中,随着传统武术对意象的改造,武术动作名称和拳诀成为了意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对以武术动作名称和拳诀为表现形式的传统武术中女性意象意义分析中指出,传统武术中女性意象诠释了武术动作过程,标志着武术哲学的完善,显示出创拳者和当时社会的两性观念。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综合格斗运动MMA营销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综合格斗 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武术家李小龙成为现代MMA运动的发起人,MMA比赛已逐步成为世界搏击类比赛 的重要发展方向。综合格斗运动的组织者运用现代体育运动理念,对综合格斗运动进行了现代化、标准化 以及人性化的改造,建立了适合UFC发展的科学规则体系,为现代体育搏击史带来了一场安全性与观赏性 的革命。我国作为世界武术大国,尽管目前UFC运动还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但综合格斗运动在我国有着非 常光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运用献资料法,探讨了武术教学与训练中的基本功能训练问题,认为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提高以及高难度动作的形成与发展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忽略基本功训练;切不可急于求成,直接进行武术套路技术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套路)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具有的"虚拟化"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作为一种通过艺术化的形象表现攻防格斗技艺,也兼具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普遍特征——"虚拟化"的艺术特征,其表现为"虚拟化"的武术技击景象、"虚拟化"的武术技击对手、"虚拟化"的武术技击技法。通过"虚拟"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法,中国武术向审美主体展现了中国武术的艺术之真和艺术之美,彰显出中国武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相似文献   

17.
论世界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武术“竞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传统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基本问题,结合东、西方传统文化与观念特征,从宏观上阐明了武术"竞和"思想是当代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微观上论证以"竞和"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武术观念是武术走向世界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对中华武术文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遗产,它表现在对中华民族运动攻防技击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还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意志、理想、追求、欣赏习惯、思维特点等各种心理素质和民族文化特点。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武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注重整体思维、重和谐、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鉴于目前关于中央国术馆主要人事任职情况阐述较为混乱之现状,以彼时各种原始史料为依据,对其任职情况进行全面考证,并对以往错误、遗漏之处进行纠正补遗,力求还原真实情况.研究表明,抗战前中央国术馆主要人事任职情况按先后顺序应为:(1)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钮永建、张宪、张树声;(2)少林门长王子平,武当门长田兆麟、孙禄堂、高振东;刀剑科长柳印虎,枪棍科长马英图,摔角科长王子平(兼)、马裕甫;(3)总务处长骆斌、李滋懋,副处长唐克南、骆介子、竺永华、张瑞堂;(4)教务处长马良、刘崇峻、朱国福、郭锡三、吴俊山、萧忠国、吴翼翚,副处长吴志青、郭锡三、吴俊山(待考)、杨松山;(5)编审处长吴志青、唐豪、金之铮、姜容樵、吴俊山,副处长陈家轸、姜容樵、杨松山(兼).  相似文献   

20.
应用文献计量法对1988—2018年CNKI数据库武术交叉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以探析我国武术科研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动态。结果显示:我国武术科研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动态主要包括文化、运动人体科学、教育、健身养生、经济产业、历史、艺术和其它八个方向,数量占了武术研究文献总数近1/5,热点集中在武术文化、武术教育,其次为武术与经济产业、武术与养生健身,由热点转为冷门的是运动人体科学;各类基金支持的文献篇数占支持武术研究总数的近1/3,其中受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交叉研究文献比例更高。机构单位发文篇数主要集中在国家六大体育专业院校和河南省三所综合性大学;武术科研领域交叉学科研究未来的趋势包括政策导向发展、武术本源发展、与新兴事物交叉发展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