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时代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发生变迁和转型。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是必然趋势。当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武术文化的自身发展要求以及西方体育运动形式的冲击为其转变也准备了必要条件。价值观念的认同、理论的确立以及政府制度的完善与强力实施构成了武术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完整机制。  相似文献   

2.
乡土武术传承实践的历程反思及其现代化转型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乡土武术是植根于乡土中国或传统社会的文化样态,是没有进行现代化转型或正处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传统武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在现代化转型中遭遇困顿的乡土武术的传承实践进行了反思,对其当下的生存价值进行了寻绎,以及对其现代化转型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为乡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乡土武术的传承离不开国家元场域的影响以及传承人的核心主导,师徒传承应为主轴,师生传承应为主力,技术体系应创新,门户认同应强化;乡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体现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它是地方文化的象征与标签,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其作为民俗活动的复归,是推动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可行途径,同时它还是开展武术研究的新田野;乡土武术在当下的文化传承应推动传承人的职业化,建立和强化政府主导的制度保障,继续推进拳术进校园,重拾和加固门户的集体记忆,以创新发展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急剧转型,武术伦理与社会道德均出现种种问题。文章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以对“伦理”与“道德”的辨析、“武术伦理”内涵的厘定、以及武术伦理研究现状的评析为基础,从武术发展、体育伦理研究、社会道德构建、全球伦理完善的不同角度与高度,分别指明了武术伦理研究的重要性,并从研究内容路径、研究方法路径、学术交流路径三方面,具体阐释了武术伦理研究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各类武术机构或武术组织为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提供实体支撑,各类思潮为中国武术现代化转型提供精神纲领.文章运用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为学理,以北京体育研究社对民国武术教育的历史贡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得出该研究对象主要表现在:其一,提倡武术并兼及体育,促使土洋涵濡,不仅为武术价值转向提供导向,而且为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两种不同文化进行对比、交融与吸纳提供平台;其二,北京体育研究社提出议决案,不仅为打破政府不事提倡、重文轻武之积习,而且为武术进入学校提供合法性和立法保障;其三,摒除畛域,加强交流,把固袭宗法、师徒秘传的传统武术公诸于世、团体传授之转变,并培养武术专业师资以解决学校和社会武术师资的匮乏;其四,编写教材,探索武术教学新模式,以适应团体传授;其五,创办期刊,研究理论重视武术学科交叉,以促进武术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为主要视角,重新审视近代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事实, 通过剖析近代武术文化生产的时代特征,从权力与知识的角度阐释近代社会精英参与并主导武术文化范式变革的本质。研究认为:在近代“救亡”主题下,社会精英的介入改变了武术原有的权力结构和知识生产的“小传统”形态,使武术在文化范式上进入“大传统”的范畴之内。而武术救亡作为社会精英理念的“顶层设计”,则须经过“知识”的俗世化才能够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最终形成近代国家救亡全民化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摘要:国民文化心态综合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印记与传统文化的培塑,是一种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念所持有的总体态度,容易受到社会心理导向的干预,进而对国民文化认知产生影响。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家族面子与武术的“入奥”追求,他人面子与武术“能打”的证明以及自我面子与武术的“优越”情结3个层面,探讨了当前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研究认为:不可兼容的中西文化差异,特殊的国民文化心态以及不全面的武术本土化认知,导致中国武术在对“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的时候出现误区。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实现中国武术的体面发展应该坚守文化自觉的主张,加快武术现代化转型;树立文化自信的观念,摆正武术的文化姿态;培育自尊自强的国民心态,确保武术的理性发展。惟其如此,才能从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看待武术、发展武术。  相似文献   

7.
运用比较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剖析了武术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不均衡发展;武术理论与技术的不均衡发展;武术市场的曲高和寡以及和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技击术的不均衡发展,并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刻反思,提出武术现代化发展中只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其理论支撑,分层发展、和谐发展,才能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当前武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武术现代化,进而提出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时代性与民族性共存,人文精神的体现成为其适应现代化社会,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这一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有利于武术传统文化造福于世界人民,丰富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9.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试图从对明清、民国、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至今4个阶段武术思想的变化过程及其文化生态成因的考察中,寻得历史对当下武术发展道路困境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武术发展性继承了传统武术“侠义”“结社”的思想,民国时期发展性继承了传统军事武术思想,因而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武术自身也蓬勃发展。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期,武术思想与传统相背离,传统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排挤,武术“现代化”全面铺开,武术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在探索中发展,逐步认识到只有民族集体性的文化传统回归,才能为武术的核心价值观的回归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办武术学校承载着普及武术运动和实施武术教育的双重任务,它不仅为竞技武术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对促进全民健身,推广武术运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以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给武术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民办武术学校呈现出各种改革发展的困境,如何改革转型、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关系当代民办武术学校生死存亡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对中、日、韩3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武术、柔道、跆拳道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跆拳道、柔道传播与发展成功的因素及武术文化式微的原因。认为武术文化在竞技体育领域没能进入奥运、在学校体育领域的开展不够普遍、在群众体育领域传承与发展主体的断层与缺失以及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发展的不平衡等现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可以归因为:社会转型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传统武术文化的脱节、改革开放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与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全方位接纳、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主体——农民职业身份的转变、竞技武术的商业化操作、传统文化中宗法制度的不利影响、对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管理失衡等,并据此对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文化学、审美学、社会学、体育学的研究视角,对处于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体育化”的武术与“艺术化”的武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分别以“竞技”和“审美”作为各自的导向;面对文化的变迁和消费的转型,可以以“艺术化”的武术作为中国武术回归大众生活的“出场”方式,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得中国武术能够逐渐融入到大众日常生活,回归大众主流文化,进而实现中国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复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技术文化进行分析,得出:中国武术文化是以为发展依托,以技击技术为其基本特征与文化发展原点,在“无争”的思想引导下向着具有艺术性的套路发展,成为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审美观念下对技击的改造性的记录和情感性的表达。中国武术的独特文化魅力是在“打练统一”的习练方式中进行体认与感知的,对武术文化与技术的多样性体悟与表达诉说着武术“和而不同”的繁荣景观。  相似文献   

14.
武术作为古代的一种技击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异化为一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武术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其赖以存在的封建社会文化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尤其经过近百年的改良与变革,武术的技术表现、功能作用等特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研究武术异化现象及现代化改革实践,对当代异化的武术发展困境进行反思,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形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变是一种内外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首先是外部压力下的自我革新与重建。随着近代西方体育的不断涌入,传统武术生存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和削弱,而同时整个社会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传统武术因此而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同时,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也是一种文化自觉后的必然选择,因为传统武术只有在全球化体系中重新建立自己的身份,才能重新构建自己的文化空间,才能确立自己在全球化体系当中的话语主权。  相似文献   

16.
竞技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本土和西方双重文化身份,如何对抗逆向文化冲击与适应新时代要求是其当代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文化冲击、逆向文化冲击、文化适应、文化再适应等概念出发,认为竞技武术当前处于原位逆向文化冲击状态。竞技武术体操化、舞蹈化、高难美新飘的技术风格,西式化的教学训练和赛事规程,以及精神内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都与传统武术存在巨大差异,使其在面对逆向文化冲击时表现出种种“不适”症状。这与文化主体错位、母文化环境发生改变有关,竞技武术自身亦没有做好“返乡”的文化准备。新时代竞技武术要坚守文化主体,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武术故事,强化文化身份认同;做好顶层设计和发展方案,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营销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对少林武术文化品牌的建设背景进行了梳理,并对少林武术文化品牌培育的阶段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中国武术文化品牌的传播内容和途径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认为:少林武术通过利用媒体、结合自身多元性的文化内涵、借助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以及面向世界等传播途径,成为中国武术文化品牌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品牌,实现了从"国家品牌"到"国际品牌"、从"技艺品牌"到"文化品牌"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并开展教育实验,对项目教学法在武术专业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教学实验发现,项目教学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武术理论课学习成绩,并被多数学生接受和认可。指出,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主线,符合武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并从项目的选取与实施、教学评价、教师角色转变与素质提高等角度,提出了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建议,以期为项目教学法更好地应用于武术专业理论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中国古代军事武艺的变迁机制与文化应适应表现,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法,对中国古代军事武艺发展的历史阶段、社会变迁的动因和文化适应的表现进行论述,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武艺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和转型三个阶段;政治、战争和科技是军事武艺社会变迁的动因;军事武艺文化适应的表现为分化和整合两个方面;军事武艺多元化是文...  相似文献   

20.
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系统分析了当今中国武术发展趋势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了竞技武术的现状及其与传统武术的冲突以及传统武术的弱势状态。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从整体性出发,实行国际与国内双轨的竞赛体制,并在国内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轨发展,才能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互动模式,才能有利于武术运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