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作者认为,“初七”“下九”应为每月的两个阳会日,阳会日为上古男女交媾生殖日,具有生息繁衍吉祥兴盛的世俗理念,妇女在“初七”“下九”置酒藏钩嬉戏追逐的风习,涵藏着女子企望以阴会阳阴阳和合繁衍生殖的古朴动机和心理祈愿。“初七”自商周到南朝时期逐渐衍变为“七夕”的特指,牛女七夕相会正是以神话的变形方式潴留着上古阳会日生殖繁衍祈子求嗣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中国七夕诗创作的"黄金时代",唐代的七夕诗主要有"写七夕,表爱情"、"叹七夕,抒乡情"和"咏七夕,道闲情"这三种模式,深入研究和探讨唐代的七夕诗创作,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唐代七夕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鹊桥会 乞巧日 爱情节--七夕文化与价值的现代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夕文化是指七夕节产生前后的民间文化、礼仪以及七夕节的各种风俗活动等的集合体。富含着中国特有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文化因子,七夕文化中爱情的诠释烛照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意识的重要作用,给劳动人民,特别是中国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鹊桥会 乞巧日 爱情节——七夕文化与价值的现代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夕文化是指七夕节产生前后的民间文化、礼仪以及七夕节的各种风俗活动等的集合体。富含着中国特有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文化因子,七夕文化中爱情的诠释烛照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意识的重要作用,给劳动人民,特别是中国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七夕传说以牛郎织女故事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乞巧活动、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形成了一个七夕风俗传说体系。这一传说进入文人的诗词创作,扩大了诗词的题材范围,拓展了诗词的抒情空间,丰富了诗词的意象和典故,对中国古代诗词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称“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有关的牛郎织女传说妇孺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间乞巧、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和衍生的传说典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夕风俗传说体系。历史上大量文人的诗词创作,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本文从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记录中找寻一些关于七夕的节俗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对“七夕”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细说中国节     
正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面临转型的时期,我们的民族性格需要重新被激活,就像梁启超在一百年前呼唤「少年中国」一样,呼唤公共生活的空间和社会人格的塑造。回溯古时,源于四季自然气候变化与农事活动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围绕祈丰收与庆丰收这两大主题展开的:春季祈生殖、夏季驱疫虫、秋季庆丰收、冬季慎储备。随着礼仪的形成,秦汉时期,中国的主要节日除夕、元宵、端午、七夕、重阳等已成习俗,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重大节日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但相互间又彼此融合,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的春节与圣诞节、清明节与万圣节、七夕节和情人节三组重大节日的对比研究,体现了风俗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9.
传统节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题材。七夕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历代吟咏七夕的诗作很多。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又与中国早期的天文学知识和天体观念密切相关。伴随着乞巧、曝衣等风俗,汉代时七夕节大致形成。六朝时始出现大量吟咏七夕的诗歌,至唐宋发展到辉煌时期,诗作众多,主题多元化。至现代社会,七夕作为节日虽已不再流行,但七夕诗歌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牛郎织女故事入诗,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唐宋之际,描写七夕的诗词数不胜数。或写七夕"乞巧"风俗的,或写因事即情、触景生情的,或独出机杼、推陈出新,必然能化腐朽为神奇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月亮神话的原型意象作历时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嫦娥奔月与祈求生殖的巫术联系起来分析阐释。认为月亮神话经历了初始原型、次原型和复合型三种神话形态和演化模式,它们分别对应着丰收神、生殖神和复合的婚姻神。嫦娥是一位执着祈生求嗣的帝妃,其吞服西王母不死药和奔月行为均系祈生求嗣的巫术仪式行为;奔月时间应为具有生生之德宜子之祥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夜。  相似文献   

12.
中古之时特别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出现了许多新的节日习俗及祈赛风俗.新节俗和新祈赛的丰富一方面展示了本土文化之繁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敦煌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接纳.赛青苗神、赛祆、结葡萄赛神等定期祈赛之俗的异域来源分析,可探究西域胡俗经华化、变迁之后在敦煌之留存,从而观见中古之时敦煌与西域往来之繁盛.  相似文献   

13.
“七夕”文化素来以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为依附体,同时其本身所内涵的独特的民俗事项,二者完美的结合,使“七夕”文化得以受到中国百姓的无限眷顾,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化问题在文化、经济、政治各个领域问题凸显,特别是文化全球化对异文化的冲击力不可小觑,我国的七夕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正被西方情人节的文化所侵袭之时,我们如何使七夕节在文化全球化蜂拥而至之时,依然保持其传统的民族精神,实为当务之急,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作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王闿运的七夕诗突破了历代七夕诗的传统节日文化的题材范围,其创作实践表征了王闿运从传统向新变的突围。七夕诗系统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和诗人的人生遭际。其七夕诗婉转自然、沉郁典雅的艺术风格又体现了他诗歌艺术的另一种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七夕节的习俗和传说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今天的七夕节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尽管起源于中国,日本的七夕传说却有着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七夕神话不同之处的比较,剖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找出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苗族跳花的生殖含义及其动因进行研究。结果认为,苗族跳花虽然融入了体育娱乐内容,但是,跳花的原初意义不是强身健体,主要是求丰稔和祈子嗣,更以祈子求偶为主题。离开苗族跳花求丰稔和祈子嗣的文化内涵,就无法准确理解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七夕节     
中国文化真是伟大,一个七夕节都传到了日本。话说中国对于七夕的看法就是“中式情人节”.只是每年公历与农历的换算有些麻烦。日本倒好,直接改到了公历,在七夕节做的事情也和中国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在这些有特色的传统节日里,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愿望信仰等文化因素。因为诗歌是现实的反映,透过古代优美的节日诗歌,可以大致了解到古时的一些风俗以及古人的社会生活,体会到古代诗歌中的节日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9.
七夕因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广泛流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寄托着痴情男女的美好愿望。男女鹊桥相会,佳期不再,欢愉苦短,往往被一些民俗学者误会成中国的情人节,但其实并非西方情人节可比,七夕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因素。二者有不同的文化渊源,经过不同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过滤,考诸希腊神话,其阿多尼斯节却与七夕庶几近之。通过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比较与探寻,阐释了七夕与阿多尼斯节在文化习俗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以及与圣瓦伦丁节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