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2.
6月的一天,打电话约见解国记总编辑。“可以。工作日没时间。这个周六不休息了,上午9点在我办公室。”简明而迅速,比我想象的要顺利。当我如约而至时,他已在办公室等我,并且先行为我准备了一些资料。爽快、平实、井井有条,这就是我对解国记的第一印象。成长三段论:做人、做记者、做党员记者“作为一名农村记者,一年能为农民说上一句话,比评上10篇、20篇好稿意义还大。”———解国记1986年一则日记中的引语看解国记的新闻经历,让人觉得沉甸甸的是他的农业问题调查和农村报道。“农民是我的乳母,我喝着全村人的乳汁长大…  相似文献   

3.
曾经有几位同行同我说起当记者的“运动轨迹”:头三年当记者,从报社里冲进冲出,走起路来像鲳条鱼射箭,采写的稿件一篇好过一篇;三年过后,便只孵在办公室里,电话打进打出,走路慢得像老牛背纤,采写的稿件一篇不如一篇。所以,在某些人的眼里,新闻工作是份“青春饭”,干了几年,道儿越干越老,劲道越干越小。 然而,对我来说,这个“运动轨迹”却并不起  相似文献   

4.
我是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二七团宣传科的一名业余通讯员。几年来,我与《新闻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是贵刊这位良师益友指点迷津,使我由一名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逐渐对新闻事业有所了解,渐渐入门。我庆幸,我一个农场妇女没投错“师”。 贵刊内涵丰富,又通俗易懂,它贴近生活又经济实用。它从朴素无华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一个格调高雅、端庄秀丽的“大姑娘”。我对贵刊情有独钟,在我的家里珍藏着70多本书。 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变成铅字,我对贵刊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我能在强手如林有专业记者参加的地州级好新闻…  相似文献   

5.
《报刊之友》2010,(6):20-21
樊云芳(1945年5月-),女,上海人,著名记者。“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  相似文献   

6.
媒体的朋友     
小时候读书时,在“长大后你的理想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中.我多次毫不犹豫地填写“记者”二字。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没能当上记者,聊以自慰的是却交了许多媒体的记者与编辑朋友。  相似文献   

7.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8.
我当记者整整12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有1篇作品获得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两篇作品获得自治区好新闻奖,8篇作品获得《新疆日报》年度好新闻奖。回顾走过的这段路程,在好新闻的背后也常有苦恼和困惑。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即好新闻的三条边:苦恼+思索+突破。怎样才能想到、做到“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 著名记者郭超人说过这样三句话:即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想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可能是一般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你想到了,做到了,才可能当一个好记者。我始终把它奉为我做记者的座右铭。我自愧不是一个好记者,但总向往着郭超人所  相似文献   

9.
一次“解渴”的采访袁建达读者爱看“解渴”的报道,记者也盼望“解渴”的采访。这是我和李克夫作为随行记者采访北京铁路公安局铁鹰小分队打击流窜犯的一点体会。11月下旬,当副总编辑李仁臣把这个“抓活鱼”的任务交给我俩时,我的心里是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在当...  相似文献   

10.
1992、1993年两届由军报刊登并推荐的获得“中国新闻奖”的3篇新闻稿,全部出自“土记者”之手;1994年1至11月在军报刊登的1.2万多篇文字稿件中,仅冠有“特约”二字的新闻干事(或处长)就提供了2300多篇,占21%;目前军报部主任以下的编辑、记者人员,绝大多数直接来自新闻干事队伍,一部分“科班”出身的也有不少是由战士报道员上学后分配到报社工作的。北京西山某部队招待所。前来开会的各大单位的宣传处长踏着入冬以来那场少有的瑞雪,陪军报的同志散步、聊天。当大家有意无意中提到这些数字时,笔者的心被深深触动了。晚上我拖着病…  相似文献   

11.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12.
一本小32开,每期六七万字的小册子──《解放军报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竟使我如醉如痴。“通讯”架起了一座编辑部──读者──作者的友谊之桥。新鲜的观点,感人的事迹,生动的材料,编辑。记者、通讯员采编写作的酸甜苦辣,一桩桩通过“通讯”之桥,到了广大新闻干部的心中。“懒人不能当记者”时间过去了30多年。抹不掉的回忆,是一句警句式的话:“懒人不能当记者。”说这话的人,是60年代任军报驻广州军区记者的杨子才同志。那时,我并不认识他。我知道这句话,是从“通讯”刊登军报记者会议发言材料上看到的。他讲了很多,我…  相似文献   

13.
当记者和当“官”杨尚德在我的印象里,由新闻工作岗位上调入党政机关当“重要官员”的人不少,而从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上重返新闻队伍的人不多。因此,当我8年前由国务院办公厅调到经济日报时,有些人就说我“傻”,有些老同学、老同事听说我调出了中南海,以为是“犯了什...  相似文献   

14.
刘元 《青年记者》2002,(6):9-10
我从当记者那天起,就认为新闻应该是记者亲历的,如果想写出一篇有深度的,既生动活泼又有血有肉的报道,就必须要亲临现场,要深入到事件中去,深入到采访细节中去。我在一些重大报道中,一直选择用这种“笨”方法采访。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以来,在《楚天都市报》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品种“记者手记”,所发数量不多,但很快就有了一定的影响。汉口读者焦抒仁就以《希望多些“记者手记”》为题,提出“我们希望能经常看到记者的手记,让我们共读,共享!” 是什么原因使得读者对它一往情深呢?我认为,其力量,就在于它以“心灵的对话”,引起了广泛的深沉的共鸣。 现就此作些分析。 (一) “笔者读着这一篇篇记者手记,其实是在读着一个个鲜有人知而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是读者来信中的一段文字。它反映了许多读者内心中的一种需求。 是的,记者,本身是一个比较特…  相似文献   

16.
惟学是智     
参加了军报两届函授学习,我现在向函授中心汇报自己几年来的学习体会与收获。每月准时收到《军事记者》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军事记者》说出了报道员的心里话,理解一名报道员的感情,更是贴心的好伙伴,指导我一步步走向成功。我有很多感谢的话想说,因为我的成功与老师对我学习上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能走上报道员这个岗位的原因。2000年,连队派我参加我部举办的报道员培训,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与新闻结识。什么及时、迅速,新闻的五个“W”,对我这个门外汉简直像天书一样,当我将第一篇自以为是的“稿子”交给报道干…  相似文献   

17.
一位老报人曾说:记者写稿要有点“辩证法”。调入报社当记者一年多来,写了一些稿件,也有一些体会,也确实尝到了应用“辩证法”的甜头。下面,我就所写的几篇稿件,谈几点体会。“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刚进报社,社领导找我谈心,谆谆告诫我要从过去的新闻干事进入现在的角色,实  相似文献   

18.
人生就是选择。投身新闻业,一干就是近25年。回溯已经走过的路,感触良多。邹韬奋先生在一篇《有志于做新闻记者》的答读者问中说:要当记者的话,新闻界人士可以与你谈关于采访新闻、编辑新闻以及写新闻的一般技术上的要点,“此外恐怕还需要你自己多阅有益的书报杂志,充实自己的知识。”确实,“充实自己的知识”,是干新闻的基础条件。我踏进文汇报,一直在理论部工作,当理论编辑。刚上手时,不少有新闻资历的朋友对我说,当编辑就是要成为杂家,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不必专。我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听了这个“门道”受到启发,于是…  相似文献   

19.
沉重的代价     
写了700多篇表扬稿的“乡村土记者”孙子超,因一篇批评稿被镇党委书记打瞎了眼,妻子离去,负债累累,冤情来伸…… 北风呼呼,雪花飘飘。 当年迈的父亲扯着我外出讨饭返回时,已过了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了。家里无钱置办年货,甚至连一棵葱也没有买。妹妹正含着热泪,焦急地等待着我们的归来…… 我的不幸缘于写了一篇为农民说话的批评稿。 批评稿惹来横祸 我今年26岁,家住安徽省涡阳县花沟镇曹庄村。同许多新闻爱好者一样,我也是在清贫的生活环境中自学成材的。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我连初中都没读完就被迫辍学口家帮助父…  相似文献   

20.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