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雄关赋》虽为课内自读课文,但篇幅较长,内容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上不宜面面俱到,只宜长文短教。本课拟以赋的文体特点为线索,从分析文章词语使用特色和标题艺术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作品的主题,以期达到教学目的。一、从文体特点入手,分析文章词语使用特色1.明确“赋”的文体特点。①“赋”原是我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载。它有韵,但不是诗;它的句式像散文,但不同于散文。  相似文献   

2.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 1.学习文言小说、人物传记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古典小说、书序、传记等文体知识。 3.学习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掌握本单元“岁”、“惊”,“习”等28个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然”的用法和意义。 教学突破方案 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的要求,学习本单元可运用比较阅读法,了解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特点,辨析小说和人物传记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点,《序》则可与一般书序相比较,区别其异同;比较四篇课文在评价人物上写法的异同。 (一)自读为主,提出问题讨论答疑,实行导学法学习《促织》、《柳敬亭传》两文。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语文,增加了补充教材,增加了24篇“课外自读课文”,又将原课文的11篇“讲读课文”和33篇“自读课文”改为“课外自读课文”。怎样“读”这些“课外自读课文”呢? 一、充分利用“自读提示”“自读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大致有时代背景、写作特色、段落层次、结构方式、中心思想以及对一些句子段落的理解,甚至还有本文与其他课文某些方面的比较等。只要我们充分利用了“自读提示”,明确了自读方向,就一定能迅速达到自读目的。二、“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王粲的《英雄记钞》曾这样描述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四人读书的情形:“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陶渊明则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道: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了解文章大意 ;从文体特点入手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 ,理解作者表达的见解与主张。二、教学过程1 .知识链接 :本册教材第一、二、三单元的学习重点均为“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议论文”。我们学过了这三个单元的 1 5篇议论文之后 ,了解和掌握了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回顾这些内容 ,有助于我们学好《〈孟子〉二章》。2 .引导学生阅读课前的“阅读提示”、对课文标题的相关注释以及课后 (第 1 5 2页 )的小资料 ,了解本文作者的背景材料。3 .播放《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教学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课文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基于序者“序所以为作者之意”与赋者“述客主以首引”的文体观念, 《文选》所录赋作, 或称赋作自身组成部分为“序”, 或“剪截”史辞为“序”,《文选》为赋搜寻“序”的情况, 与《文选》编撰者对“赋”的文体结构与“序”的文体功能的认识有关, 也与“序”的存在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6.
[单元课文]《我的“长生果”》《人类的知识宝库———图书馆》(参考阅读)《找书的金钥匙———书目》(参考阅读)《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课文标题比较。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标题都富于形象性。《我》把书比喻为“长生果”;《人》把图书馆比喻为“宝库”;《找》把书目比喻为“金钥匙”;《自》把工具书比喻为“好帮手”。2.文体特征比较。《我》是回忆性散文;《人》《找》《自》是解说性说明文。3.写作对象比较。《我》主要以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为介绍对象;《人》《…  相似文献   

7.
[总体阅读思考] 阅读本文,可结合“自读提示”,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 一、李国瑞烈士的英雄业绩与其他革命烈士相比有何不同? 二、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三、这篇文章在结构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阅读入门指津] 第一题提示: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在国内外大小政治气候的交互作用下,在一小撮别有用心的阴谋家的精心策划和煽动下,一些青年学生和群众借胡耀邦同志的逝世挑起学潮。从学潮发展到动乱  相似文献   

8.
序,文体名.一般置于一部书前,说明作者写作意图或说明同这部书有关的文章.传,文体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伶官传序"将两种文体合在一起,又加上"传"是多音多义字,这样容易造成释题的困难与歧义.所以,"伶官传序"应改为"《伶官传》序",这样就一目了然了.事实上,中学语文课本中这类题目都是这样的.如"《指南录》后序"、"《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呐喊》自序".既然如此,而"伶官传"序为何不能加上书名号呢?  相似文献   

9.
如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发挥课文的作用,将阅读和写作的知识落到实处,做到教那一方面的知识就让学生练那一方面的技能,使他们在写作时,有所依托,有所仿效,进而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逐步达到仿中创新,在借鉴中求异呢?我们认为有效方法是:在读中指导学生写,在写中引导学生读。 一、抓住课文重点读,在读中指导写 1.把解释文章题目与练习审题紧密联系 古人把诗文标题喻为“龙眼”,画龙关键在于点睛。“睛”点得好,能使文章精警得神,发人深思,足见文章标题举足轻重。因此,在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题目,从而使他们深刻认识课题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自己作文审题的能力。在讲《手术台就是阵地》时,首先引导学生从内容分析入手认识这一课  相似文献   

10.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从前年第二次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之后,着手编写一套供全国六年制重点中学使用的语文课本(试教本)。目前,初中一年级的课本已编写好,将从今年秋季起在全国少数六年制重点中学试教。这套课本每学期分编两本,一本是《阅读》,一本是《写作》。《阅读》课本的课文分“讲读”和“自读”两类。《写作》课本的课文分“写和说的训练”和“现代汉语常识”两部分。现选刊《阅读》课中的“讲读”“自读”两部分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些同学学习课文,不习惯研究课文的标题,其实,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深入研究文章的标题,对学好课文是大有裨益的。戏剧表演中有“一目传神”之说,作者常借标题这一“目”,以传文章之“神”的。这里侧重从提高读写能力方面谈谈抠题目,学课文。抠标题,辨文本很多文章的标题常以标志性的词语标示文体。如《游褒神山记》、《小石潭记》(着重号引  相似文献   

12.
通向“不教”之境的“路”在哪里?就是训练。训练要有成效,必须严而有格。下面根据思维流程设计阅读训练的“格”。 认读感知。这是阅读的起点。学生通过朗读或默读,对课文获得一种初步的印象,这是阅读中的感知。 辨体析题。辨体,就是辨别文体,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阅读中把握这些特点,是对文章形式(及内容)正确的认识。析题,就是解析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集中表现,解析标题就是对文章思想内容进一步审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古时把兼具诗歌与散文性质的文体称做“赋”。随着文体的发展,后来又把接近于散文的“赋”称为“文赋”。在今天,这种“文赋”虽已基本上归入散文这一大类,然而它那浓厚的诗意却仍然保存着。杨朔同志的《茶花赋》就是这一类文体中的上乘之作。根据《茶花赋》课文的特点,针对初二学生的实际,我们打算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上。要求通过阅读分析和朗读教学,启发学生体味课文中诗一般的画面与火一般的感情,从而受到感染,获得教益。我们拟通过下列教学步骤来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既是阅读本文的  相似文献   

14.
赋史述略     
赋是一种非文非诗或是兼有诗歌散文特点的特殊文体.它既有散文的铺叙直陈而无其散漫无韵,它有诗歌的音韵节奏而又无其严整格律.但是,对于赋这一文体定义的界定,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掌握的.《诗经·大雅·烝民》“毛传”云:“赋,布也.”王逸《楚辞章句》云:“赋,铺也.”刘熙《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钟嵘《诗品》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文选·<文赋>注》云:“赋以陈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而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则云:“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三都赋序> 》云:“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无非诗.”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诗与赋未离也.”又司马迁《司马相如叙传》云:“作辞以讽谏.”扬雄《甘泉赋序》云:“奏《甘泉赋》以风.”《羽猎赋序》云:“聊因《校猎赋》以风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本乎劝戒也.”又《西京杂记》记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又,“依类托寓.”皇甫谧《三都赋序》:“赋也者,所  相似文献   

15.
“选择式”讲读法是指教每篇课文时,不是从头到尾地讲读,而是有选择地讲读。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地方是关键,就从哪里开始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一课一讲”,“一课一得”,把大量时间省出来让学生自读、自练、自学。“选择式”讲读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解题入手。譬如教《黄山奇石》一课抓住中心词“奇”。启发学生:“奇”是什么意思?“奇石”又怎么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想想黄山的石头到底“奇”在什么地方呢?学起于思,此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我们构建了与新教材中教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指《语文读本》中的课文 )相适应的“三课型”教学模式 :范例性教读课、尝试性仿读课和迁移性自读课。三课型中 ,范例性教读课至关重要 ,它是学生学好另两类课文的前提和基础 ,而研习的关键则是选准其教学的突破口 ,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较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 ,获得最好的效果”。那么 ,怎样选择范例性教读课文教学的突破口呢 ?教学中 ,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猜读标题为突破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它往往标明写作的范围 ,揭示文章…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篇讲读课文和课内自读课文的标题左下方都列有“学习重点”。所谓“学习重点”,就是教学本篇课文时所必须重点掌握的最重要的语文知识部份。这些重点,有的强调写作本篇课文的主要手法或语言运用的特点,如《沁园春·雪》中提出两点:“一写景、抒情、议论的写法”,“二精确的语言”;有的强调某种典型的修辞手法或结构方面的重要特点,如《有  相似文献   

18.
一、内容举要1.整体把握本单元的内容与特点。内容 :本单元有教读课文三篇 :《读报常识》《消息、通讯》《评论》;有自读课文三篇 :《副刊、文摘》《答记者问》《积累资料、学习办报》。(以下出现课题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重点学习内容是三篇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副》。特点 :本单元为读报单元 ,《读》与其他五篇文章的关系是“纲”与“目”的关系。课文中有选入的报刊文章和“怎样阅读”的方法介绍 ,举例直观 ,主要靠学生自读。学生要重点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读报方法。积累资料要在读报过程中随时进行。办报 ,要借鉴读报的一些经验办…  相似文献   

19.
如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读写训练落到实处,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逐步达到仿中创新 ?我的具体做法是:在读中导问,读中导写,写中导读。   读中导问。疑是思维的开端,读中有疑必问,才能弄清真正的缘由。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以“自由”的天地,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1)从课题入手导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中可以挖掘出许多的知识。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当教师揭示课题后,即可提问:课题为什么用“毁灭” ?而课文大部分内容却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这是课…  相似文献   

20.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指导下的创造。显然,这里所谓的“指导”,是指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方法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因素。没有阅读方法指导,读者是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再“创造”的。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说,学生自读课文,也和起步作文一样,又确有“法”可供借鉴。下面,从“异中求同”的角度,结合一些课文,说一说自读课文的具体方法,且称之为“五步阅读法”。第一步思考题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文题,读者往往能一下子捕捉到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或思想。例如《天山景物记》(高中第三册),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