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类社会是一个人天相依存的开放系统,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的人天依存关系;人类与自然友邻互利推进社会发展;人类与自然拮抗相害损害社会发展。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会以人天相依存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必将造就科学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特殊形态,自然和社会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并阐述了社会健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世界森林面临严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森林理性与情感的简单化,缺失敬畏森林的哲性观念.敬畏森林,是人类必要尊重自然选择与自然秩序的需要,是人类援用道德原则来感激森林恩惠的需要,对人类在新的自然生命境界中自觉保护森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有关历史遗风和宗教敬林特例的分析看,人们普遍生成敬畏森林的观念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酸雨频繁、臭氧层遭到破坏等.全世界约有11亿人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有些地区的环境仍在受到破坏,如乱砍滥伐森林、乱排废水废气、非法开采矿山等.众所周知,人类必须依存于环境才能生存与发展,而要使人们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环境,就必须实施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5.
环境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生存的场所。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于自然的失范行为比比皆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土壤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全球气候异常;野生物种正以干倍于自然的速度消亡等等。同时一些新问题也开始困扰人类,如白色污染、臭氧空洞、电磁辐射、光污染、酸雨和太空垃圾等,可以说,人类正在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迈向所谓的“文明”。  相似文献   

6.
<正>自然界的森林、动物等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人类发展的前提。人类在不断征服与改造着自然,同时自然又对人类的活动起着制约作用。人们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否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处理不当就会遭到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报复。汉代人对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对此,本文就汉代人们对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两个问题做些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生态中心论作为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认为应该把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扩展至整个生命系统。森林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中心论不可能绕开森林道德判断讨论对自然的伦理关怀,它包含了丰富的森林伦理思想。大地伦理学认为森林作为完整、稳定、美丽的生物共同体应该得到尊重;深层生态学坚持“顺其自然”的森林管理;自然价值论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创造性是森林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的源泉,人类应该关注森林的多种价值的统一。挖掘整理生态中心论包含的森林伦理思想,有助于为构建森林伦理体系提供理论源泉与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动物是地球大家庭最活跃的成员,人类与动物互相依存,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动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本习作要求学生画出森林中的小动物,难度不大,习作中,只要抓住动物特点,仔细观察,张开想像翅膀,自由表达,就能写出有个性的习作。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库切的《等待野蛮人》中人类对自然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欺凌和殖民者对土著人的压迫这三种形式的压迫,揭示出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女性主义意识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并指出这三种形式压迫的根源是父权思想。这与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是相对一致的,因为两者都对自然以及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并且也都表达了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深切关注,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和谐、互相依存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与大学绿色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方式的理性选择。在可持续发展恢宏的战略目标中,“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成为其终极的价值诉求。这种诉求蕴含了对人类价值的反思,对自然的解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这种诉求透射出一种亮丽的色彩——“绿色”,它象征着一种生命与活力,生机与希望。象征着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依存与保护意识;象征着人类对自然价值的认同与尊重,象征着人类对自己的家园——地球的关心与呵护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意识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和可实践性,以其博大的情怀和高远的境界为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关怀,在于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切实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环境需要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下,兼顾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呼吁环境伦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张焕明 《培训与研究》2008,25(10):37-39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异质性存在是一种主体性存在,具有主体性。尽管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的主体活动相关,但人的主体性并不因此而消解;隐藏于人与自然关系之后的是人与人关系,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必须坚定人的主体性存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时代,消费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于人类的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传统的消费模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并使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因此,从改变人类现有的消费方式入手,推进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塑造消费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自然至今已经经历了五个时代:黑洞时代、物质世界时代、低等生命时代、高等生命时代、人类时代。"不适者退化、灭绝"是大自然对生命毫不留情的淘汰法则,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越来越缺失,长此以往,人类生命机体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会以人类绝灭、病毒全面获胜而结束。人类的生存空间无限扩张天将灭人,人类的野性丧失人将自灭,因此,人类生命的延续一方面需要极大地压缩自身的生存空间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在自身的生活方式上需要野性与文明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5.
《秘密花园》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主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了人类健康、外貌和个性,宜人的环境唤醒了人的生命力。《秘密花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和高度一致性,它是西方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长期探索、深刻反思的结果,并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秘密花园》一书为了表现天人合一主题,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1)人物形象的自然化与自然形象的拟人化;(2)人物塑造与居住环境相呼应;(3)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4)人物个性的单一性和独特性;(5)对比的应用;(6)象征手法;(7)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汤姆·索亚历险记》①是被誉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的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图运用我国著名生态学者鲁枢元的“生态三分法”来重读这部儿童文学经典。真实地再现小说中人与自然之间独特的联系,深入地揭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自然、社会和人性发展造成的障碍,真切地反映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彰显出作者令人赞叹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是解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供给不足和环境污染严重双重压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各级地方政府而言,要不断提升对两型社会建设的领导管理能力,就应当因应行政生态环境的变化,正视两型社会对我国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认真剖析当前在两型社会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问题,通过转变管理理念、变革管理方式、调整管理体制以及厘清政府职能等途径,以期建立起一个适应两型社会基本要义,实现人与印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8.
内心和谐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内心和谐与否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外部的社会环境。人的内心和谐是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象暴露出人们内心的不和谐。要想达到内心和谐就需要注重自身修养,进行良好的自制和调节。  相似文献   

19.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谐思维特征。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的无为之道,倡导顺应天道人道,突出了对社会生态的关怀,诠释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人文意蕴;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价值是关系范畴,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也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价值。认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价值,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对于我们以更新、更高的视角认识人自己,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