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在一个班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他们的差只是表现在思想素质不高,学习成绩偏低上。我们只能把他们看作是“后进生”,是后来劲的学生。如果我们把这部分学生教育好,对班集体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成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现代教育是而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有差异的群体.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得到关注。新课程改革也把“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而在现实当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往往只关注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和中间群体.对“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关爱他们.真情自有回报。  相似文献   

3.
信任与责任     
有一次,我跟我们李莉校长谈起有关“责任心”的话题,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实在称得上是“艺术”。有一次李校长布置学生回去参加公益劳动,可这帮小家伙的作业竟拖了两个星期,而且还有十几个学生没有做。课上,李校长把这几位学生叫了起来,问大家:他们没有完成作业,你们说怎么办?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可李校长都不满意。最后她说:我们都为不完成作业的同学难过、担心,可是我们不能总是批评和惩罚呀。他们是我们班级的一员,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去帮助他们,督促他们去完成任务吗?难道……片刻的沉默之后,李校长开始宣布:今天我们要…  相似文献   

4.
《班主任》2010,(7):45-46
1.把学生当孩子看。“把学生当孩子看”意味着:(1)把学生当人看。学生是活生生的、有丰富情感的人,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差异、适应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2)把学生当作未成年人看。孩子在生理、心理上都是不成熟的人,要保护他们活泼好动的稚气,包容他们“屡教不改”的“小错”,  相似文献   

5.
我经常感到,每次上课,教师在说自己的教学设计时,都明显地表达了全面关注学生的愿望,从各个可能的环节来渗透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在课堂现场实施的时候,我们发现,教师仍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这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紧张和压力。例如,在学生分小组活动时,各个小组的学习进程出现了差异,小组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时教师的第一个想法可能是:“呀,我驾驭不了啦,会不会说我的课堂太乱了。”而不是说:“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么,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教师关注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每次上课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还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或根本不参与。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6.
赵才欣 《上海教育》2010,(10):18-19
我有个朋友,女儿在美国读书,他去美国探亲,回来以后跟我说:“我到美国课堂里面听课,听了以后,感觉跟我们中国内地的课堂有很大差异,差异在于我们中国的老师在课堂上是千方百计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到没有问题就算完成任务,而美国课堂呢,正恰恰相反,他们要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到有问题才算好。”  相似文献   

7.
纸条情     
一天放学后,一女生追上我,怯怯地递上一张纸条。我展开一看,上面写着:“老师,我有许多话想跟你说,但没有机会,也不好意思。今天,我写在纸条上让您看……”看着纸条,我灵机一动:对,既然学生不好意思当面谈,我也没有时间去逐个接触他们,何不利用这纸条儿与学生沟通呢?于是,我便精心设计了几个小话题,刻印在一张小纸上,利用周一的班会课,进行了一次“纸上谈心”。没想到,这一小小举措竟大受学生欢迎。他们都把它当成一次难得的向老师表述心迹的机会。因此,回答都非常严肃认真。我把纸条一一摊在自己的桌前,好像面对着一颗…  相似文献   

8.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要在“还”字上动真格的,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中国的教师大多是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而美国的教师却不这样理解,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  相似文献   

9.
刘欢 《现代语文》2006,(11):97-97
在与一些教师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哎,现在的学生真是不懂事,又把好心当作驴肝肺,明明是为他们好,可他们却一点也不领情?”,再去听听一些学生的话:“我们这个老师总是要求我们这,要求我们那的,好象我们是他的奴隶似的,一点都不为我们着想。”师生之间到底怎么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师生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是希望自己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全面的发展;老师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出息。既然如此,那么怎么二会有思想上的矛盾呢?我们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真正做到爱学生。可有的老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确实是有爱心但学生不领情的。我们认为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表现在行动上,比如要求学生这,要求学生那的,更应明确的说出来。作为老师,对你的学生说出你的“爱”,会更能增进师生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潘能钧 《湖南教育》2002,(15):42-43
问题的提出我们深入到中小学校去听课,发现那种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容器,由教师一味进行灌输的教学目前在课堂上已经不多见了,较为普通的现象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想到哪里,提问一个接一个,看似启发,实际上是填空式的问答,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套内,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空间,没有自我探求的时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我们和教师评课时一指出这些问题,他们又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人人都成为学习上的“研究生”,40分钟之内谁做得到!“40分钟之内谁做得到”,这句话…  相似文献   

11.
误区之一:课堂教学—— 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决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常常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每次所问的问题基本上类似。语文教师按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没有真正用心去感悟课文,他们所“读懂”的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学生“读懂”了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  相似文献   

12.
“异想天开”这个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形容想法非常奇怪”。长时间以来,它在人们头脑中是“幻想”和“脱离实际”的代名词。但听了下面这个小故事,我们又该作何感想呢?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讲解着有关蔷薇的知识,之后教师问学生们:“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可怕的刺!”另一个学生回答:“是美丽的花!”第三个学生答非所问:“我想,我们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这则故事中的第三个学生想必每个教育者都遇到过,但我们往往视他们的想法为“异想天开”而轻易地加以否定或干脆置之不理。事实…  相似文献   

13.
美国第三次全国进展评估中的一个试题是:“每辆卡车可载36个士兵,现有1128个士兵需用卡车送到训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测试结果表明,有70%的学生正确完成了计算,即得出了36除1128,商是31,余数为12。然而,只有23%的学生给出了“32”这一正确答案。学生的答案,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他们没有把这一问题看成真实问题,而是把题目看成是老师虚构的数学问题———为了练习而杜撰的故事,他们所需做的只是进行计算把得数写出来。不少学生在数学课上,只注重机械练习,而很少去考虑其他问题。这就给我们一个…  相似文献   

14.
王文娟  张怡 《辅导员》2010,(6):56-57
异步分层的指导思想:一是要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把划分到低层次的学生称为“差生”,更不能歧视低层次的学生,而要一视同仁,给予他们“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信任和支持”“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多一点温暖和体贴”。二是要注意阶段性调整。学生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因此学生自身在阶段间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分层次时切忌把一名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学习,否则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是很“认真”地备课了,但他们仅仅是各“课”,而不是各“人”。教材是他们惟一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做的是仅限于知识传授这层意义上的备课,严重地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让学生“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16.
和小孩子打交道实在累人,这话说得很对。因为我们得向他们的身高看齐,弯下腰来,低着身子才能和他们说话。我们在教学上一直提倡“蹲下来和学生说话”。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要做的,不仅要在身体俯下去,还要在精神上趋向他们,在心灵上靠近他们,做到更真、更纯;而且我们还要踮起脚尖来向学生的高度看齐,学习他们的优点,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7.
(案例)国外某小学生乔治把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的时候盛满了水。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了:他觉得很奇怪,因此,科学课一开始,乔治就问道:“是不是有人把喷水壶里的水喝了?还是有人把它倒了?”这时,乔治的老师格林小姐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学生们:“水跑到哪里去了?”玛丽认为,如果没有同学去动喷水壶,那一定是他们的宠物仓鼠威利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把水喝光了。全班同学决定检验玛丽的看法对不对,他们把喷水壶盖上,第二天早晨发现水位没有下降。孩子们认为这已经证明了玛丽的看法是对的。格林小姐却问道,:“你们能够肯定威利在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了  相似文献   

18.
吴卫新  崔磊 《教书育人》2004,(12):40-41
初中孩子正处于十五、六岁的花季,是人生中塑造成形的最关键时刻,他信的世界观,人生观还非常的蒙胧,需要我们长辈去给他指正、塑型,况且他们上正像一个很容易揉捏的“泥娃娃”一样还没有定型.关键是看你这个老师和家长有没有“本事”去很好地雕塑他们:就拿班干部来说,有好多班主任会碰到这样的难题:学生看淡班干部职务,班干部工作起来也是很被动,似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 曾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学数学有什么用?对我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非常模糊,总的感觉是“为了高考而学习数学”.我们又对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情况更是糟糕,大多数人认为数学在其生活、工作中确实没有什么用,故而认为数学是数学家们的专门游戏,或许在他们所不知道的领域有用,但他们无法感受对“数学对你的个人素质的发展有何帮助”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很令人失望,大多为“没有感到”。  相似文献   

20.
时下,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反映在“三缺”上:一是“缺席”。教师从观念上就不重视,没有把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引导学生阅读他们应该读的好书当作自己的责任,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阅读指导,甚至反对学生阅读“课外书”、“闲书”。二是“缺招”。即理念上认可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和不可替代性,但实际上基本处于无为状态,既不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困惑,也缺少可操作的指导方法,难以进行有思考、有具体策略、有效果的阅读指导。三是“缺品”。即重视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