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分析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23上的内容。对于“加法”,很多学生已经在幼儿园或者生活中接触过,有的学生会算10以内的加法,有的甚至会算20以内的加法。显然,作为系统学习四则运算的起始课,引导学生体验运算产生的必要性和理解运算意义更为重要。人教版教材将《加法》这一课。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分析《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23上的内容。对于加法,很多学生已经在幼儿园或者生活中接触过,有的学生会算10以内的加法,有的甚至会算20以内的加法。显然,作为系统学习四则运算的起始课,引导学生体验运算产生的必要性和理解运算意义更为重要。人教版教材将《加法》这一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页。【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内容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主要研究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一节课的例1和例2。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就接触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三年级就学习过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去验算计算正确与否,本课为接下来学习乘法、减法、除法的运算定律做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通过语义分析和历史考察发现,像这样用加法定义乘法是一种偶然,而且并不准确。除“加法说”外,关于乘法的定义还有“比例说”,据此可提取出乘法运算与加法运算不同的本质属性,至少包括“以数生数、相得乃生和构成比例”。由此得出结论:乘法并非加法的简便运算,其意义在数学课程中是不断进化与拓展的,因此学生的认知过程应当是提升与修正的概念转变过程,而不是通过还原为加法,把“多元的意义变为单一”,把“多样的算法变为一样”,更不应让学生形成“所有乘法都要还原成加法”以及“所有数的乘法都一样”的误解。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7 ̄29页例1、例2。【教学目标】①创设富有数学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②凭借贴近生活的学习材料,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  相似文献   

6.
[设计内容]北京师范大学版高中《数学》(必修4)“向量的加法”。 【学习目标】掌握向量加法的定义及法则,了解向量加法的两个运算律:熟练运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向量的和。  相似文献   

7.
"5以内的加法"一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5以内的加法"一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两部分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浇花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看看、摆摆、算算等活动,学习5以内的其他加法算式,并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加法"与"减法"是一比喻说法,主要是指高职课程内容改革应采取的策略。"加法"是指实践课的内容和占有时间比应予以增加;"减法"是指理论课的内容与占有时间比应予以削减。高等职业教育是《国际教育分类标准》中的5B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另一类型"的教育,其课程是面向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它是"职业本位"的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有理数的加法与小学的加法大有不同,小学的加法不涉及符号的问题,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总是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确定结果的符号;二是求结果的绝对值.历来是难点课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比较省事的办法是:列举简单事例,尽快出现法则,然后用较多的时间去练习法则,背法则.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例3-例5。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 一、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喜欢《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一段《西游记》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向量的加法"一课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从课题的导入、三角形法则的完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导入、向量加法结合律的简单证明、向量的一个性质和教材上例1的完美链接、教材上例2有意义的变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为学生铺设一个又一个"阶梯".  相似文献   

12.
摘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向量的加法”一课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从课题的导入、三角形法则的完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导入、向量加法结合律的简单证明、向量的一个性质和教材上例l的完美链接、教材上例2有意义的变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为学生铺设一个又一个“阶梯”.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6至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14.
谢玉英 《青海教育》2002,(10):32-33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有理数的运算是代数式的运算、实数的运算,以及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基础,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知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又是本大节内容的重点之一,是有理数减法的基础,因此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2、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共分两个课时完成,这是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讲授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要求学生会利用法规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相似文献   

15.
"有理数加法"的教学,在性质上属于概念教学,历来是难点课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比较省事的办法是:列举简单事例,尽快出现法则,然后用较多的时间去练习法则、背法则。本节课在设计时要体现"概念形成的过程",尽量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采用了让学生观察、实践、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两个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推导出了35个事件的概率加法计算公式。通过总结多个事件概率加法公式的一般规律,得到n个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8.
刘阳 《教育教学论坛》2012,(26):271-272
"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组成分解)的学习后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起始可课。让学生初步认识加法。知识虽然简单,却对以后的计算学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业。  相似文献   

19.
应该给语文课做“加法”还是做“减法”,一直是小语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笔者以为聋校在语文课中立足课本而不拘泥于课本,适时、适宜地将聋生的目光引向丰富广博的语言世界、情感世界、审美世界,是十分必要的。下面以全日制聋校语文教材第十五册中《海伦·凯勒》一课为例,尝试如何给聋校语文课做“加法”。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老师以"近年来正在讨论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什么的问题"为契机,在2012年第1-2期的《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发表《再论要不要学生熟记加法口诀》一文,提出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作为一种尝试,指导学生背会加法口诀,使学生多学会一种本领"。但笔者认为,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不利于学生数学基本思想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与邱学华老师倡导的尝试教学基本观点相悖,"熟记加法口诀的实验案例"论据不足,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不要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