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进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新是体操的灵魂.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数学教育的主要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首要任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积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推进新的教学方法,从"授学生以‘鱼’"转变为"授学生以‘渔’",将课堂教学和实际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以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后盾,厚积薄发,勇于质疑,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数学王国里璀璨的明日之星.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高表现。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只要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人都能成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尝试一些办法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优良的创新思维品质.其次是结合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是人类智能的最集中表现,也是科学工作者成才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经,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途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等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渐拓宽思维广度,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大多过于注重"授人以鱼"--基础技能的训练,而轻视"授之以渔"--创造能力的培养.21世纪创新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和主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和重任.从人才需求出发,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应从向学生传授应用性知识,提升到启迪、建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上来.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课堂教学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学上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课程的标准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立足于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以学生为本、授之以"渔"、激励赞赏等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展开阐述,力图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进行多方位地审视和探讨,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1.
徐晓芳 《文教资料》2006,(11):174-17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文针对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四个方面做了分析:1.营造自主、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欲望;3.学会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启发创造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数学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创造性学习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有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数学能力心理结构为依据,不断总结和研究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才能不断完善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构,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的目标也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数学创造性思维认识不足,本文就数学创造性思维心理过程、特点及如何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更应该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其阅读能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中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动机;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开发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成为现代教育的方向.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开发其创新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数学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门学科.因此,如何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工作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是从事数学教学者必须钻研的课题.下面笔者谈一下以九年义务教材为载体,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想、学习兴趣、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培养,激发创新精神.围绕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动力、创新的思维品质、创新品德、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来进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中,创造性的教和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数学课外活动是重要途径和方法,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中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动机;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宝贵经验的结晶,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改革教学模式带动常规教学,提高学生的智能发展,构建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六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于波 《考试周刊》2008,(10):200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