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4 毫秒
1.
我不同意“一稿多投”合法化。其理由如次: 1,对作者来说,如若“一稿多投”合法化,那么,作者就有权一稿两投、三投甚至几十投……这样,优质稿件,就可能被刊发数次,十几次甚至数十次,而且,今年被刊发的稿件,搁上几年以后,还可以以“新作”面目再次被循环刊用……这样做的结果,明显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也不利于激发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各国出版界也未见此先例。 2,对报刊编辑来说,如果“一稿多投”合法化,各编辑部所收到的稿件将几倍、十几倍地大幅度增加。这对于经常叫嚷“人手不足”的大部分编  相似文献   

2.
今年4月,全国部分市级广播电台新闻部,以“交换新闻,互通信息,促进经济发展”为由,倡议全国各市级电台互相提供新闻。由于对各电台新闻部成员有“利”,便群起响应。他们把一些稿件打印几十份、甚至上百份,以电台的名义,有的还加盖电台公章,寄往全国各地市级广播电台被优先采用,从优发放稿酬,互相心照不宣。表面来看,是“交换新闻,互通信息”。实质上交换的是“稿酬”,这是一种不正之风。其理由是: 其一,凡“交换新闻”都打印几十份、甚至上百份,发往各地电台,实际上是“一稿多投”。新闻单位也这样干,难以改变“一稿多投”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3.
说到将一篇稿件同时投给多家新闻单位的做法,许多通讯员都知道这是不对的,所以他们大多能自觉把关,不一稿多投。但是,给同一家新闻单位一稿多投的情况在不少通讯员中仍存在,他们经常将同一篇稿件同时寄给同一家新闻单位的几个部门或几个编辑,以求“广种薄收”。这种“一稿多投”的做法,引发了不少弊端。首先,这是对新闻单位及编辑不尊重、不信任的表现,而且也是对自己稿件缺乏应有的自信;其次,会给编辑工作带来麻烦,造成重复编稿、无效劳动,还容易造成重复刊登;再次,这样做,容易使通讯员滋长投稿不严肃以及碰运气、投机取巧等不良风气。实际…  相似文献   

4.
郭伟 《编辑学报》2016,28(5):470-473
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一稿多投”被诟病已经.在编辑实践中,通过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稿件追踪”平台能够及时发现疑似“一稿多投”稿件,利用平台提供的4个追踪参数,结合与作者、送检单位沟通的方式,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一稿多投”行为.统计分析86篇疑似“一稿多投”稿件的追踪参数,总结多次送检稿件的检测规律,尝试提出“一稿多投”行为的辨析策略,并就在稿件追踪、“一稿多投”辨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建议,以期能够利用“稿件追踪”平台为编辑出版单位防范、辨析“一稿多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来常见报纸上出现一稿两投的现象。有人就提出:这是否意味着现在可以一稿两投呢!我以为不能这样看。文章作者一稿两投,向来是报刊编辑部所不同意的。道理很简单,一家报纸或刊物,不必要的重登别的报刊登过的文章,这样做不利于提高报刊的质量。对广大读者来说,也不会感到满意。一稿两投两登,无疑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各报刊编辑部一般都反对作者一稿两投。目前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一稿两投甚至多投的现象越来越多。不少稿件是复写的或油印的,作者也不在稿件上注明是否已两投或多投,以致给报刊编辑部工作带来一些困难甚至  相似文献   

6.
"一稿多投"、"一稿多用"与稿件的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彩霞 《图书与情报》2006,(2):57-59,65
学术稿件具有作者独享的知识产权。我国法律法规对未刊稿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存在缺位,导致“一稿多投”和“一稿多用”的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但出版单位对作者稿件的处理也存在几种可能侵权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现在不少通讯员对“一稿多投”说法不一,有人赞同,有人否定。“一稿多投”的现象很多。请问:究竟“一稿多投”对不对?什么样的稿件可以“一稿多投”,什么稿件不能“一稿多投”? 湖北襄樊市 戴幼南 戴幼南同志: 凡稿件不允许一稿多投,这是新闻单位和书刊出版部门的规定。“一稿多投”的做法违犯了这个规定,很显然是不对的。但是,现在经常发生“一稿多投”的现象,有的同志搞“一稿多投”,是存有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心理,有的通讯员在来稿中还把自己某篇稿件被多家  相似文献   

9.
业余时间,常情不自禁地为报刊写稿子,尤其喜爱写言论稿。但投起稿来,总有些“后顾之忧”。一是顾虑投稿之后,许久不见音信,不知是否有“出头之日”,但又不敢再作另投,怕落个“一稿多投”的不是。待终于认为已无见报的指望,稿子的时效价值也所剩无几了,只好归入资料柜。我知道,而今邮费涨了,如果篇篇来稿均有回音,不仅会造成报社人手紧张,经济上也负担太重。可我觉得,对于那些已被编辑同志留意、作为备用的稿件,还是尽快给作者个音信为好,这项开支也不会太大。这样做,不仅给作者吃  相似文献   

10.
张海燕  张和  鲁翠涛 《编辑学报》2017,29(2):168-171
以《肝胆胰外科杂志》编辑部2015-01-2016-07发现的疑似代写代投的86名作者的基本信息及其所投的93篇稿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这些稿件的作者信息量少,部分作者手机号码与单位归属地不符,邮箱、用户名、密码呈以“作者姓名+后缀”批量化命名,与作者沟通也有较多疑点;稿件学术不端检测重复率虽低,但一稿多投现象严重,数据经不起推敲,某些特殊格式也有迹可循.通过对作者基本信息进行审查,编辑特别是初审编辑可以尽早发现代写代投稿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失.  相似文献   

11.
时值《杂志》芳龄18出刊百期之际谨表祝贺。她是图书馆界公认的优秀期刊,受到读者与作者的普遍关爱。我在《杂志》的第一篇稿件是在发文4年21篇后,且第4次投稿才得以发表,她对稿件要求之严由此可见一斑。近5年我在《杂志》的7篇发文,从收稿日到发待审通知,最短仅5天,平均18天,待审通知到发稿通知平均42天,不用稿通知仅1个月左右。如此处理时限在同类期刊中已属校校,使作者对她信任倍加。正是她的及时答复,使不能刊发稿件得以尽快转投他刊。相比之下,某些刊物发稿不按约定期限答复,甚至不答复,造成的一稿多投、…  相似文献   

12.
本刊发起的关于“一稿一投”好还是“一稿多投”好的讨论,在自治区内外新闻界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一石激起千层浪。看来这个问题是众多的作者、编者、读者所关心的,有必要继续深入展开讨论,让各方面的同志各抒己见,各谈利弊,从比较中求得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这期本刊又选登了几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来稿和来信,其中有赞成“一稿多投”的,有反对“一稿多投”的,也有投石问路的。赞成的和反对的,都采取谈利弊、讲道理的态度。这样就好。真理愈辩  相似文献   

13.
本刊自开展“一稿一投”好还是“一稿多投”好的问题讨论以来,收到了自治区内外的许多来稿来信,同志们除继续分析“一稿多投”的利弊以外,有的还就如何合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选编宋志耀等同志的三篇文章发表。本刊吸取多数同志的意见,就稿件的投寄和处理与作者约法三章,同时公布。读者同志如有不同意见,仍希来稿来信。  相似文献   

14.
时常听到有的基层报道员发出这样的议论:“现在上稿难得很,跟编辑没有特殊关系稿件投了也白投”;有的甚至说:“某某人之所以能够上稿,就是因为跟某某编辑是亲戚”等等。听了这些议论,我真有些为编辑们抱不平,忍不住想议论几句。对上述说法究竟对不对,这里我暂且不说,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用稿情况就知道其真伪。一份报纸每天要用大量的稿子,一年用的稿子不计其数,难道编辑跟每个上稿的作者都有“特殊关系”?即使编辑认识的人再多,也不至于跟所有的都认识吧。那些不认识的,又是怎么上稿的?不用多说,上述说法就站不住脚。有些报道员之所以出现那…  相似文献   

15.
《河北科技图苑》2011,(3):F0004-F0004
近年来,一稿两投或多投的现象时有发生。作者急于刊发自己稿件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想过:一稿两投或多投了,就需要有两家或多家出版者为此付出稿件审阅、编辑加工等重复劳动,从而给出版单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一稿两投或多投的做法,既有法律问题,也有道德问题,它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表现。一个作品只能有一个版权保护,而不可能有两个或多个版权保护。作者应当对自己的稿件有个客观估计,投往比较合适的刊物,只有在收到编辑部不录用的通知或在投出稿件后超出该刊限定的时间没有消息时,才可以再投给其他刊物。  相似文献   

16.
在稿件面前人人平等,也许还只是一个幻想。写稿殊非易事,录用更何其艰难,用稿的条条框框本来就不缺少,有些编辑偏还要看作者的姓名行事,于是乎就出现了叶至善先生所言的尴尬事,无名的作者总要把自己的作品托付给名人以求“引见”。“尴尬事”其实不仅尴尬,而且令人心痛。时常有这样的情形,作者兢兢业业写出来投给编辑部的文章只被编辑的一瞥就判决了死刑,杳无回音。幸运的会得到一纸意见书,也无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投”不好,但一稿一投后,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就好吗?作者辛辛苦苦的劳动,被不明不白地泡了汤,多么可惜,多么使人寒心。如果有了这么个“规矩”,作者就多了一条活路,不必翘首待望,吊死在一棵树上。尤其对那些初出茅庐,对自己稿件很有自信心,但还缺乏知名度的作者来说,因为有了这么个投稿“规矩”,可以不受“一稿两投”的约束,或不因由编辑部内部不能言明的种种“原因”而遭到白白地耽搁、“枪毙”,而增加新的希望,稿件有可能“死”里回“生”,被别的报刊选用。如果有这种可能性,为什么不给作者这种投稿自主权,而定得按“一稿”不能“两投”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期刊杜绝一稿多投重在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认为,治理一稿多投要做到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未雨绸缪,加强防范力度;另一方面,要从严处理,加强打击力度。本文就学术期刊如何防范一稿多投,发表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同仁。1增强作者和编辑的法律意识增强作者和编辑的法律意识是学术期刊防范一稿多投的前提条件。学术期刊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从合同法的角度看,作者向学术期刊投稿可以视为一种订立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的方式。具体过程是,征稿启事是期刊社向不特定的作者发出的要约邀请,作者将稿件投给期刊社是要约,稿件在法定或约定的答复期限内录用是承诺[1]。既然投稿作者与…  相似文献   

19.
《新闻通讯》第一期上刊登了一篇《从“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说起》的修养漫谈,指出一稿多投的弊病,分析了一稿多投的原因,这是对的。但笔者认为,除了该文剖析的原因外,报刊编辑部不能及时处理来稿,恐吓也是造成一稿多投的重要原因。现在,不少报种编辑部处理作者稿件很不及时,有的要拖上几个月才有音  相似文献   

20.
失衡的天平-关于“一稿多投”现象的合理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著作权法》颁布前的《图书期刊管理版权保护试行条例》中规定:“向国内期刊投稿,可以不签定合同,但作者不得一稿多投;期刊应在收到稿件后30天内通知作者是否采用,如过期不通知作者,作者可另行处理。”对于“一稿多投”持鲜明的反对态度。此后颁布的《著作权法》虽没有“不得一稿多投”的字样,但仍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这一规定对报刊社和作者都提出了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