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大学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出发,推进多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设置和实践体系优化,政策保障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构建了若干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在开展新工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大环境下,基于对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明确课程三大目标,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通过教学内容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了工程制图课程“一主多支”教学内容新体系,为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支撑了多种高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成为这些领域最重要的技术基础.因此以"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为代表的多学科交叉专业,需要对专业建设理念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与调整.从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等环节入手,针对纳米材料专业多学科交叉...  相似文献   

4.
特色涉农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相关产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必要打破已有专业界限和学科界限,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带动新农科建设。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以烟草特色优势学科为核心,深度融合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医学等不同学科特点,增设了多门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类课程,并具体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思政、考核方式、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为特色涉农专业的跨学科课程建设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实践进行了广泛调研与深入思考,根据医药工业发展的要求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省医药工业发展现状和我校办学条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专业教材编写与实践教学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构建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加以完善和优化,培养社会急需的制药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地方院校测控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应用,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在分析探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及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地方优势及学校特点,提出了从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新型教学培养模式,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平台及加强交叉与融合下的专业实践等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期为陕南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该培养模式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我校机械工程专业为例,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动态适应能力的交叉复合型工程人才,我们从新结构、新方法、新内容、新评价等方面对专业教学、实验、实践等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建设。  相似文献   

8.
根据新时期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办学实践,提出了多学科知识交叉综合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理念,通过个性化和层次化培养的工程训练新模式在实践环节中培养创新性人才。系统阐述了我校工程训练的三层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构建多学科实践环境的工程训练创新平台、高水平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举措及建设成效。在如何依托高校办学优势,注重工程训练,丰富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专业特色以及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出发,对河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构建新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材料产业对人才需求具有鲜明的科学、技术、工程方面的积累性与跨学科的复合性、团队性等特征,分析地方高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办学现状、理工融合办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及理工融合办学的可行性。秉持理工融合、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厚实工程基础、良好科学素养、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较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开展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建设理工兼备的师资队伍,搭建理工交叉的实践平台,构筑理工渗透的课程体系,形成理工并重的培养机制,构建地方高校材料化学专业理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理工融合办学实践,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1.
<正>新疆工程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于2011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计划。教学团队自2007年以来,一直以培养该专业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更新教育观念,针对该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岗位职业资格认证,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构建了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改革创  相似文献   

12.
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学生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注重"四结合"即医学与工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构建了多阶段、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并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行交叉性、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增强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的适应性,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湖南科技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特点,构建了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三个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了"强地质、宽专业、高素质"的培养特色.认为培养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外向型国际化人才,将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未来几十年所不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面展开的趋势与背景下,大连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建议及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契机,在严格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下,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国际化平台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优秀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5.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以工程实践教育为内涵,结合"中国制造2025"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和现代化制造业对于人才的渴求,以培养具备自动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构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先进智慧工厂实训平台"创新实验室建设,加强学生对于"中国制造2025"现代化制造业的认知,培养学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工程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技术的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对学科交叉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集生物工程、环境工程与农业工程为一体的学科交叉型本科专业,肩负着培养设施农业复合型人才的使命。以甘肃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着重分析交叉型本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团队建设面临的发展举措与新挑战,为农业院校学科交叉型本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区域产业链发展,高校根据自身状况整合各学科专业办学资源,建设彼此结合与支持的专业群,以群力量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校突出办学特色的关键。为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的优秀复合型人才,许多高校石油化工专业群积极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着手构建了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基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创新改革,建设现代学徒制教学方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方案,实施跨国境、跨校企、跨院校、跨专业、跨理实的培养战略,以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据此,本文主要针对石油化工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述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浙江工业大学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为例,针对如何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特色人才,提出基于工程实践的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在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和工程环境的营造。对物流工程实验教学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满足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需要,并为杭州、嘉兴、湖州等区域经济作出贡献,成功申报浙江省"十二五"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对铁路机车车辆人才的需求,我校适时提出建设车辆工程专业。在多方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硬件条件与课程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和规章制度以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稳步持续建设铁路车辆工程专业,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以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一定应用能力的铁路机车车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化学工业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成为发展必然。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无法满足新技术背景下化学工业对多元化贯通式人才的需求。为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四川大学化工学院融合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提出了基于"信息+"的新工科改革与实践—互联化工,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学生们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助力化工向着绿色、安全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的实践为综合性大学化工专业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