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传播研究表明,受众接触传媒因其关注或爱好主题不同,传媒也投其所好,为其量身定做主题内容的传媒产品,形成如娱乐传媒、新闻传媒、财经传媒、科技传媒、生活传媒等。其中,娱乐传媒产业与新闻传媒事业的差异主要是:1,内容主题:娱乐而非新闻娱乐传媒主要是以娱乐为传播的主要元素,新闻传媒主要以传播新闻为主。近来,传媒产业中的娱乐主题渐现强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传媒科技发展史话》(以下简称为"传媒史话")以技术为切入点,试图回答:传媒究竟是如何演化的,它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演进过程;传媒演化有何内在逻辑,遵循什么样的发展规律;新闻传媒科技的创新和演进,如何促进传播媒介的演化和迭代,我国新闻传媒科技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何预期;传媒科技的进步又是如何撬动新闻媒体的变革和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传播媒介演进和传媒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或经验可供今天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玉 《新闻窗》2006,(5):99-100
日本既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也是新闻传播大国。日本通过行政、法律、政策、规章、行业自律等多种手段,对新闻传媒的采编、经营活动实施调控,强化对新闻传媒的管理和约束,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从而实现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军事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军队新闻传媒都是我军建设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近年来军队新闻传媒也出现了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受众资源渐渐分流而受到影响的现象。军队新闻传媒如何改进传播方法,实现传播功能,提高吸引  相似文献   

5.
从数年前新闻传媒被时代大潮推进市场,到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传媒开始市场化运作,逐渐形成了传媒市场。新闻传媒以具有特殊性的产业的身份参与市场运作。它既有信息产业的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体。对新闻传媒来说,它受到意识形态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和传媒市场规律共同制约。在共同制约之中,诸规律相互之间表现出某些一致性:第一,诸规律都可以统一于满足受众的需求。新闻传播规律是一种使新闻传播的效果得以充分体现、使新闻传播的功能得以顺利实现的规律。它要求传媒和传媒工作者,以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为出发…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06,(1):80-80
《传媒观察》杂志载论述中国新闻职场当前发展演变的六大趋势:中国新闻传媒在新世纪仍将高速发展,新闻从业的规模将继续增大;“得人才得天下”,人才和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传媒市场争逐的决定性因素;未来新闻人才要具备现代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及全面的传播技能;新闻传媒将彻底打破用人行政权利中心制,制度创新带来人才潜力的大释放;自由职业新闻人是未来新闻职场的一支新主力,新闻人才将在更大范围有序、合理地流动;新闻传媒将普遍塑造一种适合和激励人才成长的组织化,发展舞台是根本,培训是最好的礼物。  相似文献   

7.
彭明星 《新闻前哨》2008,(12):55-57
科技新闻日益频繁地通过传媒走近经济和社会生活,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接受,以一定的节奏和周期。在越来越广阔的区域范围得到广泛传播。科技新闻的流行反映了社会进步和时代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成为新闻传受双方的共同追求;主流媒体的优势传播以及传媒科技新闻传播能力逐步加强、水平逐步提高,是科技新闻流行的主要因素。对此进行认真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科技新闻传播的水平和效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科技长足进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传媒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班牙的新闻传播经过漫长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真正迎来实在的新闻自由环境。目前多家跨行业的多元化传媒集团掌控着西班牙当代传媒的三大支柱: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广播电视。本文先对西班牙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然后论述当代传媒的布局,并分析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普及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同时也给高校传媒的发展带来了挑战。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高校传媒发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通过优化新闻信息审核制度、丰富新闻内容、提高新闻质量、加强舆论危机管理等措施,可以促进高校传媒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博客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陶从主题和功能方面对“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加以辨析。理性地分析“新闻博客”在结构和传播功能方面的特性,最后得出“新闻博客”无法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也很难发挥现代新闻传媒的功能,“博客”不能成为新闻传媒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司法是现代国家综合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的框架内,司法应以新闻传播的形式向社会公示,而传媒文化对于司法信息的传播具有深刻影响。在我国,除少数当事人或其家属有机会参与到司法活动中以外,通常情况下,普通大众只能依靠传媒途径获取司法信息,因此司法新闻的公开报道采用何种形式、深度和广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司法公开报道的效果,传媒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反映了社会治理体系管理能力的大小。笔者以中外司法信息公开情况为参照,分析媒体司法公开报道的文化现象,并探求不同国家和社会文化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学界关于中国传媒发展研究在"前承"与"后续"上取得一些引人注意的成就:研究的视野显得更为开阔,减少单纯描述性的层面,更加注重理性思考;在重视单个传媒研究的同时,也强调对整体的观照.为了更加具体的把握2006年学界关于传媒发展研究的现状,我们从新闻传播类期刊中选取了12种期刊作为样本.样本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南京大学CSSCI收录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指定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以及一些对传媒发展有较多研究的重要期刊.它们是<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当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界>、<新闻战线>、<传媒观察>、<中国广告>、<广告大观>(综合版)等.  相似文献   

13.
科技在传媒发展中已经由原来的辅助作用成为传媒发展的原动力,尤其是在网络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传媒变革的重要动力,更成为新一轮网络媒体竞争的关键。而RSS聚合新闻服务的出现,使得网络传播进入了一个新局面。 。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纪里,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使得信息传播对传媒工具的需求逐步提高,各式各样的传媒工具层出不穷。然而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样,媒体工具的高速发展使得文化市场混乱不堪、良莠不齐,影响正常的科技新闻传播,导致科技新闻发展受到碍滞。除此之外,在娱乐八卦顶起了传媒界半边天的如今,科技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愈发减弱,人们对科技发展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因此,基于受众需求角度下,如何对科技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成为了重点关注对象,本文就此问题展开了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齐 《新闻前哨》2022,(14):46-47
对于社会稳定与和谐而言,公共危机事件是常见的影响因素,如何积极、有效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是新闻传媒重点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事件的处理,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竭尽全力在最短事件内对事件发展与蔓延进行有效遏制。作为社会重要舆论机构,新闻传媒行业应在公关危机事件中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对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进行重点维护,确保社会稳定。对此,本研究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重点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中如何进行新闻传播,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阙维军 《当代传播》2005,(5):100-101
高校新闻传媒特指在高等院校这一特定“社会”中新闻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中介物,它具有新闻传媒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并有其自身的特定意义。但就现状来说,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其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如何加强高校新闻传媒在校园信息生产与传播中的作用,是高校新闻从业人员面临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媒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催生出新闻传媒等相关行业,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保障了新闻传媒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衍生出多种传播形式、多类传播途径,并在互联网科技的影响下,更迅速、更便捷地传播经济要点、社会动态,彼此之间是共生共存、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就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组成元素、经济发展与新闻传媒的关系及新闻传媒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度剖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了。广播新闻传媒的发展也是这样。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广播新闻传播在节目内容、播出和接收形式乃至传播效果等方面更为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其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网络传媒迅速占据主流传媒市场,并逐渐发展成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传媒之外的传媒形式。这种新型的传媒方式,在日常的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互联网和纸质传媒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对比两种不同性质的传媒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是目前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态势,伴随网络传播受众的普及化、涉及领域的深入化与实现手段的多样化,借助网络传播平台,传媒领域迅速形成了基于新闻传播的各类网站,并逐步沉淀了一批"品牌"新闻站点,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核心声音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