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对毛比斯面的证明方法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一种证明方法——“递推法”;在对“递推法”的进一步探索中,发现了一类新几何体——“棱环体”;在研究“棱环体”的边数的变化规律中,得到了一张“数表”,对“数表”的进一步研究,又相继发现了“最大公约数定理”、“素数规律”等.“棱环体”的发现,引发了“扭曲几何学”的构想;“数表”的发现,为一种新的数论研究方法——“数论的几何研究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严复的“信、达、推”三难说对翻译标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信、达、雅”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信”是最基本的,指译者要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达”是指译文要顺畅,“雅”是指译文要有文采。“三难说”主次有序,既提出了“达”对“信”的制约,又提出了“雅”对“信”和“达”的影响,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3.
“忠恕”原是曾子对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个人理解和阐发,王弼结合魏晋的时代风尚和重“情’’思潮,对孔子、曾参的“忠恕”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并通过对“一以贯之”的“贯”进行辨名析理,为先秦儒家伦理注入了玄学新义。王弼以“情”释“忠”,用宇宙人生之共同本性——“情”联结“忠”、“恕”,对宋朝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尽管教育部颁发的诸多文件对“好”的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许多专家学者对“好”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许多中小学校长也在办学的实践中对“好”的外延作出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但是受到长期传统“应试”文化和功利主义政绩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个“义”字道白了中华伦理文化之精粹。“义以为上”,“义无反顾”,“见义勇为”,“见利思义”,“仗义疏财”,“仗义执言”,“义簿云天”,“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义”成了高尚人格的代词。而“义”总是与“利”相关联,即所谓“义利之辨”,于是,对“义”的崇尚和坚守又总是体现为对“利”的克制,这就形成了“以义制利”或“利以义制”的价值模式,苟子曾将这一模式概括为“重义轻利”,遂成了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本人曾认为王船山的“义利观”并未超越“重义轻利”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感性”是李泽厚对人类审美心理结构的描述,以区别于动物的“旧感性”。“新感性”的“大厦”,分为“人化”了的“感官”和“人化”了的“情欲”两层。“感官层”无疑是“基座”。李泽厚的“感官的人化说”,是要描述和论证,即使人的生理感觉,也和动物的生理感觉不同。是“劳动”使人的生理感觉也“人化”了。本文对“感官的人化说”中的有违科学和逻辑紊乱,作了揭示。“新感性”大厦的“基座”中问题已如此严重,其整体结构的紊乱和错位,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7.
在方苞的“义法”说中,“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和道理,“法”则是“义”的存在形式。“义”有两层意义,即存在于主体的“义”和存在于作品的“义”,就前者而言,“义”决定“法”,就后者而言,“法”决定“义”,“雅洁”从语言风格方面对“义法”作了补充,“义法”说凸显了形式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传统“文道”关系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及历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讨论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分别在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等方面展开,用“语法化”的理论检验汉语中具体的事例;(2)从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出发,分析语气词“的”、“了”与助词“的”、“了”的分化与区别,特别对“是……的”中的“的”和传统语法教学中的“了1 2”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从而对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  相似文献   

9.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初学者陆世仪也说:“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 )可见,为要“悟”而不“罔”,就要“思”,这个“思”就是“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 )有了“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学生对思维对象就有了一个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认识。可见,“思维”在学生学习语文教材中起了关键作用。学生只有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对教材所反映的“内核”进行“认识加工”,才得以有所“…  相似文献   

10.
宋伟民 《九江师专学报》1995,14(2):59-62,72
本文对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若干社会政治思想,诸如“复古礼,变今乐”,“顺化”万民与“得刑以治”,“纯心”,“无欲”、“修已治人”等,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本在“3 专业技能课程”科目考试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了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对“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进行对比分析,对采用“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五一”长假前,“分数的意义”一节课告一段落,学生们都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其中“一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学生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而对“一个计量单位”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知之甚少。于是,长假以后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后补”了这样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13.
儒家“乐教”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先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将上古“乐教”思想发扬光大,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礼乐文化的基石。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以“仁”为核心对“礼乐”进行了理论总结,使之追一步人间化、情理化。孔子不仅对音乐与教育、音乐与政治、音乐的审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诸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儒家音乐理论体系,同时提出了把音乐作为教化民隶工具的“乐教”主张。孔子对“乐”最重要的见解即认为音乐教育要引人入善,顺从天道,“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孔子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可概括为“教成于乐”和“调和人事”。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们对“课程”有一种肤浅的认识,以为“课程”就是教学的科目,就是系统的知识,由此形成了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15.
本引用中学代数学中一系列“零”的概念,说明“零”在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代数解题中典型“零”错误实例归类剖析,指出“零”错误所在,对产生错误的原因,从数学基本思想与方法的角度,阐述了解决“零”错误的基本对策,使解题增强防止“零”错误的“免疫力”提高了解决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启发”是一个复合词,“启”与“同源”。“启”,从“户”。从“文”,意为用手打开窗户。“兽”指称教学,用言语打开心灵的窗户,联想起了作用。“发”,射箭,取“发”的引申义,从学的角度进行。“启发”兼顾了教和学的两方面,教者启,学者发。把“启”和“发”两个语素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词,指称了教学的行为和效果之间的关系特点。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制不复也。”孔子的“启发”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论张季鸾新闻思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理张季鸾的思想脉络,其新闻思想经历了由“以自由为本位的英美式报刊理念”向“以服从为主旨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变化:在对报纸性质的认识上,经由了“独立的舆论机关”到“国家的宣传机构”的变化;在对政论时评的认识上,经由了“言论自由”到“言论统制”的变化;在道德观上,经由了“忠于‘主义’”到“服从统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德治”思想扬弃了孔孟儒学“德治”思想的“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成分,以“天人相分”为理论形态,以“公天下”的郡县制为具体内容,强调“德治”思想不是“圣人之意”的体现,而是社会历史发展之“势”的“生人之意”的产物。柳宗元提出“官为民役”的社会理想,以“利安元元”为职责,从政治、经济上宽民、惠民,对超经济剥削的赋税制度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猛烈批判,把儒家“德治”思想上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始对“文革文学”进行评论和研究,其中对反映“文革”生活的“伤痕文学”代表作《班主任》的尖锐批评,发人之未发,其真知灼见表现了作者的评论勇气。对海外“文革文学”的评论,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填补了海峡两岸“文革文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杨桦 《学子》2004,(3):34-36
本文提出了“母亲”这一概念的范畴结构,探讨了定义这类范畴的方法。“母亲”这一范畴有众多的成员,如“生母,养母,继母,未婚母亲,乳母,代理母亲,遗传母亲,生物母亲,……。词典对“母亲”的定义遵循了不同的认知模式,如:出生模式,哺育模式,婚姻模式,家系模式……。以上认知模式是“母亲”的比喻义,引申义的根源。但无一能反映“母亲”的原型意义。本文通过对“母亲”的成员的分析,提出了“母亲”的范畴结构以及定义该范畴“原型”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