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社会和谐的“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改革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新的关键词。那么,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其内涵和蓝图是怎样的呢?简言之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迅速稳步发展,社会财富整体增长的大背景下,由于利益分配不平衡及不公平引发的贫富悬殊、贪污腐败等问题,导致了不同阶层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专家指出,通过政策的调整和规则的重构,我们完全能够协调各方利益,预防冲突并走向和谐。这也充分显示了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正视现实,…  相似文献   

2.
我不懂什么是"国学".国,是哪一国?当然是中国.那么别的国家,有没有"学"呢?总不好意思说别国都没有,只有中国有.既然不好意思那么沙文主义,那就只能勉强承认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学".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国学"这个词,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只要略微看看晚清以来的思想斗争史,你就知道了,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人家讲"科学",你总不好讲"反科学";人家讲"民主",你也不好讲"反民主",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那意思就是,我这个"国学",跟你那个"科学"、"民主"是不一样的.现在居然搞出一大堆所谓的"国学名人",真是荒谬."国粹"是另外一个意思,那是清朝末年一部分搞革命的人,拿来对付满清的武器.  相似文献   

3.
每年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又是一个舶来的宣传日,传入中国也就近十年来的事.但这件事关乎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除非有什么意外,这一天的热门话题想必就是吸烟与禁烟.烟草在中国流布的历史,似乎与几百年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史是差不多有趣.也真是怪,任何东西,一旦被中国的老百姓接受了,无论好坏,都显得那么的生机勃勃.就说吸食烟草这件事,铁定的"百害"之首,却硬是发展得有声有色,无以匹敌.  相似文献   

4.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与苏俄的联盟无疑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联盟对孙中山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理念实践具有重要作用,亦是苏俄"世界革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深入历史情境,拨开云雾,这一联盟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政治运作.无论是苏俄的"向东看"抑或孙中山的"恋苏",皆是在具体历史发展中历经观望、试探、妥协而走出的"妙招".一句话,联盟是孙中山与苏俄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一生关心民众疾苦,为解民生之艰不懈奋斗、不断探索.其中,针对土地这一重要民生问题,他先后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与"耕者有其田"的理念,其天才的构想与艰难的实践为后继者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2010年12月1日起,铁道部实施了新修订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和<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其中普通列车乘客迟到车票作废的规定引发了巨大争议.面对社会质疑,铁道部运输局回应称,新规对普通旅客列车车票改签与原规定"办理改晚乘车签证手续最晚不超过开车后2小时"没有实质性改变,主要是为了"遏制票贩子的倒票行为".  相似文献   

7.
豫籍留学生群体依托于近代中国声势浩大的出国留学运动,发出践行"教育救国"的时代最强音,呈现出年龄结构年轻化、学习科目多样化和社会流向多元化等特点,凸显了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河南留学教育运动演进的区域特质。  相似文献   

8.
"惟一"或者"唯一"的释义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以前都是"唯一",近些年多被改成了"惟一". 是"惟一"?还是"唯一"?到底哪个更准确? 在古籍中,唯、惟、维三字通用,在<词源>"惟"字的注释下特别说明:<尚书>用"惟",<毛诗>用"维",<左传>用"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2009年10月17日,当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的判决结果揭晓,手持"免责"协议的死者家属,最终有5位因"组织群众聚众闹事"而判刑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是什么导致了不同的舆论走向?关于判刑原因"组织群众聚众闹事",笔者亦不禁生疑.  相似文献   

10.
范长敏 《新闻记者》2001,(12):75-76
"读图时代"的概念最初可能是新闻界或出版界提出的,时间大约是上个世纪末期.对"读图时代"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电视普及的拉动";有人说是"互联网崛起的冲击";有人说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结晶";也有人说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需要".笔者以为,上述各种"说法"的"综合",恐怕才是孕育"读图时代"的"催生剂".我国报纸(可能是部分报纸)开始进入"读图时代",除了以上"催生剂"以外,可能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的深刻变革带来的办报思路的重大转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研究抗战时期的期刊和文化的关系,当然首先应当关注"应运而生"的富有"国难"色彩的期刊,这是最直接地展现"抗战文化"的材料.主流文化总是和社会的基本发展趋势相平行.但是,如果我们还承认人的文化需要是多层次的并且具有不同品质的诉求的话,那么,无论主旋律如何嘹亮,覆盖面如何宽广,总有一些声音不会成为和弦.它们作为一种现象客观存在着.因此,在相对隔离了半个多世纪以后,我们对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会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12.
有些档案部门,可能是客观条件作祟,也许是虚荣心作怪,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现象,有的甚至"明文规定".笔者的"四只眼"曾捕捉到如下镜头:  相似文献   

13.
海飞 《编辑之友》2010,(6):21-23
2010年,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从"童书出版大国"向"童书出版强国"迈进的"童书出版强国元年".这一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断,是在2009年11月6日至9日全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第24届社长年会亦即博鳌会议上提出的.全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博鳌会议总结了我国少年儿童出版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国崛起"的历程和经验,重新架构了我国少年儿童出版在中国出版产业全行业企业化后的竞争发展格局,提出了"和谐共事、有序竞争、科学发展、共同提升"、用15至30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童书出版强国"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我国少年儿童出版"强国梦"的盛大历程.  相似文献   

14.
二战期间,世界各国有关"二战"的出版物都有一张著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陡峭山路,从幽深谷底向着险峻山顶缓慢爬行.这就是隐藏在中国西南地区大山深处、史迪威公路的经典路段—"24道拐"①.一、史迪威公路与"24道拐"史迪威公路是由史迪威将军主持修建而得名,是当时境外连接中国唯一的陆上国际通道,它从印度阿萨姆邦的利多镇经缅甸北部的密支那,从密支那义分为南北两线与滇缅公路相接,经昆明、"24道拐"直至战时"陪都"重庆[1]2的一条国际战略大动脉,被誉为"远东抗战生命线".  相似文献   

15.
今人在注释李清照《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句时,对"轻解罗裳"的解释多有不同,大致可归类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解释为"脱下裙子",如北京出版社《历代名家词赏析》:"‘轻解罗裳’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湖南大学出版社的李元洛辑注《在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政治传播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与传播的关系入手,跳离西方当代政治传播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宏观视角论述了政治秩序对传播秩序的决定作用,并具体分析了不同政治秩序下的传播现状.就中国当代政治传播而言,在社会主义的观念下政治秩序在现实中一直处于调整中,因此传播秩序经历了革命语境下的"泛政治化"、改革语境中"去政治化"后的"泛娱乐化".目前的政治治理语境急需引进新的理论现念时传播秩序进行新的建设,公共性再造成为一个新的指向.  相似文献   

17.
鹿荣 《编辑之友》2010,(8):112-114
最近收看某地方台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在请出某著名演员时,这样对他说:"观众朋友们早就对您耳熟能详了." 乍听到"对您耳熟能详"的说法,觉得有点别扭:对"人"也可以"耳熟能详"吗?于是便查阅了几本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耳熟能详"的解释为:"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相似文献   

18.
富田,是一个由10多个自然村落组成的大村庄,与吉水、泰和、兴国、永丰四县接壤,一度是江西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74年前,这里爆发了震惊党内外的"富田事变".从此,赣西南这个平平常常的村庄,便被历史之刀,极其悲壮地镌刻在中国现代史上.  相似文献   

19.
档案违法活动中的危害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从其表现形式上分,可以把档案违法活动中的危害行为归纳为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即"作为"与"不作为".所谓"作为",是指档案违法行为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而为<档案法>和国家有关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即法律禁止做而去做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顾云德今年已经76岁了,他和他的大哥顾云明、二哥顾云兴,还有二姐顾秋琴都是上海滩老资格摄影师.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白俄商人在当年迈尔西爱路,今日的茂名南路淮海路开办了一家叫做乔奇的照相馆,顾家兄弟是它的伙计.到了1948年,顾家便盘下"乔奇"改称"乔士",以保留其"洋味".据说,旧上海由中国人开办的照相馆多集中在南京路,如广东人王炽开创办的王开照相馆;而在淮海路附近,则以外国人相馆居多,由此便有了旧上海中西两种流派的照相馆.顾家吸纳西洋人物影像用光与影调处理法,故而属于"海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