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当我还在大学读书时,我对Google知之甚少,但现在不一样了,Google几乎成了我工作的起点。”当我和我的朋友谈起Google时,她掩饰不住对Google的依赖之情。“只要你一接触,你就不能不被它吸引,你会真正感到简单就是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9年 4月间, 1998年度“陕西新闻奖”在宝鸡评奖,我作为评委,被分在通讯组工作。当我得知,《星期天》选报的言论“真心球迷”竟与《三秦都市报》所报一篇也是写球迷的言论撞了车,而该报副主编戴超是言论组召集人时,我认为“真心球迷”没戏了。不料一天饭后在宝成宾馆外的清姜路上散步时,省记协秘书长杨安民却对我说,“真心球迷”写得不错,获奖应该有望。结果,《三秦都市报》那篇言论获二等奖,《真心球迷》获三等奖。大会最后总结时,言论组另一位召集人、宝鸡日报总编辑卢愚特意提到“真心球迷”写得较为精彩、生动。我当时大…  相似文献   

3.
卓乐 《声屏世界》2004,(5):40-41
抱歉!在正式论述之前,我必须提及妈妈常教育我的一句话——“卖什么吆喝什么”。因为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犯嘀咕了。“试谈广播流行音乐节目的‘回归‘”。我在干什么呢——谈广播?谈音乐?还有回归?明白了,我是不是正以一个热爱音乐的广播从业者的身份在谈论一种叫“回归”的精神呢?我想我在“卖什么吆喝什么”的基础上要更上一层楼了,所  相似文献   

4.
时间虽然过去了4年,但那封编辑亲笔写的退稿信,连同那缀满红点点、红圈圈的批改稿,一直珍藏在我的剪报本里。每当写稿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时,我总要把它翻出来,细细地品味一番,心中便会多一份力量。4年前,我初学写作时,总是急于求成,写出来的稿子,不加修改就寄给报社,结果都如“泥牛入海”,别说刊登,连封退稿信都没有收到过。当我认定自己不是搞写作的料、并决意放弃子这一行时,我在一位新闻于事的案头结识了《新闻与成才》。“采访体会”、“通讯员园地”、“我的第一篇”等栏目,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一下吸引了我。于是,我就…  相似文献   

5.
慎言“预计”现有的数字不够惊人,不够“辉煌”时,我习惯于借助“预计”来弥补,提起人们对所写报道的关注。前年3月,报道苹林村创办百亩集约经营的蔬菜基地。采写时,基地才上交村财8000元。这数字显然不起眼,于是,我在后面添上一句“预计这片蔬菜基地年终可上...  相似文献   

6.
熟悉我的人都说我这个人特“怪”。少年伙伴跨马走四方时我成了“教书匠”,改革开放经商热时我握笔进了军营,当年军校同学宫升街长时,我却又进了政治学院。对,是怪,怪就怪在我喜欢的这支笔上。入伍十多年,尽管我这人脑策智拙,还是咬牙握紧自己喜欢的这支笔,训练累了,背几句自己喜欢的诗词;饭后路上,观察一件引人注目的趣事;晚就寝前,读几页指导写作的书籍;节假日里,随记下所思所感。每每身边发生一些让人心动的“新闻”,就展箴提笔陶醉于静静的氛围中,是否变成铅字就随编辑大入的心意了。日子一天天滑过,“萝卜条”“豆腐…  相似文献   

7.
当我拿着见报的“豆腐块”,高兴地回到家,见到的却是妻子冷冷的面孔。当年谈恋爱时,妻子是冲着我那厚厚的稿件剪贴本,才答应跟我这个“丑小鸭”好上的,那时她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在报纸上见到我的“大名”,而且每次总要给我一份小小的奖赏。今天怎么啦?任我怎么“讨好”,妻子无动于衷,直到晚上,她才拿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说是送给我的“礼物”。我翻开笔记本,见扉页上写着:“谦受益,满招损”,第二页上是:“成绩只代表昨天,想收获明天只有今天奋斗”。我猛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想想昨天,看看今天,我心中充满愧疚。我一当兵就…  相似文献   

8.
往事(六)     
往事(六)吕齐在四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我访问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我总是努力挖掘他们的故事,尤其注意主人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因为这些“怎样”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殊性。在我访问各类人物时,我喜欢大把大把地抓属于他的材料,语言的、文...  相似文献   

9.
季嘉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前不久翻看今年以来的《军事记者》时,勾起了我对步入新闻这一行的回忆。我在军校是学雷达专业的,后来改行当了两年指导员,接茬儿就搞起了教育,跨进新闻这一行,完全是个偶然。记得是1988年初,我在旅政治部当教育干事,当时科里的新闻干事探家了,科长跟我说:“小季,你兼管一下新闻工作。”我琢磨了半天———“管一下”,怎么“管”?还是先“干一下”再说吧。可到真要“干”的时候,才发现我对新闻一窍不通。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新闻这个“花轿”。第二天,我突击看完了一本关于新闻基础知识的书,第三天就…  相似文献   

10.
当记者和当“官”杨尚德在我的印象里,由新闻工作岗位上调入党政机关当“重要官员”的人不少,而从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上重返新闻队伍的人不多。因此,当我8年前由国务院办公厅调到经济日报时,有些人就说我“傻”,有些老同学、老同事听说我调出了中南海,以为是“犯了什...  相似文献   

11.
我从1950年起参加天安门重大政治活动的拍摄工作。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我不是在城楼上,就是在城楼下,还有时爬上金水桥上的高台,用我们自己设计的相机——“大炮”,对着天安门拍摄。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军营生活中,“庄稼不收年年种”这句农家谚语有其独特的内涵。记得刚当报道员时,在头四个月的时间内,近百篇稿件脱手发出,但不是因为是一些凡人小事缺乏指导性,就是说教性强,没有贴近性,连新闻干事这一关也闯不过,更别说变成铅字了。我越写越灰心,干脆打起了“退堂鼓”。这年春节!我探家时去看望在农村的大伯,大伯早听说我是部队的“小秀才”就热心询问我写新闻的事。当知道我打“退堂鼓”的始末,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干什么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你写新闻不妨学学大伯种田,要有‘庄稼不收年年种’的劲头,才会于出成绩来…  相似文献   

13.
三年前,我倘佯在那座塞外军营,总想圆一个“爬格子”梦,于是报名参加了军报七届二期新闻函授。在收到教材的当天,一本装潢精美、内容丰富、文字活泼、图文并茂的《新闻与成才》杂志也摆在我面前。默默注视它的一瞬,“新闻与成才”五个大字也深深刻在我的心底正当我豪情万丈,欲在新闻写作上大干一场时,一纸“参加考军校苗子集训”的通知,使我不得不改弦易辙。既然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我还是先圆“军校梦”吧。打点行李时,望着几本不忍舍弃的《新闻与成才》杂志。几经犹豫,还是把它一并打进了背包。紧张的文化补习开始了,每天有数不…  相似文献   

14.
孩子王     
孩子王侯天祥【太原】记得在1983年我刚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山西人民出版社时,出版社还给编辑发记者证。我拿着记者证回老家探亲,起初,把家乡人“吓”了一跳:“呀!咱村出了大记者啦!”待我慢慢给他们讲了我在出版社是编辑少年儿童图书时,他们才松了绷紧...  相似文献   

15.
李娟 《档案天地》2009,(1):14-14
大学毕业后,我走上档案工作岗位,“弹指一挥间”已有五年的光景。自从我市开展“建家庭档案 促和谐唐山”活动以来,我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爱人说我“职业病”犯了,看见我翻箱倒柜收集材料时的样子,他也爱上了整理。  相似文献   

16.
求“渔”记     
张少武 《军事记者》2001,(10):42-42
每当翻阅散发着油墨香的稿件,我的心头总会生出几许感慨:在漫漫新闻之路上与其凭借他人挂号出名,不如学会自己走路,慢慢前行。急功近利:“失马蹄”。三年前,初入报道组时的我对报道可谓一窍不通,但为尽早“出名挂号”,我竟走起了“旁门左道”:让一名搞报道的老干事每次写稿都挂上我的“大名”,我则跑腿、扫地、倒茶,全心全意搞好后勤“保障”。不多日,在老干事的鼎力相助之下,我的“大名”频频见诸报端,一时间,领导、战友的赞扬声灌满了耳朵。我越发轻飘飘起来。然而,没过多久老新闻干事高升调走了。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来了采…  相似文献   

17.
初次和他相识,是我出差归队后的第一天,一见面他就很坦诚地与我握手并自我介绍:“我叫季文豪,从某团宣传股刚调来,以后和你在一块儿工作,还请多关照!”季文豪,一个自命不凡的名字,听起来好熟悉!当我问及他是否与我常在报刊上见到的季文豪是同一个人时,他憨憨一笑说:“那不值得一提,习惯了,手中的笔闲不住”。好一个“习惯了,闲不住”!当翻开他的剪报本时,首先映眼的是扉页上的三句话:“两眼多看,脑袋多想,腿脚多跑。”从这三句话及那厚厚的剪报本中,我领悟到了他“闲不住”的执著追求。1983年,他来到胶东半岛服役。半…  相似文献   

18.
时统宇 《视听界》2007,(5):108-108
“纸馅包子”露馅不久,在北京电视台制片人培训班讲课时,我说到为什么会有“纸馅包子”?万恶之源是收视率!大家还给我鼓了掌。  相似文献   

19.
刊中报     
师徒缘○许健 “师傅”调走了,我蒙了。事情来得好突然,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一年前,从未涉及报道工作的我被调到院政治处从事新闻工作。对我传帮带是政治处协理员王翠玉,我亲切称她为“师傅”。“师傅”先是给我进行新闻基础知识补课,从采访、观察、琢磨到最后的下笔、修改、投稿。“师傅”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心得体会一点一滴教给了我。从第一次采访到第一次用稿,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名字时的激动心情。当我兴奋地拿着“小豆腐块”跑到“师傅”面前,“师傅”也笑眯了双眼:“哟,处女作发表…  相似文献   

20.
初学新闻报道,要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多学点“求医”术,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初我一开始写稿。就一个劲地拼命去采访,挑灯熬夜地写,第二天就火速去送稿,结果一连写了300多篇,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正当我准备“砸”笔时,一天我到城里去办事,路过一个专治疑难病的门诊部,被那长龙似的求医队伍所吸引,一个十平方米的“小不点”门诊部,为啥能吸引众多的人来这里?一位患者告诉我:“开始我的病被一家医院确诊为绝症,在我绝望时,有人劝我不要只盯住一个地方治,要多方求医。我只好多处求诊,直到我走了10多个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