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一位年轻老师的邀请,前去听他讲梁衡的散文《夏感》。 上课伊始,老师对学生们说:“本单元学了‘春天'‘冬天’,今天我们学‘夏天’。”老师边说边板书:《夏感》。然后老师继续说:“请学生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两个问题:作者笔下夏天的特点?课文在哪儿表现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于是学生开始朗读。  相似文献   

2.
原创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夏天是一个特殊的季节。著名散文家梁衡在《夏感》这篇散文中说: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他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并还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著名诗人佟希仁也说:夏天是一首歌,一首优美、快活的歌。夏天是一首歌,一首芬芳、清凉的歌。夏天是一首歌,一  相似文献   

3.
散文《夏》是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散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在夏天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不过本文字里行间流淌的对生命的颂扬也是题旨中应有之意。一、对旺盛的生命力的颂扬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笔下有三类不同性质的生命:一是植物类,比如山坡上的芊芊细草,远处的山林,田间成熟的麦子,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  相似文献   

4.
“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但梁衡的散文《夏》,虽然只有六百来字,却道人所未道。它吟咏夏天,赞美劳动,歌颂辛勤劳动的人们,称得上当代散文的一篇精品。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几乎是人们的共识。而在作者梁衡的眼中,夏天却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似密密厚发的草丛,像黛色长墙的绿林,如艘艘舰船的翻滚的麦浪,还有那烘烤着大地的火红的太阳;树叶间蝉儿的一声声长鸣;田野中热风吹送的阵阵麦香,这一切构成了夏天宏大的景观,无论在视觉上、听觉上、嗅觉上…  相似文献   

5.
原创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夏天是一个特殊的季节。著名散文家梁衡在《夏感》这篇散文中说: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他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并还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著名诗人佟希仁也说:夏天是一首歌,一首优美、快活的歌。夏天是一首歌,一首芬芳、清凉的歌。夏天是一首歌,一首充满生机的歌。  相似文献   

6.
与小说、戏剧、诗歌相比较,散文这一文体最为个性化,首先是个性化的情感,其次是个性化的表达。所以,散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应放在作者个性化情感的把握上。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写的独特情感呢?笔者依据自己的思考及教学经验,以《亡人逸事》一文教学为例,提出如下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首先,用"有声"的语言文字创设一个"情感场"  相似文献   

7.
以读为主线组织教学,是这个设计的突出特点。《夏》是梁衡散文精品之一,含有语文层面诸多可供挖掘的教学资源。但作为苏教版七年级上"多彩四季"单元中的课文,它就不仅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富有哲理的散文,更是教材体系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语文层次,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轨道"和凭借。王志春老师的这篇设计,尊重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尊  相似文献   

8.
梁衡同志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写于1996年,不久即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这是继《晋祠》《夏感》之后,作为范文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梁衡同志的又一篇文章。征得梁衡同志同意,本刊现发表作者对《觅渡》的自注(已收入《梁衡文集》,即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希望有助于广大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该文,尤其是该文在题材的开拓和手法的运用上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9.
黄文娟 《现代语文》2013,(12):34-37
案例背景 《夏感》是当代散文家粱衡的散文名篇,是描写夏天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学生初学散文,存在着很多阅读上的障碍。尤其是《夏感》这样的抒情哲理散文,更是让学生无从下手。对于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参的表述是: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笔者在备课时就预想到引导初一新生看懂这样的文章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是,课总是要上的。于是,笔者硬着头皮,走进了课堂。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冯至。作为现代派诗人的冯至,其《十四行集》有着浓厚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和里尔克式的神秘主义色彩,同时期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样也充满了对“存在”的叩问和生命的沉思。目前学界对这篇散文的解读往往失之明晰,总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如,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对这篇文章的解析:“整篇散文是一个‘游’与‘思’互动互补的整体。作者步入森林、草原、山谷,  相似文献   

11.
《夏》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当代作家梁衡通过描写富有夏季特征的景物,表现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对夏季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洋溢在字里行间。我在南通市语文学科基地活动中执教《夏》这篇课文时,抓住朗读、赏析、比较三个环节,取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一.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教学《夏》这篇散文时,我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在朗读中读出节奏、领悟情感。  相似文献   

12.
这次区教学大比武,一部分老师上课的篇目是张晓风的《香椿》一文,如何教学这篇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难读懂又不好教的散文呢?-笔者觉得,读散文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就是去读作者个性化的情感。而在《香椿》一文中,全文有一个感叹号很值得我们去品味。读懂了这个感叹号就读懂了文章,读懂了作者的情感,也读懂了一种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的《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学习这篇散文并没有太多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方式。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并未急于抛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作者与王道士并非同一时代的人,但文中的叙述却那样具体生动,这是否有些违背历史事实?作者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相似文献   

14.
严振宇 《考试周刊》2009,(51):59-59
《藤野先生》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是加强初中语文课人文性教育的极好教材。对于此文的教学,本文作者从寻情、激情、悟情入手,抓住文中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组织教学,紧扣"情"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起到了很好的人文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夏感>是人教版初中教材修订后调入的新课文.梁衡的散文以描写精当见长,更以思想深刻而著称.这类文章的教学,容易产生两个弊端:要么是只注重景物情感等外部内容,在语言的形式特点上多下工夫;要么是抛开山川风物等具体内容,直奔主题去追求其"理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一、一磨教材.设计流程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的一篇散文,以“美丽”为主线。赞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于容貌.更在于精神和人格。梁衡的文章非常注重形象的塑造。他写的散文.总是如写小说一样地提炼形象。本文就是以“形”开头.中间以“事”为主体.以“理”结尾的文章。“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想】《小石潭记》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为一篇精妙的游记散文,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点有很多。我力图在散文的情感表达、游记的文体特质和文言的结构技巧这三者之间做一个平衡,在教学中兼顾作者由乐转忧的情感变化、灵活多样的观察视角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手法,同时穿插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对重点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作家的梁衡,因《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走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而为广大师生耳熟能详,然而作为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一  相似文献   

19.
钱浩 《文教资料》2009,(31):53-54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庄子》中的两篇散文:《逍遥游》与《秋水》,对这两篇散文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进行阐述.同时总结出文中思想所具有的一些现实意义.以此来展现这两篇散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设计理念】《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下第五单元的一篇写人散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的形象。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感悟发人深省。王荣生教授在《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强调:"散文教学要定位‘这一篇'课文,它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散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