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广东省6城市"空巢老人"的体育健身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空巢老人"的体育健身状况受经济情况、居住结构、居住环境、社会支持和社区健身服务状况的影响。针对"空巢老人"体育健身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完善"空巢老人"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社区体育健身服务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与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湖南西部湘西州八县市农村体育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留守村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偏差大;2)留守村民对全民健身项目不认同;3)农村基层组织不健全,领导管理工作不到位;4)农村基础环境条件相当差;5)农村留守村民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和小孩等现状.提出今后如何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渭南市“城中村”妇女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建设中特殊群体体育活动的参与状况,希望为地方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开展体育工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提供科学依据,同对给我国城乡在转型期间社区工作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北部分地区回族妇女健康需求状况和体育健身行为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宗教习俗、生活环境等对农村回族妇女健康观念和健身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西北农村回族妇女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固定经济来源。26~35岁年龄段妇女自评健康高于其他年龄段,疾病防治、健康体检和卫生保健知识是主要的健康需求。体育健身需求和体育健身活动有利于健康受到一定的关注,但实际经常和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只占总人数的13.3%。农村回族妇女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较少,主要在传统节日、集会和寺院活动期间开展。农村回族妇女有较强的健康需求意愿,对体育健身行为提高健康水平有较高的认知度。提出了政府与社会共同促进农村回族妇女健康扶贫、提高健康水平、开展适宜回族妇女的体育健身活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民健身与妇女体育活动实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从妇女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入手,展现我国妇女90年代体育活动的实践特点。通过与男子进行比较,阐述影响妇女体育活动的历史、社会、传统文化等因素。进而对妇女体育的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试图揭示妇女体育活动与全民健身及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体育活动背后所存在的性别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女性占全民人口的50%左右,搞好妇女终身体育对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并对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把女性终身体育分为四个年龄阶段,根据她们的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去分析她们的体育特征,及对全民健身的影响,从而使国家和社会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在推动女性终身体育过程中,做到科学化、体系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7.
海岛农村留守妇女作为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肩负着本该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抚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重大责任,沉重的生活压力和单调的业余生活严重影响着她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研究通过《体育活动行为量表》和《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舟山嵊泗列岛的留守妇女的体育活动情况及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海岛农村留守妇女体育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场地设施不充足等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制约着她们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同特征和水平的心理问题,而体育活动大多能通过锻炼达到锻炼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能进一步促进身心健康。建议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四个维度协同加强海岛农村留守妇女的体育锻炼,增进她们的心理健康素养,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城市与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浙江全省全民健身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城市与农村两地人口间在健身认识、健身的组织形式、健身场所的选择、健身项目的选择、一次健身的持续时间以及受教育程度与健身活动之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结论是缩小城乡社会体育发展的差距,使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体育社会指导员等资源合理分布和使用,提高整个浙江的群众体育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河南省城市居民健身状况、全民健身意识、体育场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居民参加活动的人群在时间安排上呈随意性强,体育活动场所有一定的选择性.体育场地的分布依次为高等院校与中小学校园、企事业单位楼院、厂矿、居住小区等.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来源于城市体育工作相关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一定的年龄和学历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安徽省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份额等进行研究。认为:场馆中心类、健身活动站点类、个体健身健美中心类等多元化产业结构相对稳定;产品结构尚不成型,占地小、受众广的趣味运动型健身娱乐产品,未能在社会中形成规模性市场;城镇市场份额优于农村,“人多势不众”状况十分突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将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发展纳入省内服务业优先发展行业,制定有利于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加大对竞赛表演业的扶持力度,加快类别型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培训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文学上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形成了他颇具个性的文艺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发端.文章着重探讨了其"文质观",在阐释其内涵的基础上,试图结合孔子的经历思想进行分析,力图打破就"论"而论,零碎散乱的思维模式,从而全面、准确地认识、评价孔子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足球人文环境的内涵与结构,根据“人文环境理论”提出了优化人文环境是“校园足球”和谐发展的根本。通过总结当前足球人文环境发展的掣肘因素,提出机制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太极拳的研究大多围绕教学展开,缺乏在社会背景下对于太极拳传承的专门研究。笔者以文献研究法、走访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城镇化建设中太极拳的传承进行研究,针对太极拳传承中出现的危机,提出对策:通过新媒体传播太极拳;政府鼓励企业定期举办太极拳赛事活动;加强城市宣传力度,推广太极拳;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就业岗位,正确传授太极拳拳理及技法;正确引导人们的健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陈彩燕 《体育学刊》2007,14(7):10-14
通过对美国体育思想发展的回顾,分析美国当代学者对体育的认识,进而辨析“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观点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即“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体育观的主要分歧不在体育手段上,而是在体育目的上。“通过身体的教育”目的众多,与目的的唯一性不符,在实践中表现为教授运动技术,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无从知晓;“针对身体的教育”目的明确,就是完善人的身体,、在实践中表现为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  相似文献   

15.
在比赛和训练中,“时机”与“时机感”问题,始终成为教练员、运动员非常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6.
从伦理角度讨论了人们对于竞赛结果的价值判断,根据竞赛规则存在的必然性证明所谓"竞技规范"的无效性,尤其"竞技规范"作为竞赛规则以外约束运动员竞技行为和行动"第二规则"的不合理性.研究发现,竞赛的很多问题都源于人们对于竞赛结果价值判断的不同理解,它们导致了人们参与竞技的目的的不同.为了使竞技运动能够健康发展,有必要理性地分析竞赛中"真"的价值与"好"的价值之间的区别,以及我们选择竞赛中在"好"的价值指引下产生的行为与行动的真正动机.  相似文献   

17.
"剑舞"考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本选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剑产生于商代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防身和作战的短兵器,同时也是阶级和身份的象征。2、剑舞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伴随着剑术的产生而出现的,鼎盛于唐代。由宋至元,剑舞退出了历史舞台销声匿迹。3、剑舞除了健身和娱人功能外,还具有政治功能和自娱性、自慰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文化的"失语"与"话语"平台构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湧涛  周兵  刘苏 《体育学刊》2007,14(9):67-70
在西方体育主导话语权的压制下,中国武术文化陷入了“失语”的窘境。为了给中国武术寻求“话语”权,觅寻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武术文化“失语”的症侯、本原进行了解读和反思。研究认为:模仿的迷误、时代的变迁导致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失语”;文化的自知、自信是话语平台建构的基础,文化的现代转化是中国武术建构话语平台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人文奥运"的彰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新理念。它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和灵魂。本文对“人文奥运”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实现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的对策。即大力宣传弘扬中华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等。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实施已近6个年头,由于长期受到体育教学大纲思维的影响,当前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用"双基"达成情况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有为"与"无为"之标准,应及时打破这种教学观,树立与之相对的、符合新课标的新型"无为"教学观。本文通过对传统"有为"教学观的解析、新型"无为"教学观的界定以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论述,阐明了新型"无为"教学观适应体育课堂的时代要求,有助于学校体育科学发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将"无为"教学分为有趣、乐趣、志趣三个教学实施阶段的建议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