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将吸纳心理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种族主义批评和叙事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多视角地对《黑暗的心脏》进行不同的解读,以此展示同一个经典文本可以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得到不同的阐释,一方面显示经典文学文本解读的开放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当代文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批评的艺术化,通常是指批评主体批评思维的艺术化和批评呈现形式(批评文本)的艺术化。《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体现了方卫平教授在儿童文学的史、论、评等研究领域所显现的艺术化的批评特质:在文学史书写部分,他以对历史的独特悟性和对历史尺度的准确把握来对史料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在理论探索部分,他对儿童文学理论进行了一次有意味的艺术化挖掘;在文本评说部分,他以自身的理论功底对文本进行了艺术化的感悟和解读。  相似文献   

3.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多元解读”成为热门的话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文本“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理念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人认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加以解读,读者不同,解读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多元解读”不应该设界,也不可能有界。于是乎,有的教师把“多元解读”误解成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断章取义、曲解全篇,有的教师甚至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一律无条件地附和、肯定,哪怕胡思乱想、低俗不堪,也不批评、不辨伪、不纠偏,充斥课堂的评价语言也单调得只剩下“好、很好、非常好”了。  相似文献   

4.
对<荒原>的文本阐释方式举目繁多,大致包括神话原型批评、符号学解构、叙事阐释和马克思主义辩证解读4种.该文主要借助7个文本解读,分析各自批评手法的得与失,为"荒原不荒"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随着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于上个世纪末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以读者为主体的批评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由于不同的读者基于各自的背景,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文本的多元解读。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1前言由于大语文教学观的引入,以及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此引起一些学者专家的批评和抨击,从而导致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对课堂文本阅读的价值认识不清。他们或漠视文本,架空分析;或远离文本,以练代讲;或摈弃文本,以课外阅读为主。其实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分解"批评是金圣叹文本解读的一个基本策略,旨在以紧盯细究的方法,从字法、句法、章法入手,以见出作品的精细微妙。金圣叹这种"条分而节解之"的文本解读策略,既得力于他于诗道文心甚深的沉醉细读之功,也得力于他侧重修辞文法的八股眼光,同时还受益于佛教运思精密、辨理周详的"极微"观。所有这些都使金圣叹评点金针玉度、细达毫芒,使引而不发的美学妙秘得以须眉毕露。金圣叹这种"分解"批评无疑是对传统"妙处可解不可解"批评模式的一种反拨。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解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印象、随感式的,另一种是"深度解读"。前者不需要很多理论准备,更多地依靠悟性和平时的知识积累;后者则必须对现代文学批评方法有较多、较深入的了解,然后将其用于作品的分析阐释。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中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必须从作品的特点出发,要有针对性;根据文体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借鉴现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使用中要有所变通。  相似文献   

9.
童仕林 《教师》2011,(10):65-65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预设和有效生成相结合的过程。从预设层面看文本解读,就包括学生及学生群体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及教师团队对文本的解读、与文本有关的资源(专家或教学资源)对文本的解读。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些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呢?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预设和有效生成相结合的过程。从预设层面看文本解读,就包括学生及学生群体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及教师团队对文本的解读、与文本有关的资源(专家或教学资源)对文本的解读。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些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在本义上讲,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什么是解读,借用狄尔泰的话讲,解读就是透过符号的表达感悟生命意义的过程。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不能只承认作品的历史性,而否认读者的历史性。文本作者的意图当代人不可能完全再现,文本的  相似文献   

12.
兴盛于20世纪末的文化研究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借鉴了新批评的文本细读的方法,但又注重发掘文本的文化内涵的批评理论。文化研究将文本的内涵扩大,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向外转的文学研究类型。通过考察新批评和文化研究在文本解读分析,对两者在文本观念和批评策略上的的借鉴和超越的关系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3.
专家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关注于文本的理性分析、情感评价与价值判断,对文本的本质问题进行纵深性"切割"式解读,在文本解读理论模型上会更关注于文本、作家和时代创作等多元信息;而对学情要求的观照、对文本细读程度的把握、对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都需要语文教师的文本批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充分认识。但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文本解读呢?孙绍振在《名作细读》自序中讲到的文本解读现状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他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工具书也不费事。  相似文献   

15.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白象似的群山》是他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往的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小说的文本进行解读和批评,如小说的象征意义、对话分析、男性形象等。本文要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隐喻和象似性视角去分析这篇小说,希望能更全面透彻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主题。  相似文献   

16.
加强文学理论实践环节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理论运用到文本解读的批评、鉴赏实践中去,就必须为他们架起一座从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而改革《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增设《文学批评:从理论到实践》课,是一次有益的成功探索:教材选取文坛上影响较大的八种批评理论模式分别讲述,列出"理论发展概述"和"关键词点击"以侧重批评理论的梳理,通过"文学批评运用"和"批评文本解读"引入批评理论的实践运用和具体操作,加之学生课后的批评训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尝试文学批评的兴趣,有益于培养解读文本的能力,也能使他们在批评的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西方20世纪的各色批评流派实质上都围绕着"机制"一词展开着各自的话语分析路子。伊格尔顿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代表,他在吸取了诸种意识形态批评的精华后,对文本的审美意识形态机制进行了多角度的解魅。而伊格尔顿所有文本批评的工作是和他所站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批评立场分不开的,他的批评不致力于产生形而上的启蒙效应,而是力求一种政治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正>专家对文本的解读关注的是对文本的理性分析、评价与判断,可以称之为"专家批评"。这样的解读并不一定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而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仅要关注文本,更应关注教学,即站在课堂教学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评价与判断,我们可以称之为"教  相似文献   

19.
从价值观角度来看,翻译批评是对翻译活动价值的评估或判定,而文本类型不同,所涉及的翻译活动的价值也不同。所以,必须基于各文本类型的不同价值,来对翻译批评的标准进行权变和择取。依据各文本类型的主要价值进行翻译批评,可以使翻译批评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本批评的一个流弊便是将文本这个有机体分割成各个元素,作孤立的考察。这是18至19世纪伴随着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研究而产生的形而上学的机械思维方式在文学批评上留下的痼疾。跟20世纪综合研究、系统研究并生的辩证的、完型的思维方式使西方的文本批评把目光从文本的局部转向了整体,作出了各种各类的完型批评的尝试相比,国内的文本批评基本上还走着19世纪西方和苏联的元素型批评的老路,所不同的只是在此基础上多加一点阶级的或社会历史的考察而已。外国文学是如此,中国文学大概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