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工作者如何面对"灾从天降",如何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履行职责?笔者认为,要强调和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 灾害事件所带给受众的震撼是常规新闻不能比拟的,要求记者必须争分夺秒地在第一时间赶赴第一现场"抢"新闻.采访首先要用眼去看,用心去想,快拍、快写、快送.  相似文献   

2.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是对新闻报道者的考验,也是对新闻报道者的锻炼,是新闻报道创新的机遇. 1.时效创新 从新闻信息传递手段的日趋现代化来看,记者一定要树立抢先意识,要抢在第一时间,抓住那些"冒热气"的新闻,抓住那些"人有我早"的高价值新闻.  相似文献   

3.
所谓"快",就是新闻报道的及时性,《992早高峰》是一档新闻资讯类节目,重点关注交通领域的新闻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新闻"快餐式"消费的背景下,以重大突发事件为例,记者要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并通过连线的方式将现场情况及时发布. 以两个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例进行阐述.其一,5月19日,一位听众到驼梁游玩,不幸被蛇咬伤,随后拨打96992求助,由于急需抗蛇毒血清,节目向听众进行广泛征集,而记者也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进行采访,将伤者的病情及时发布,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时间"和"空间"的骄子.好记者时刻准备着,"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成就"第一新闻". 今年7月,为纪念斯诺诞辰100周年,一部文献纪录片揭示<西行漫记>的历史价值时,我注意到,居然有两次强调"时间"和"地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面对记者采访,个别"惹事"的单位或企业往往"文武兼施"。"文"的:动用多方面关系说情,到媒体单位公关,通过新闻主管部门向下施压甚至直接使用金钱贿赂记者;"武"的:阻挠记者采访,抢设备,打记者,扣记者……如此种种,使新闻记者在采访舆论监督新闻时,难度越来越大。笔者作为一位摄影记者,由于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在英文中为: "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reporter",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 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7.
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和挖掘新闻事实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记者要把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原汁原味地传播给听众,要努力在第一时间报道鲜活新闻事件,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跟踪式调研、剖析,抓住事物的本质,采写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报道,就必须到新闻现场去。那里是新闻的唯一源泉,是记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宝库。  相似文献   

8.
电视现场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以采访者、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由于是直面观众,就要求记者具有选择新闻题材的能力、临场发挥的口头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运用各项摄像技巧的能力。要突出现场这一特性,记者就要在新闻现场善于抓住现场特点,第一时间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9.
何为新闻判断力 新闻判断力是编辑记者在选题时遇到的首要问题,何谓新闻判断力?有些学者称之为"新闻嗅觉"、"新闻鼻",即新闻敏感. 总的来说,新闻敏感是记者在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目光敏锐、反应敏捷,善于从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挖掘新闻素材,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电视记者尤其要具备这种能力,现场事件或人物的同期声就是正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电视新闻记者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判断该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并迅速在脑子里形成思路,在采访过程中提炼主题,使其所选的材料,包括同期声和现场,都紧紧围绕主题.  相似文献   

10.
拜读了<中国记者>今年第7期刊发的马胜荣、董梦杭的文章<新闻报道慎用"第一时间">,受益匪浅,表示赞同.同时也想就此再发表一些看法,以期引起新闻人的重视. 一、什么是第一时间 据考证,第一时间在中国内地的出现时间大约为1986年,它译自英语的"prime time".本义指"(电台、电视台)受众最多的时间段",相当于汉语的"黄金时间";另一个是引申义,指"最佳时间或最热闹时间".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对现场声情并茂的展示,让观众"身临其境",无疑是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媒体最大的优势。现场,是电视新闻的第一要素。区别于时政报道和资讯类新闻,关注民生的社会新闻一定要注重"现场"的开发利用。谁能最大限度挖掘"新闻现场",谁就能在日趋白热化的电视节目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有力席位。挖掘"新闻现场",SNG连线、3G连线,不可或缺,通过出镜记者的叙述,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发  相似文献   

12.
在很多重大突发性事件中,Twitter第一时间出现了有关信息,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利用Twitte这样的"微型博客"网站,寻找新闻来源、追踪新闻.如何利用Twitter获得新闻源,是传统媒体记者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3.
叶寒青 《中国记者》2012,(3):118-119
"全民记者"时代的好处是身处新闻现场的人可在第一时间记录第一现场。而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联络上这些拍摄第一现场的照片,就成为当今传媒竞争的重头戏。竞争成败的背后则隐藏着图片资源建设、图片运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无论从事什么类型工作的记者,都应该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在这个各大众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掌握第一手新闻就是竞争的资本。然而作为一个财经新闻记者,更应该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当某些财经信息发生细微的变化时,财经新闻记者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感知并且让大众知情,只有这样的记者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财经新闻记者。一切新闻都是靠最终的新闻坐实的结果来决定的,因此一名财经新闻记者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把握信息,并且发布最准确的信息,那么这位记者就具有了相当高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5.
连线报道是以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和主持人的直播间提问两者互动进行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时效性强、能迅速鲜活地展现新闻现场等特点备受广大受众的青睐,近两年被越来越多的新闻频率采用,尤其是广播媒体,大家普遍认为连线报道实现了第一时间"再现新闻现场"的愿望,而受众也从媒体的努力中感受到了新闻报道的提速.  相似文献   

16.
湖南浏阳市出台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设立新闻发布四级应急响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事发后"力争第一时间发布",对恶意阻挠记者采访的要追究事发单位及事发地政府领导的责任。突发公共事件"力争第一时间发布",让公众知情、让媒体"说话",浏阳市的制度设计是保障公众知情权、新闻监督权的有益举措,反映出政府的开明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成为人们接触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能够让民众第一时间了解到突发新闻事件,记者需要及时达到现场,了解所发生的新闻,这就对出镜记者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镜记者需要在工作中通过多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本文从出镜记者着手,分析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的特征,探究出镜记者在面对突发新闻事件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传媒观察     
《扬子晚报》首批66名全媒体记者上岗日前,《扬子晚报》首批66名全媒体记者正式上岗,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通过《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报道最新鲜的新闻,同时也承担起视频采访的功能,让新闻"动"起来。此前,《扬子晚报》专门约请南京大学的老师对首批全媒体记者进行了上岗前培训,并给每一位全媒体记者配备了32G的  相似文献   

19.
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内涵里有一句响亮口号:第一时间发表评论;有一个明确要求:评论必须采访.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新闻第一线采访、调研、了解情况.这对当下多少有点浮华的新闻界及部分沾染了浮躁气息的新闻从业者来说,可以说是切中要害,非常及时且完全必要,契合了当前的现实需要及新闻界关于"三贴近"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20.
2007年3月5日,《嘉兴日报》"嘉兴时评"栏目正式与读者见面,与之相伴,"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开始运行,这种工作机制的特点在于它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为工作方针,打破新闻实地采访和新闻评论写作互相隔离的传统弊端,强调评论以采访为基础,评论从采访中来,紧扣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调查,务必使评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以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的启迪性,吸引和感染读者,指导和服务读者。有别于"一部电脑一张网,一篇评论满天飞"的传统评论写作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评论工作机制,记者署名被冠以"本报评论记者某某","评论记者"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