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社1994年10月出版的初中历史《世界历史》第一册第28页指出:“1822年为了全歼秘鲁的西班牙军队,清除西班牙殖民地在南美洲的最后据点,圣马丁到瓜亚基尔同玻利瓦尔会谈。会谈时,只有他们两个人在场,也没有留下记录。这次会谈后圣马丁决定引退,把最后...  相似文献   

2.
在拉丁美洲解放的关键时刻,圣马丁同玻利瓦尔在瓜亚基尔举行了秘密会谈,此后不久,圣马丁辞去了秘鲁护国主职务,悄然引退。其原因是;瓜亚基尔会谈中有关瓜亚基尔归属、军队指挥权、独立后的政体问题上两人存在着严重分歧;秘鲁国内政局不稳,对君主政体不满,圣马丁的威信下降;圣马丁身体状况比较差,早有退隐之意;圣马丁个人品质高尚,不愿在无谓的争执中给革命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3.
<正>有的……有的……大象老师站在讲台上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用‘有的……有的……’造句,谁能说出一个句子?”大象老师的话音刚落,笨笨猪站起来说:“在学校我有的做数学题,有的写作文。”这时,伶俐猴马上站起来说:“不对,应该是同学们有的做数学题,有的写作文才对。”大象老师微笑着说:“伶俐猴说得对,应该是同学们,人多才能有干这个的,有干那个的啊!笨笨猪,你想你一个人能同时做这两样事吗?”  相似文献   

4.
西蒙·玻利瓦尔(1783—1830)是1810—1826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的著名领袖,委内瑞拉共和国的缔造者。玻利瓦尔为拉美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一百多年来,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对玻利瓦尔的评价,誉毁纷纭,褒贬不一。颂扬者誉之为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家;贬抑者攻击他“华而不实、虚荣心强、以我为核心”,而且“富有煽动性”。一些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拉美历史的学者,对玻利瓦尔的评价也有很大的差  相似文献   

5.
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是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矛盾之一。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就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世界近代最早的民族独立运动发生在美洲,1775——1783年北美13州殖民地经过艰苦的斗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成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1791年,法属殖民地海地爆发起义并于1804年赢得独立,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19世纪早期,西属拉美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在北美洲,墨西哥人民在伊达尔哥的领导下发动起义,经过10年多的艰苦抗战,1821年获得独立。在南美洲,1816年以后,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由北向南,解放了今天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国;圣马丁指挥军队由南向北,解放了阿根延、智利和秘鲁首府以后引退。几年后,玻利瓦尔的战友指挥军队,彻底击溃了西班牙殖民军。在这之前,巴西也摆脱了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1826年,拉美的西葡殖民地基本独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彻底打碎了西、葡长达三个世纪的封建  相似文献   

6.
问:玻利瓦尔、圣马丁在瓜亚基尔会唔后的去向如何? 答:西蒙·玻利瓦尔和圣·马丁是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两位杰出领袖.为了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班牙殖民者,完成西属美洲殖民地的解放大业,1822年7月26日,他们在今天厄瓜多尔境内的瓜亚基尔相唔并举行了会谈,即新编中学世界历史课本上册第208页所述之事.但他们会后的去向如何,课本中没有交待,现作一说明.首先,这次会谈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作记录,没有发表声明,二人对会谈的情况都守口如瓶.所以讨论的内容成为至今未解的历史之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们对所讨论的问题并  相似文献   

7.
“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是拉美独立运动著名的领袖和最高军事统帅之一。笔者对国内学者围绕玻利瓦尔与芙洲统一思想,玻利瓦尔与拉美民主政治,瓜亚基尔会晤等问题进行的研究作一综述,以便对玻利瓦尔作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一个古老的伦理范畴。历代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对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到底什么是爱情?对此,人们却作出了各式各样的解笞。有的把它说成是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肉欲;有的把它归结为“宇宙灵魂”的表现;有的把它描写为男女“才”、“貌”之间的相互吸引;有的则把它理解为某种纯粹的精神之恋,等等。这许多关于爱  相似文献   

9.
【课例】星期二下午第一节课,笔者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便听到了“叽叽”、“叽叽”小鸡的叫声。笔者走进教室,学生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端坐着,目光注视着老师;有的头低着,不敢正视老师;有的故意起哄,阴阳怪气地说:“这声音真美,比某些人说话的声音好听多了”;有的一本正经地说:“这是课堂,应严惩那位带小鸡的同学。”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观摩教学课上,我请学生刘x回答一个问题时,她十分勉强地站起来说:“我不回答你。”我原以为是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忙问:“什么?请你再说一遍。”那学生轻轻地、又十分认真地说了一遍:“我不回答你。” 这时,我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的回答虽然平静,但却像热油锅里撒下一把盐,使本来问答和谐、严肃有序的课堂顿时“开了锅”。有的学生在交头接耳,甚至嗤嗤讪笑;也有的怒目而视着刘x。前来观摩的领导和同事,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我不回答你”弄得瞠目结舌,有的摇头,有的惋惜,有人低眉蹙额,当然也有少数窃喜者。…  相似文献   

11.
在一堂地理课上,老师指着地图上的河流问学生:“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弯路呢?”同学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河流之所以有弯曲,是因为顺应地势的凹凸起伏:有的说河流的弯曲,是为了能储存更多的水量;还有的说河流弯曲,流域才会更广阔,被滋润的土地就更多……  相似文献   

12.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材内容相宜处,教师可通过设疑“引而不发”,让学生去求异,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司马光》一课,讲司马光“使劲儿砸那口缸”救孩子,这种做法是对的。教学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除了“砸破缸”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救孩子呢?在这里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求异:“使劲儿砸”是什么意思?不砸缸行不行?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孩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积极思考救孩子的各种不同的办法。有的说:用手去拉;有的说:用竹竿去捞;有的说:跳下去救;有的说:把缸推倒;有的说:回去叫大人来。  相似文献   

13.
我们呼唤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什么是教育智慧呢?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教学案例。《啄木鸟和大树》教学过程中,教师正带领大家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这时,个别同学对啄木鸟治病救人而大树讳疾忌医这个结论提出异议。有的同学说:“啄木鸟没有爱心,它只劝说了一次就不去了,应当多去劝劝大树才对。”有的说:“大树开始身体还健壮才不听劝,如果病重时去劝他,他肯定会接受治疗的。大树本来不会死的。”  相似文献   

14.
冯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孩子们一怔。“你们好啊!”冯老师满脸洋溢着真挚的笑意,声音充满了亲切和关爱。正想上课,突然,有个学生举手站了起来,还没等老师问他什么事情,便急急的说:“冯老师,可以给你提个问题吗?”“当然可以了。”冯老师仍然微笑着。“你今天为什么戴眼镜了?”“对呀,你为什么戴眼镜了?”这时很多学生也随声附和起来。冯老师这才想起走进教室时孩子们满脸疑惑的原因。冯老师并没有急于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而是故意问他们:“好看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好看”,有的说“不好看”,有的不说话…  相似文献   

15.
<正>前情提要:惹科问完了村里二十多户人家,竟然没有一家丢了羊的。唉,这可怎么办呢?在第一的身前,大伙儿围成圈,坐在地上听他讲事情。他说的话大家能听懂,但村里有些老人说的话,就只有安阿母解释之后他才明白了。他讲一句,大家认为对的,就点头说“是”,有不一样的想法就摇头说“不是”,再把心里的话讲一讲。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越说越热闹。有的在鼓掌,有的在欢呼,还有的情不自禁唱起了歌。  相似文献   

16.
<正>星期天,智智■和妹妹■都写完了作业。爸爸■说:“你们想去公园玩吗?”他们高兴地说:“想。”于是,爸爸■带着他们来到了公园。公园里的人很多,有的在跳广场舞,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在下棋,有的在打扑克,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散步……热闹极了。  相似文献   

17.
孟淑玲 《宁夏教育》2012,(7):135-135
前不久,我在班队活动课上对学生进行勤俭致富方面的教育,有一个学生与我“唱反调”。他说:“摸彩中奖也是正常而合法的致富门道,而且政府也提倡。”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也随声附和起来,有的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都是政府发行的。”有的说:“互联网、电视上、报纸上常常有某某中头等奖,得奖金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报道。”有的说:“老师,致富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学生会“唱反调”了!  相似文献   

18.
案例一: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说:“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有的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有的说:“是世界环境日。”可这些答案都被老师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实在猜不出来。老师提示说:“今天是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日子。”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是老师的生日。”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对玻利瓦尔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其集权倾向争议颇多.玻利瓦尔的集权思想主要表现在他要求设立世袭参议院和终身总统上.玻利瓦尔独有的道德和教育权思想,使他的集权精神体现出民主思想的深刻内涵.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玻利瓦尔所设想的中央集权政体才逐渐表现出应有的价值,被实证主义政治家和民众主义运动领袖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学生思维发展与动手操作之间的关系。作为《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动手操作常常被运用于课堂之中。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却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有的学生漫无目的地操作。秩序混乱,教师疲于应付;有的学生操作才刚刚开始却又草草收场,体验不够充分;有的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着学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