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五号桩油田桩39井区油藏非均质性强、注采井网不完善、开发矛盾严重的问题,对该区三角洲砂体进行了精细的油藏地质研究,建立了精细的储层三维模型。将间接的、定性的、静态的地质研究与油藏数值模拟直接的、定量的、动态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区有利储集部位主要为河口坝微相,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沉积微相、注采井网及井网密度的综合控制,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原因是注采井网不完善、有采无注、压力不足。  相似文献   

2.
核桃园组沉积演化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阳凹陷面积3600km2,核桃园组是主要含油目的层,最厚约2500m。凹陷为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凹陷沉降范围大,沉降幅度小,生储油层系发育厚度及范围较小,有效生油岩体积较小。油气资源不甚丰富。核桃园组沉积时期物源以北部为主。成熟生油岩分布在靠近边界断裂的南部,而砂体主要分布于北部,生、储配置不佳,严重制约油气的运移聚集。针对凹陷多物源、多沉积相、储层变化复杂的具体特点,开展核桃园组地层沉积发育特征、砂体展布特征等研究,结合构造特征、现有油气藏的分布特点,能够更加科学地预测评估有潜力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阳信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阳信洼陷沙四上亚段为研究对象,对其各砂组进行沉积相的划分,并根据相带的平面展布找出浊积砂体发育的有利位置。结合沉积体系、构造特征及本洼陷的勘探实际,指出近期的勘探方向,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河流相砂体为储集层的油气藏在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占重要地位。本文针对济阳坳陷馆陶组典型的曲流河及辨状河沉积,受河道的频繁摆动和季节性洪泛的影响,河流相砂体在垂向和平面上相变快,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采用叠后地震动力学属性砂体识别和运动学属性砂体识别等方法,对河流相砂岩储层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并建立测井约束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成藏的角度探讨渤海油田的成藏地质条件,以沉积储层研究为指导,在开发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浊积水道砂体滚动勘探开发模式,为老油田的滚动和油藏评价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牛庄油田牛20断块的储层以沙三中亚段的砂岩为主。该砂岩既是本断块的主要含油层系,又是本断块的主力砂体,分析研究该储层实际上也是研究该断块沙三中亚段的砂岩特征。经综合分析研究牛庄油田牛20断块的储层特征是:(1)该区储层物性受沉积微相控制,孔隙度、渗透率值在砂体核部微相较高,物性较好;而向砂体边缘微相孔隙度、渗透率值逐渐降低,物性变差;(2)储层非均质程度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以动校静地质建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是科学描述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前题.井点控制的构造模型描述了构造的空间走势与局部构造变异;井点分层资料与构造模型约束下的断层模型,正确描述了断层的发育状况;井点分层数据与砂体边界控制下的地层模型、砂体三维空间分布;测井解释资料为建立三维储层模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通过以上各大模型的综合分析,达到为油田开发方案设计与措施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纯化油田纯东沙四下红层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化油田纯东沙四下红层为一典型的浅水间歇盐湖相沉积,具有层多、层薄、低渗透、岩性和断块复杂的特点。通过对该区地层对比与划分及构造形态与断裂系统、储层特征、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的研究,揭示出该类油藏的储层特征,为该类油藏的研究总结出了一般性的规律,这对该区的地质研究和指导现场的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地热砂岩回灌中存在的物理堵塞问题为研究背景,开展微小颗粒在含水多孔介质内运移特性的渗流实验研究。通过圆管中填充玻璃珠构造多孔介质实验段,搭建含微小颗粒流体在多孔介质圆管内的渗流特性实验台。对比研究颗粒直径dp分别为12.96和22.81 μm、多孔介质平均粒径Dp分别为408.9和659.2 μm、含颗粒流体质量浓度在0.3~2.0 g/L范围下,颗粒在多孔介质界面处及内部各段沉积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dp=12.96 μm时,颗粒在多孔介质内部的沉积量远大于在界面处的沉积量;当dp=22.81 μm,流体浓度C<0.3 g/L时二者相差不大;C>0.5 g/L时颗粒在介质内部的沉积量小于界面处沉积量,且二者差值随着流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筛滤"作用产生。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的数值模拟提供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0.
论济水和鸿沟(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水和鸿沟都是古代的水道。济水是一条自然水道,其形成在有史以前,直到汉代还是畅通无阻。鸿沟是人工开凿的水道,包括几条河流,自成一个系统,从战国时期一直流到秦汉时期。济水和鸿沟流经的地区都在华北平原。济水在其畅流时被人们当作四渎之一,是和黄河、长江、淮河并列的大河流。为什么叫做渎呢?是因为这四条河流都是独流入海,不受其他河流的干扰。黄河、长江和淮河是符合这样的意义的。只有济水并不是如此。济水的发源地据说在现在河南的济源县,是在黄河以北。可是它的流经的地区却主要在当时的黄河之南。因为当时的黄河是由今河南荥阳县向东北流去,而济水却由荥阳县向东流去,经今山东济南市北,再东入于渤海。就是说它横越过黄河并和黄河相互成了交叉的状态。两相交叉的地方就在今荥阳县北。一条河流怎么能够横越过另外一条更大的河流而不受到相互的干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东辛油田稠油区块地质构造复杂、油层有效厚度薄、净总比低、原有的防砂工艺防砂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对各类防砂工艺进行了调研和适应性分析,对所用工具及配料进行了优选和评价,形成了一整套热采防砂工艺。通过现场应用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扇三角洲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众多地质学家的关注,成为当代国际学术研究的重点.经过近40余年的分析和研究,人们对扇三角洲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扇三角洲的研究概况与发展、扇三角洲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发育背景和形成过程、模式、分类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综述,对于沉积矿床和油气的寻找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单家寺稠油具有粘度大、密度高、地层胶结疏松的特点,在地层流体的不断冲刷下,岩石颗粒间的胶结物易遭到破坏,降低地层固结强度,造成油井出砂,油井出砂已成为制约其正常生产的主要原因.高温固砂剂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施工简便的特点,并且不占据井筒容积,为后续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方便,该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见到了较好的防砂效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单家寺油田粉细砂岩的主导防砂工艺.  相似文献   

14.
埕东油田西区边底水油藏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埕东油田西区边底水油藏,具有含油层系多、油层厚度小、油稠出砂等特点,一直沿用人工水驱岩性油藏的开采办法和技术,井网密集、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通过底水油藏的水淹机理、影响底水锥进的要素研究,提出了巧用物性夹层、合理控参、合理井距等适合本地区开发的技术对策,直接应用于埕东油田西区近几年的综合调整和井位部署,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上第三系馆上段是胜利探区的主要含油气层系,储层以曲流河沉积所形成的曲流砂坝为主,横向变化大,分布范围广。油气富集与储层的发育密切相关。从基础资料研究入手,提出了砂岩速度小于围岩速度的观点;总结了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研制了振幅、频率综合反演储层厚度的方法;开发应用了多参数及人工神经网络、相干分析、测井约束反演等油藏描述技术;并对砂体的含油气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硼中子寿命测井是估算自由水体积和剩余油饱和度,判断水淹层、未动用层以及出水层段,利用时间推移测井进行油田动态监测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已测试井进行分类总结,对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硼中子寿命测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硅薄膜沉积技术的主要化学反应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氧化硅薄膜沉积技术中的主要化学方法、化学气相沉积等进行讨论,综述不同温度条件下各种沉积的方法及其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8.
埕南油田属典型稠油出砂油藏,油田的开发面对油稠、出砂及部分油井因管外窜槽高含水的难题,导致区块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较低。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001年以来,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即油井出砂预测的研究及封隔高压一次性充填防砂技术的应用,井筒空心杆掺水乳化降粘工艺的研究与应用以及笼统封堵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场应用见到了良好效果:先后共实施防砂25井次,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22井次,封堵工艺5井次,累计增油37588t。  相似文献   

19.
油田开发单位多年来大多一直延用抽油机采油工艺和电泵采油工艺,但是随着含水上升,油层出砂也相应加剧.普通抽油泵对携砂生产适应性差,而目前采用的电泵存在着耗电量大、成本高的问题,因此优选举升系统、提高举升系统效率、合理提液、节能降耗都成为了高含水期稳产增效的重要措施.2006年底,现河采油厂引进了大排量螺杆泵及配套工艺技术应用到高渗区块的高产液、高含水、出砂油井.本文针对大排量螺杆泵采油工艺的技术特点及在河68断块的实际应用效果,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通过现场应用,得出大排量螺杆泵在提液增油、延长生产周期、降低能耗等方面效果都非常明显,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20.
从对知识与技能关系论证可知,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应是既具有较高岗位职业能力、又具有较高社会适应能力这"两高"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与培养学生"两高"能力相适应,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就是在岗位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不断地协调和融合,使二者实现"兼容",而不是平行推进.为此,必须准确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模式、管理模式、课程模式,必须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