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实在太苦了,其苦大致表现在三方面:课业负担过重之苦,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之苦,师生关系紧张之苦.由此而生的"愉快教育"提出要把这"三苦"变为"三乐"(学习之乐,生活之乐,和谐之乐).乐从何来?乐生于情,情源于境,境由人造.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呢?……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三境"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一词乃王昌龄首提。王昌龄“三境”说之“意境”概念的内涵已经构成了我们现在’意境说之“意境”的基本内涵。准确、全面理解王昌龄之“三境”说,对于我们把握规范“意境”内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激之于情置之于境——浅谈愉快教学的几点尝试李云华张军林一、激引兴趣法古人曰:“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心情不安,没有兴趣,那么学习是没有什么收获的。因此,要改变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就得从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章对“三境说”的内涵做了较为细致的诠释,并进而探讨了其精神实质。认为“三境说”反映出王昌龄的诗歌理想:立意新。感情真,状物神。“三境说”实质上揭示了传统意境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阅读三境     
何涛 《现代语文》2006,(4):106-10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论词而论到人生活动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学小言》中,他把这三种境界称为“三种阶级”,并言“未有未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学亦然。”此三种境界,是王国维对成功必经阶段的凝练概括,不仅适用于创作活动,也可看作是阅读活动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作文要有“三境”,这是中外名家经验的总结,即“物境、情境、意境”。①说来,那是学问的高境界,还不是目前小学生所要追求的,但要求“题材鲜活,感情真挚,结构精巧”的三境,看似平常,实质也是作文的境界之颠,我们应努力指导学生逐步达到。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思想与感情的结晶,也是语言操作的成果。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习作必须逐步达到此“三境”。一篇成功之作,应是三境较为完美的体现。请看2000年南通地区某重点小学作文毕业测试时一位考生的现场作文。一、根据下面内容写一篇作文。今天,来到学校参加毕业考试,看到远处…  相似文献   

7.
入“三境”激思维胡家生(吉安地区教研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而让学生入“三境”则是首先要解决的。一、认真读书,深入课文意境。阅读教学顾名思义要阅(看)要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尽人皆知,可是在教学中,多数教师总...  相似文献   

8.
长使此身适其“境”“境”字组成的词有虚实之分。实指的,如边境、环境、处境;虚言的,如梦境、情境、意境。人皆处其“境”,人亦有其“境”。“家境”是说经济状况,“心境”是说心理情绪,“境界”是说思想觉悟。如此,一个人总得受其“境”的制约。“境”可以造就人...  相似文献   

9.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在具体分析中,又将读者“所得之境”区别于诗人“所写之境”。这种区别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活动中,意境确实显示了不同层次和形态,考察意境的不同层次及其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意境的特定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标和新高考背景下,以特定的情境为载体开展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培育,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流模式。立足教学实践,从身“临”其境、身“陷”其境、身“行”其境出发,全面阐释高中思想政治情境教学的三重之“境”,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在具体分析中,又将读者“所得之境”区别于诗人“所写之境”,这种区别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活动中,意境确实显示了不同层次和形态,考察意境的不同层次及其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意境的特定审美特征。 1 考察“常人之境”不是本文的任务,让我们先从诗人“所感之境”说起,什么是诗人所感之境?我认为,在客观景物或强烈感情的刺激下,诗人主观与外在客观猝然碰合的那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可见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程改革及中职教育更趋专业化的今天,怎样使我们的学生阅读有序、有用,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识境、赏境与创境三步骤,既是阅读的内在规律,也是阅读教学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两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放也。”又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王氏认为,以往的构境方法有两种,即“造境”和“写境”,这两种方法应该结合。王国维的这一“构境方法论”是他的“境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专题讨论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适度的造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艺术化的教学辅助行为,可以增添课堂情趣,引导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的厚度和深度,让课堂立体化。课堂的造境不可简单地视为课堂气氛的创设,更不能等同于煽情造势。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应该实现课堂之境、本之境、思维之境三的融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他认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寒春,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7.
没有中国传统哲学三教合流的融通,没有西学思潮和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无我之境”一说就不可能产生。王国维视“以物观物”为“无我之境”的最大特征,通向“无我之境”的必由之路,那么“无我之境”就必然是充满丰富哲学意蕴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应着力追求三种境界。这里所说的“境”,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格调。开放的语意境、自由的学习心境、互动的课堂情境,构成了语教学的“大境界”。语教师应在对课堂教学之“境”的追求中提升自己的课堂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风景创作﹃三境﹄谈■曾扬华“诗有三境”,古人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提出:“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佳句。因此我认为画亦有三境。诗中的物境与风景创作有密切的联系,常言道:“万物静观皆自得”“以...  相似文献   

20.
诗文有境,有境者,情景交融。化学课亦有境,有境者,师、生,理三位一体,融合无问,课堂呈浑然一体之势。精妙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遣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苦学”变为“乐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的“遣境”设计,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