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朱熹以其理学思想为旧本《大学》补“格物致知”传,延展与活化了自孔子开创、荀子接续,但却又为后世儒家所忽视了的知识论传统,使得宋代理学作为“新儒学”,在内容和形式(方法)上都区别于传统儒学,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朱熹格物补传意义进行再诠释,无疑有助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再发掘以及中国哲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革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在援佛入儒的过程中 ,朱熹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为解决从“理”到“物”的难题 ,朱熹援取佛家学说 ,提出“理—分殊”说 ;朱熹提出“格物致如”理论 ,使传统儒学哲理化和神学化  相似文献   

3.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仅系统论证了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且论证了天理的实际内容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存心、格物和致知等道德修养工夫。朱熹的道德修养工夫不仅与其本体哲学、人性双重和知行关系密切相关,而且服务于性命不一以及等级名分。这使朱熹的道德修养工夫既有宋明理学的时代特征和共性,又有迥异于其他理学家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朱熹研究过自然,并有所贡献,但也有过失误:赞同"龙行雨"和"蜥蜴吐雹"的错误说法。朱熹自然研究的失误,源自于他对《大学》"格物"的诠释。他的"格物"既要求研究自然事物,具有自然科学的内涵,又要求研究包括各种自然事物在内的所有事物,以获取关于整个自然界乃至所有世界的绝对真理,因而又与自然科学有所背离。因此,评价朱熹的自然研究,既要肯定朱熹对于自然的研究,以及朱熹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贡献,同时又必须看到朱熹的自然研究存在着诸多缺陷,并因而出现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小学涵养放在朱子哲学体系的整体中评价其地位。朱子哲学纲领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敬(涵养)与格物(致知)是朱子学说的两个支撑点。本文分别讨论了小学涵养与敬(涵养),小学涵养与格物(致知)的关系,指明了它对这两者的意义。从而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小学涵养是朱子哲学体系的逻辑前提、理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关于尽人性和尽物性,朱熹有着细致且深刻的论述。朱熹认为人性和物性的关系展现出双重向度:理同气异、理异气同。参赞天地化育以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为进路。其中,尽己性的前提是知性与尽心;尽人性是尽己性在政治哲学向度上的延伸;尽物性则既是融通人与万物的哲学命题,也是人按照自身需要而合理利用万物的实践纲领。朱熹对人性和物性的解读综合了孟子性善论和告子“生之谓性”,且在与禅宗“作用是性”的斗争中进一步确证自身理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陆九渊心学中"格物论"与"本心论"之间的关系,流行的见解认为,与朱熹"格物"向外寻求"物理"的方式不同,陆九渊的"格物"乃是向内"格心","格物"实质上是"格心"。这种化"格物"为"格心"的流行诠释模式虽然易于凸显陆九渊心学与朱熹理学在"格物"问题上的区别,但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缺憾:它不仅可能破坏作为"格物"说思想源头的《大学》中"八条目"的内在融贯性,而且在陆九渊的言论中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文本学依据。陆九渊的"格物论"应该置于一种"为学之道内外贯通"的理路上来把握:"发明本心"是向内,是为学的根本;"格物"是向外,是对"本心"的涵养和扩充,是为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本校作者论文选摘中国哲学史 1995年第1期 臧宏《论朱熹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朱熹对中华民族精神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兼容并包。朱熹哲学以孔孟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特别是禅宗、华严宗的学说,综罗了孔、董仲舒、王弼、韩愈、李翱、邵雍、周敦颐、...  相似文献   

9.
龙在中华文化中既是自然性质的实际存在,又是人文精神的理念象征。朱熹在天气气象、鬼神存在、精神象征、易象卜筮、道德伦理等诸多场景中论及龙,在天气气象、鬼神现象场景中,朱熹力图对龙进行一种自然的解读;在精神象征、易象卜筮等方面,朱熹则进行一种伦理道德上的诠释,表明朱熹既要破除迷信、格物求知,又要彰显人文价值的道德追求。朱熹对龙的论说体现出中华文化中龙意象的多样性及其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在矫正"朱学"流弊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格物致知"说是他批判和清算"朱学"流弊的主要切入点。王阳明将"格物致知"解释成"致良知"的功夫,并重新诠释"格物"之义和重新整合"格物"与"致知"、"诚意"、"正心"之间的关系。从形式上看,这些都是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反动和否定,但是实质上却是对朱熹说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理气论是朱子学的理论基石;心性论是朱子学的理论核心;格物致知论既是朱熹的认识理论,又是他的方法论;修养论是朱子学治心的重要工夫;理欲论是朱熹伦理思想的核心。朱熹这一哲学思想体系完备,结构整严,上下一贯,把中国哲学发展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朱熹道德教育理论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获得性遗传”,在逻辑上可将其视为是由理论基础、目的论、过程论、规范论、方法论诸结构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去分析其基本内容,并归纳出有具体内涵的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朱熹道德教育理论在多方面为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启示,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朱熹德育知行观是对先秦儒家及二程的德育知行观的继承和发展。朱熹德育知行观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其贵知、重行和知行相须的德育方法上。朱熹知行统一的德育方法对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高校德育要深化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要加强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做到以知导行,以行促知,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朱熹理学的核心价值就是 :天理与人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公与私、义与利、王道与霸道。其中天理、天地之性、道心、公、义、王道是居于主导、积极、正面意义的价值 ;人欲、气质之性等是居于从属、消极、负面或应被消灭的价值。朱熹理学的这种二元对立源于其体系内天人不合一的深刻矛盾 :一是宇宙论理路与人性价值论理路的矛盾 ;二是对天人合一之理———仁的内涵揭示的不一致的矛盾。明清时期的儒学发展基本上是围绕消解理学自身矛盾而展开 ,直到戴震完成这一矛盾的解构 ,颠覆了理学核心价值的霸权话语地位 ,为重建天人合一之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朱熹“以严为本”法律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坚决主张以儒家三纲五常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严格加强法官公正司法为标准的职业道德要求;坚决反对重罪轻刑,主张罚当其罪,明确提出刑罚“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慎刑原则。朱熹“以严为本”法律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以理学为精神内核的服饰美学,在其繁博宏富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试图从理性本体论、伦理学本体论和“中庸”与“中和”特色等三个视角,来阐释他深湛的服饰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儒家服饰美学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上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把朱熹及其思想理论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予以审视,观照诠释其社会生命智慧的内容与特征,探索其思想致广大、尽精微的本源,肯定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作用和应有的地位.文章还指出,他的生命价值理论是创造其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理一分殊”作为一种理学的本体论模式,具有多重思想逻辑层次的关系和内涵。从普遍的“理一分殊”本体论模式到一般的“分殊”体认的方法论,到具体的敬知双修的认识论,构成了朱熹的一种独特的东方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除具有德知合一、修养与认识合一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有机直觉体认、系统整体把握和主客一体这样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宋末金华朱子后学何基、王柏、金履祥等人以朱子理学道统传人自居,他们不仅推广朱熹理学,对诗文也发表了很多意见,表现出了鲜明的理学色彩.其主要特点就是以诗说理、以理解诗,以濂洛道统的义理诗为风雅正统,片面发展了朱熹诗学思想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李圣锋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89-90,101
从义理的角度论述了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认为“理明经通”、“理辨真伪”、“理为纲纪”、“理一分殊”是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从义理的角度通过对朱熹经典诠释方法进行总结概括、挖掘整理,以期达到对朱熹经典诠释方法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