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抓手与支点,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特殊功能,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建设性作用,为我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等方面的显著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具体表现为:放眼全球,打造国际一流旗舰媒体;主动出击,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积极作为,参与国际新闻传播活动;发挥讲故事的功能,讲好中国故事;掌握话语主动权,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好解惑释疑工作,阐释好中国特色;倡导美美与共,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张开放包容,构建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多彩世界;实施分享与共享,宣介治国理政的中国方案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下大力气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努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经过五年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在平台建设与全球布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是,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中国声音仍然不强,传播效果有待提升,议题设置难以与西方大国抗衡,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媒体对调研活动和会议讲话的报道反映出总书记研究和分析新闻舆论工作的思路,即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说明原则、指引方向,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务实精神。从事国际传播业务和研究的人员,不仅能再次体会到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贯的高度重视,而且也能感受到他对内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对外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最新思考。"2·19"讲话对于改变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不利地位,提升对外传播能力,以及中国未来国际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将国际传播升级为国家战略传播,发挥旗舰媒体核心作用,提高旗舰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感召力,紧密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中国国际传播的软实力诉求,创新性理解和把握新媒体精神,推动国际传播2.0,实现"民心相通、沟通世界"的全球传播愿景。  相似文献   

4.
李宇 《对外大传播》2010,(10):29-30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单就"硬实力"而言,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国家对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以说,我国对外电视正处在一个绝佳的发展阶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期。但是,我国电视对外传播依然存在着"外忧"与"内患"。  相似文献   

5.
吴飞  展宁 《对外大传播》2015,(1):6-8,12,1
2014年国际传播研究延续了2013年的重要主题与热点问题,同时在关键领域又有新的理论突破。相关研究聚焦于软实力、战略传播、新媒体、话语权等议题,同时媒介融合与传播变革、国际舆情应对、公共外交、智库等重要主题在这一年也受到研究者的更多关注,取得一定程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当世界秩序发生历史性演变时,国际传播也在经历从形象工程到战略传播的范式更替,其中的话语体系、传播对象、传播策略都会有所调整。我们既需要多一些冷静的宏观判断,也需要多一些前瞻性的理论想象。未来,中国的对外传播仍将交织着"融合发展"与"走向全球"两大主题。未来的对外传播研究,应当同时具有时效性、战略性以及前瞻性,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大胆创新,不断深入,以互联网思维这把金钥匙开启融媒时代的对外传播之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实践的发展在全球“新公共外交时代”的宏观语境下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外交布局”对过去五年的外交工作进行了总结.其中,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即是“全方位”“多层次”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认为,基于国际环境与国内政策的双重背景,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呈现出差异性多元、全民性多元与个性化多元三类特征,人人参与的“全民外交”时代到来.在中国对外传播主流媒体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同时,中国网民、外国记者、海外华侨华人是值得关注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7.
2010年是中国实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家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中国主流媒体全面升级传播硬件,深度接轨国际活语,高度重视传播效果。因而,2010年的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就带有了浓重的国际传播自觉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弘扬中华文化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媒体时代,具有去中心化、社交性、低门槛等特点的短视频新业态成为国际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借助短视频新业态进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潜力巨大,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立足当下,需要不断优化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方式,既要提升对外传播内容质量,打造独特文化品牌,又要推进话语转型,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媒体间相互融合,拓展传播渠道,构建跨文化多维传播格局,以此共促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型国际传播业态。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国际传播的力度,这既是我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全球化态势下传媒市场的发展规律。从电视国际传播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目前在布局上仍存在重内容、轻渠道的问题,在主体方面则存在重官媒、轻民企的问题。本文以四达时代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其在非洲市场的渠道建设、节目营销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举措,探讨中资传媒企业"本土化"的策略,以及对强化我国电视国际传播能力的作用。渠道:中国电视国际传播最大的瓶颈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对外传播已走过70年的风雨历程。受到国际环境变迁的影响,我国的对外传播也历经了从国际话语权的缺失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强大的演进过程。按照影响我国对外传播体系建立与发展的重大社会制度变革和技术变革等关键历史节点,我国对外传播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1949-1978年)、形成期(1979-2000年)、发展期(2001-2013年)、强大期(2014至今)。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回顾和梳理了2022年我国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整体图景,从事件导向、战略视野与平台逻辑等三个层面总结出一些值得注意的趋势和动向,并在此基础上对2023年我国对外传播的重点和路径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时代、历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深入剖析我国国际传播的现状,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至关重要。2023年我国的国际传播在理论研究中呈现多元化、本土化特征,在实践发展中突显系统性、协同性的特点。在议题与领域层面,深挖中华文化传播内涵,探索符号化传播路径,并依托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等方法,聚焦国际传播内容的叙事框架及话语策略,对理论的深层使用体现出了学者对国际传播理论构建的积极尝试;国际传播的实践彰显合作与发展主旋律,各主体间交织协作,依托企业品牌“出海”、全媒体矩阵构建,着力区域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模式。未来仍需进一步重视使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理论含量,完善理论构建,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理论本土化进程与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在国际传播和对外宣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国际传播和对外宣传事业的发展也大大地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多年来在国际传播和对外宣传方面,我国已有了一定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海军拉开了"走出去"的序幕。近年来,中国海军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积累了丰富的海外行动经验,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同时,不断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交往格局,给该议题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条件,为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展示大国军队形象、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中国海军"走出去"对外传播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实际效果。新时代,做好中国海军"走出去"对外传播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外宣意识,找准议题精准传播,加强面向西方主要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切实增强中国海军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  相似文献   

15.
对外传播效果评估是—个全新的重要研究课题,之前并没有过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同时结合对多名从事传播学、对外传播、国际传播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从事媒介对外宣传工作的专家领导进行深度访谈,探讨一个我国媒介对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的框架,包括:对外传播的过程、对外传播效果的评估标准、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的操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回顾梳理2021年我国对外传播策略创新,“平台社会”视域下平台化传播突围、分区块精准传播、技术驱动叙事创新,“全球中国”理念下的由“跨文化”到“转文化”、由“自塑”到“他塑”、由“硬性”到“柔软”的传播策略升级值得关注。2021年对外传播的创新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错位”。未来,要进一步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跨越、从“策略”到“理论”的升华。  相似文献   

17.
《对外大传播》2011,(4):F0002-F0002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将于2011年召开。 第二届研讨会在秉承上届会议宗旨的基础上,着重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和中国对外战略的新任务,研究当前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汇集两年来中国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成果,探讨当前和未来对外传播工作战略性、前瞻性和应用性问题,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对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发挥理论研究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美西方一些势力的刻意扭曲和阻滞的“他塑”困境,和理论创新自觉性自主性尚待增强、对外传播技术方法先进性灵活性不够等“自塑”困境。基于如何实现中国对外传播内容共享与效能共创这一核心问题,本文综合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等视角对当前对外传播困境进行反思,并思考性提出中国对外传播“共性”模式建构与中国对外传播“守正”与“创新”的新探索,即坚守具有人类文明共享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播核心内容,坚守具有世界利益共通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传播指导理念,坚守具有的主客双方共创性的媒体矩阵为传播特色渠道,以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新的利益主张、创新的互动渠道,实现具有感知绩效的长尾性互动,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目标,让新时代的中国以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19.
乔木 《对外大传播》2006,(12):13-16
“首届全球新闻与传播研讨会暨中国电视英语新闻20周年论坛”就如何促进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全面发展。扩大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适应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时代暮求。在全球化大潮中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软实力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从对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方略和对策。 在传播界看来,本次论坛有几大亮点:专家学者发言靠近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大会发言论点清晰,和与会者形成互动:分组讨论时的专家点评敏锐准确。 《对外大传播》作为本次会议的发起方和媒体支持单位,参与了这场关乎我国全球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讨论和交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外宣理论研究基地和思想库。十年,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对外传播理论研究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对外传播理论研究必须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立足我国对外传播的当前实践和未来趋势,研究新实践、新技术条件下的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如何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核心价值观?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对外传播?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解答,将对我国未来的对外传播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服务工作大局的对外传播理论体系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