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独霸一方,而山水游记散文在这方沃土上更是独领风骚,“香远益清”。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渐发现,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总是和中华民族积久的山水审美心理相契合,其教学中的思维定势在山水审美心理走向趋同的心态熏染下已逐步形成,下文试分述之。 一、教学心理与作者审美心理的契合 1.缘景生情,情景交融。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正道出了此种审美心理的奧妙。缘景  相似文献   

2.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因此 ,此文被誉为古代游记散文的奇葩之一。每每读来 ,感叹不已 ,仔细品味 ,其味无穷。而研究其写作妙点 ,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 ,首先破题道出全文主旨 ;即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突出文章主题 ;然后 ,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 ,描写山中…  相似文献   

3.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极品,也是作者人生审美情趣的结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就了他强颜为欢,聊以自慰,乐而复悲的心理。他把悲情的宣泄渗透于作品中,形成了他山水游记“凄神寒骨”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4.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我国游记散文的渊源,极为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尚书·禹贡》和富有神话色彩的《山海经》。此外汉大赋的形成,也给游记散文以一定的影响,如枚乘《七发》中的广陵观涛一段,便为历代游记散文家所称道。必须指出,从《尚书·禹贡》到《汉书·沟洫志》以至《七发》,只能说是我国山水游记的萌芽,严格地说来,我国真正的山水游记散文应该是起于东汉而盛于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5.
《壶口瀑布》是我国当代散文作家梁衡先生的作品,是一篇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在《壶口瀑布》一文中,梁衡观“真景物”而抒其“真感情”、写其“真哲思”,通过由外而内、由次及主的巧妙构思,以及由景即情再即理的符合思维导向的顺承性表达设计,以凝练自然的语言揭示出“磨难塑就个性”的深刻哲理,体现出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应有的立意、构思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游记作者群中,明代的袁中郎是个大家。他的游记表现了山水的自然美,从而在显示艺术的美质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并体现了他的美学追求。同是擅长纪游的散文家张岱即云:“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宗元,近时则袁中郎。”中郎游记曾对晚明及其以后的游记产生过大的影响。中郎记山水,既不是刻板地摹山范水,也不是简单地融情于景、或淡化景物描写、强化议论色彩以显露作者的生活感受,而是把写山水美和人情美结合起来,充分地无所顾忌地写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身处山水之中的审美感受。如在《荷花荡》、《虎丘》等  相似文献   

7.
对于宗璞的散文《废墟的召唤》,评论者多认为采用了缘景生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并认为“情”是感叹废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就不再往下分析。那么,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指的是什么?即“情”为何物呢?我认为,作者再次面对废墟(即圆明园)时,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发表感叹,废墟即自我。  相似文献   

8.
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孔子有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山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备受崇尚,历代中国文人都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汉代枚乘赋《七发》中的《观潮》开始,山水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继魏晋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的兴起、唐代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之后,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词以及山水游记类散文都有着突出的文学成就,作者以超然的审美态度写出最达观、最至情的诗文,以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将山水之景与佛道思想相融合。通过对汪榕培翻译的《石钟山记》英译本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石钟山记》中词语、句式的特点,思考汉译英转化方式,可探究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所谓“审美”,是指受众在鉴赏包括散文在内的一切艺术作品时产生的一系列审美体验活动——审美认知、审美感悟、情感共鸣等。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诸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等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文中所绘之景不仅给学生带来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颇具诗情画意般的审美感受,文中所蕴含的作者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的丰富情感等还是熏陶美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睛感体验的不可替代的文学艺术资源。下面,我们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谈谈教学时采用多种鉴赏手法引领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于宗璞的散文《废墟的召唤》,评论者多认为采用了缘景生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并认为“情”是感叹废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就不再往下分析。那么,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指的是什么?即“情”为何物呢?我认为,作者再次面对废墟(即圆明园)时,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发表感叹,废墟即自我。文学是人学,散文最接近作者的个性,宗璞说过“小说是全知的,……散文是一知的,多在描述自身的感受”,了解作家的经历是解读作品的最好办法。宗璞于1956年发表了成名作《红豆》,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引起读者的注意,也引起大家的争论,最后挨批。当时的《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散文创作第一个高峰的先秦两汉时期,受当时的文学观念和山水观念影响,山水没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散文作品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对于审美的自觉以及对于自身主体地位认识的强化,山水之美才开始大量进入文学主体的视野。直到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的唐宋时期,散文山水游记,终于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取得了极为丰硕的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13.
晚明的袁宏道,字中郎,是一位在诗文创作上有才气、重创新的作家。他一生热爱山水,写了大量的游记。他的游记超过前人之处,主要是能从审美的视角,表现山水之美和主体的审美体验。下面就对这一特点作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时期的山水散文渐趋繁荣,在当时文坛大放异彩。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选取《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这三篇南北朝山水散文的代表作,启发学生赞美自然,培养审美情趣。南北朝山水散文注重山水之景相得益彰,运用巧妙的手法和华美的文字,借景抒情表明作者心志。这时期的山水散文体现出南北朝文人不拘礼法,放荡不羁的一面,也表明了他们想要远离俗世隐居山林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十分发达,蔚成大国。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不同的是,明人游记小品很少有“集约且批量”取材的,要说也只有张岱有些例外——而张岱的《虎丘中秋夜》与袁宏道之《虎丘记》在构思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非本文主旨,只能略而不论。  相似文献   

16.
读了一些古代山水小品,我把它们分为三类:一是把山水拉入社会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二是把人文注入山水的“山水碑记”,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三是为山水立传的“山水志”,如地方志中的“山水”款。这三类文章中,山水志属于说明、介绍性文字,写得比较客观,主体因素不太明显;而在山水游记中,游者的游踪既是  相似文献   

17.
周立军 《考试周刊》2010,(34):57-57
散文的“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散文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因此,情景类散文的阅读应围绕散文的情与景展开。要能快速阅读情景类散文,就要先了解一下情景类散文的创作过程。作者有某种情感,这种情感撩拨着作者的心灵,从而产生一种要把它写出来的冲动。作者把情感借助景物表达出来的手法就是移情于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赋》),睹物生情,然后才能“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  相似文献   

18.
<正>【设计背景】1.教材分析《黄州快哉亭记》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宋散文选读》“山水游记”单元。唐宋山水游记散文放意于登临游览,寄情于山水泉石,形成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言志载道的风格。本文正是苏辙遭遇贬谪后,登临快哉亭,  相似文献   

19.
中唐永州司马柳宗元,是擅长描写山水游记的名家。他继承了《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其代表作《永州八记》鲜明地反映了他的山水游记的艺术个性——借山水,扦幽愤,文中有画,景中有情,笔调隽永,语言清新,使人读后仿佛亦置身于波光粼粼,山清水秀的优美境地之中。如果把《永州八记》比作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那么《小石潭记》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幅,让我们来细读原文,品味此文的景寓于情,情寓于景的艺术特色吧!  相似文献   

20.
“游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游记包括一切“游”而“记”的著作,如行役记、科学考察记、政治考察记、宗教考察记、风俗记、山水名胜记等,传统目录学中入史部·地理类,并不视为文学。狭义的游记则专指文学游记,它是散文的一种,记述旅途见闻,描写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纯粹的文学游记收入作者的文集中,如晚明游记小品即属文学游记的典范。“域外游记”是指作者游历海外时所写的日记、笔记,也称海外游记、出洋游记、出国载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