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电视台最近几个月来,每晚在播出节目之前的介绍和播完节目之后的结束语中,都使用“今晚”和“晚上”这个指时间的词。有—位播音员常常把“今天晚上的节目……”,不恰当的读成“今天晚上(shǎng)的……”,轻读“晚”宇,却有意强调了“上”字,这样很容易给听者造成误解,似乎除了晚上的节目,还有“晚下”的节目;显然,这种读法,不合语音规范和人们的接受习惯。 轻声——有时也称“轻读”,是普通话里的一种语音现象,也是人们长期沿用约定俗成的习惯,它在辨别词义、区别词性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作用。如“东西”“人家”“自然”这类词,读音并重或读轻声,其词义则立改。如,(“·”表示重读,“△”表示轻声):  相似文献   

2.
汉字中有不少多音字,形声字中有一部分声旁在今天已经不能准确甚至完全不能表示字音,普通话审音表中对部分异读字又规定了统读,所以稍不留意就往往读错字。要克服读错字的毛病,必须勤查字典,加强识记。即便是常用字也不想当然地去读,例如把“给jǐ予”错读成“给gěi予”,把“莘莘shēn shēn学子”错读成“莘莘xīnxīn学子”,把“呆dāi板”仍读成“呆āi板”等等。  相似文献   

3.
“教、倒、肖”这三个字在教学中使用频率高,但读错声调的人却不少。如“教材教法”中的第一个“教”读jiào,四声;第二个“教”则应读jiāo,一声。不少人把第二个“教”也读成四声。又如“倒叙”“倒装”的“倒”应读作dào,不少人却读成dǎo。在讲人物描写的“肖像”时,不少人把“肖”读成xiāo,正确的读音应该是xiào。这三个字是多音字,字典中讲得很清楚,为什么还会读错?大概是习非成是吧。  相似文献   

4.
合音和分音,又称急声和慢声,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出现较多,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所谓“合音”(急声),就是把两个字的读音(即两个音节)快读合成一个字的读音(即一个音节),如把“不好”读成“孬”。“分音”(慢声)则与此相反,是把  相似文献   

5.
(一)上声相连,前变阳平普通话的上声是一种降升调,调值由半低降到最低再升到半高,拐弯大,连读难.因此,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声音节连读时,前面的上声就变读成阳平,即由降升调变为升调.1.两个上声音节相连,前一个变读阳平.如:勇敢 领导 广场 举手 很好2.三个上声音节相连,前两个变读阳平.如:展览馆 管理组 手写体 纸老虎(二)叠字形容词后半读阴平在普通话里,叠字形容词的后一字或后两字如果不是阴平字则往往变读阴平调.1.后一字不是阴平字变读阴平调: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经常学到一些历史概念,如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血案、二二八起义、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这些概念的共同特点是用发生的日期命名的,即把发生在某月某日的历史事件命名为“××事变”、“××运动”、“××血案”、“××起义”、“××政变”。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它们的写法有微小的区别:有的在月与日之间有间隔号“·”,有的则没有。这主要区别于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在阅读中是否会产生误解,如不会产生误解的就不用加间隔号。例如“八一三事变”只能理解为八月十三日发生的,而不会理解为其他。但是如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听了几个不同班级、不同执教者的数学课。教师要学生口述(3.14 4(1/2))×5这类带有( )的算式。学生这样叙述:“括号3.14加上4(1/2)括号乘以5。”教师则毫不犹豫地表示认同。我认为,学生的叙述和教师的认同都是不妥的。 算式中出现( ),从运算顺序来讲表示要先算。叙述时,不读出“括号”二字,而应读成“的  相似文献   

8.
我在听课中发现:一位三年级语文教师在黑板上把笔画均为四画的“片”字、“巨”字写成五画:“片”、“巨”。问她为什么这样写,她说是“从小写惯了”。一位六年级老师朗读课文时,把“一缕阳光”的“缕”读成1ǒu(应读lǚ),把“倒映水中”的“倒”读成dǎo(此处应读dào)。问她何以这样读,回答是:“从小读惯了。”我请她俩查查字典,她们才发觉从小写惯了、读惯了的字原来都写错了、读错了,深愧自己没有养成勤查字典的良好习惯,以致  相似文献   

9.
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要学生用“公”字组词,当小刚站起来回答说“公鸟”时,教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当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明在读“琦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发奋学习”这句话时,由于他不认识“奋”字而把这句话读成了“琦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努力学习”。教师听见小明把“发奋”读成“努力”,则马上说,小明读错了,要他再读一篇。于是小明就着“发奋”两字的拼音将这句话再读了一遍,但他这次把“发奋”读成了“发疯”。试想想,小刚、小明遭遇几次如此模式化的要求后,他们还敢言说、还愿言说吗——  相似文献   

10.
谜语小知识     
②③ (接上期)读“臼字”本来是不对的,但做为猜谜语的一种手段,却是不可少的。这期和下期介绍的谜格,就都是用读“白字”的办法来猜出谜底的。 4白头格,又名“素冠”、“恬苗”、“粉面”、“寿星”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谜底首字读谐音,用别字代替扣谜面。 l{例。j“废品”(打《水沿》人8一) 谜底:吴用。广吴”字读成谐音作“无”)。 4(例ZI“走读”(打哲学名词一) 谜底:形而上学(首字“形”’用谐琶读作‘行”) 5梨花格,又8‘偕音”、“‘玉冰”、“飞白”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均要谐读(就是读成“…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男人如果没有了女人就恐慌了”,让学生去读。结果男生读成:“男人如果没有了,女人就恐慌了。”女生则读成:“男人如果没有了女人,就恐慌了。”同样几个字,由于标点符号的不同,停顿的地方不一样,意思正好完全相反,可见标点符号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茄”《新华字典》注音有二种:①jiā②qié读“qié”时是表示一种草本植物,果实球形或长圆形,是普通疏菜。表示这种植物的果实“茄子”时也读“qié”但在“雪茄”里,则读“jiā”。这是《新华字典》注释中唯一读“jiā”的音。社会上有一种“雪茄烟”。烟盒上明明注有拼音“xuějiāyān”,但社会上却有许多人把它说成“xuěqiéyān”,甚至有些教师也这么读,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阅读历史书籍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字,这些字按其本身的含义是解释不通的。如“马日事变”的“马”字,其实与“马”这种动物无关,而是作21日讲。马日事变就是1927年5月21日反动军官何键、许克祥在湖南长沙发动的反共事变。再如我们在一些电报上时常会看到的“佳电”、“皓电”和“艳电”。则分别表示发电报的时间是9日、19日和29日。为什么要用这些字来代替日期呢?  相似文献   

14.
<正>学习任务一:我来读给你听师:同学们,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家还认得这些字吗?(出示“日”“月”“水”“火”及相应事物的图片,生读)师: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生:“日”字像太阳,“月”字像月亮,这些字的样子跟它们所表示的事物很像。师:是的,我们聪慧的祖先根据事物的样子,造出了很多汉字,这样的字叫象形字。一起读这几个字。生:日、月、水、火。师:可是,有很多意思是画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日期、时刻和时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通常把日历上所载的某一天的标志叫做日期,钟表上指针所指的每一位置所表示的某一特定的时候叫做时刻,两个不同日期或时刻之间的间隔叫做时间.日期、时刻和时间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表示的方法不同.通常用“年、月、日”表示日期,用“点(或时)、分、秒”表示时刻.如说“九月一日是开学的  相似文献   

16.
一、连珠号(…………) 连珠号常用来表示文中整段的省略、删节,一般独立成行,用两个连在一起的省略号表不。二、波浪号(~)波浪号常用于代替重复的字和词,可代一个字,也可代一个词。字典、词典解释字义、举例说明词义时经常使用。三、隐讳号(×) 隐讳号用于不需要说或不便明说的姓名、地点、日期、数字等,本身不表示  相似文献   

17.
<正>华罗庚曾说,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话对高中生整本书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一本书“读薄”与“读厚”,是整本书阅读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读薄”与“读厚”,则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读书之要。所谓“读薄”,即偏重于对全书进行“蒸馏”“萃取”,梳理其结构框架,概括其核心内容,总结其精要部分,这是由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过程。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正是研读诗三百后,将整部《诗经》读薄到三个字。  相似文献   

18.
近来,常听人把“偌大”读成“大”,还以为是有的人不认识“偌”字,读错了音。可在2011年7只13日早上播出的中央电视台第10套科教频道中,却长了见识,原来这竟然是有的人也许根本就不知道“偌大”而认为是“诺大”。该节目题为“宝藏迷踪”,在谈到曾国藩在攻入太平天国京城纵容军队大肆抢掠后,给皇帝的报告中的一句话时,屏幕上出现的字幕为:  相似文献   

19.
《浙江吴语分区》中关于“浙江吴语分区分片例字字音对照”中第106号字“帮”、115号字“窗”、116号字“双”,桐乡读音描写为(?)、(?)和(?). 112号字“长”、113号字“肠”,桐乡音是(?)、(?).这五个字的韵母果真相同吗?不.如果请住在今县城(梧桐镇)的人来读,则“帮”、“窗”和“双”字的韵母都是(?).但请居住在崇福镇的人来读则都是(?).“分片例字字音”表上所列说明:“帮、窗、双”三字韵母(?),在长兴、安吉、上虞、余姚、黄岩等地是这么读的.我们姑且不说上述几个县的读音,只说桐乡县内这样的不同读音应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教苏轼《赤壁赋》(前)时,“曾”字的读音引发了学生的争议,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曾”字的读音,有学生认为应读zeng,有学生认为应读ceng。我们知道,“曾”在该句中是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