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开设的传统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因编写定位不明确而严重削弱甚至丧失其应有的使用价值。高职教育具有与本科教育相区别的职业性、与中职(中学)教育相区别的高层次性、与高职招生与就业相关联的地区性,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只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许多高校仍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没能充分发挥作为人文教育核心课程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大学语文必须尽快从“边缘”向“核心”迈进。为此,高校领导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大学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观,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优化大学语文的研究、管理和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本身承载着传播文化内涵和文学底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趣味和人文情怀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中是文化素质类公共必修课。但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内正面临边缘化。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人文教育”和“母语教育”之争,孰轻孰重,双方各执一词,见仁见智。认为“人文教育”和“母语教育”构成大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既不可互相替代,也不可分割,二者有机融合,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学语文教育,存有两个基本问题,即大学语文到底应“教什么”以及到底该“如何教”。基于语文课程论的视角,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是大学语文教育基本的课程要素;基于语文教学论的视角,讲解、操练、体悟是大学语文教育基本的教学方式。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与三种基本的教学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语文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2004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直接介入并连续发表了有关大学语文教育的文章。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各类分析、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不断涌现,各种进行大学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是前所未有的。接着在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改革研讨会纪要》中也提出建议“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一建议得到了许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大学语文重要性的共识、大学语文课程受到高度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从很多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仍在削弱。有些学校干脆停开了大学语文课程。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管理者们态度冷淡,认识不到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改热情空前高涨的同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沉默不语。在教育管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教条和所谓的“规范”,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改革举步维艰的处境之一;其次。也和教育管理者们有关。由于他们的决策,使得学校追求功利性办学效果,学校重视学科专业的发展、重视教师科研水平,大学语文和其他人文教育课程受到冷遇;再次,是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危机,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语文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核心课程与辅修课程结合、主课堂与校内外活动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感悟结合的“三个结合”课程建设构想是大学语文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和特殊作用,只能进一步加强,不可忽视、削弱;大学生的语文继续教育是高等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语文课程应成为各类全日制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课程自身则不能安于现状,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大学语文要姓“语”,要“行大”,贯彻“文本本位”和“语文本位”;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应推荐选用高水平的教材,探索改革考试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通识类公共基础课,具有“文以载道”的德育功能以及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提升其道德修养等教育目的。文章梳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发展现状,阐述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讨疫情及网课盛行背景下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大学语文将如何以微课形式呈现。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使命神圣、任务光荣、处境尴尬、穷则思变,改革至上。建构大学语文课程群,是无奈而有为的选择,是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行,各类人文课的兴起,“大学语文”的教育现状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语文”应承栽怎样的教育责任,该向何处去,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2.
与高校其他课程相比,“大学语文”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拥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资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应以教育部要求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为契机,积极探索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已日趋边缘化,这与这门课程的设置形式、教学模式、考核方法都有密切关系。《大学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为顺应当前教育形势与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改《大学语文》为《高等国文》以突出“大学”的阶段性与“文”的质性并在教学中加以具体实施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的大学语文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专家学者们一致指出: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小学语文课相比,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语文素养教育,充分认识并肯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等性质特征。其实,我们还要看到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同样还具有实践性特征。但是在大学尤其是在高职院校里,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严重缺失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承担着语文教育的工具功能,也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提升其人文素质。与中小学语文相比,大学语文姓“大”。大学语文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语文应该淡化工具性的功能,强化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许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被不断压缩直至停开,这主要是因为作为人文学科的“大学语文”未能与职业教育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17.
王路成  王沁洁 《文教资料》2021,(3):105-106,99
作者结合多年大学语文教学经验,分析和探讨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相互融合的有效教学实践,积极践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新理念,铸魂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虽然只是一门公共课,但它在大学课程中所具备的人文教育的功能却是其他科目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受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与学习习惯的影响,大学语文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中更多地却在变成一种摆设。本人要呼吁的是:“还大学语文本来的面目!让大学语文去努力完成它自己的‘大学’任务吧!”我们期待着大学语文快快进入自己的轨道———即徐中玉徐老所倡导的“研究、深入和创新”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为人诟病,就是因为课程没有充分注意教学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把大学生与中学生等量齐观,把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等量齐观。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这门课程的学习对象的性质与特点。“桂版语文”在教材中植入了大学教育、中国文化、广西元素、通识理念、语文技能五个元素,力图使大学语文名副其实,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显得尤为突出,而“大学语文”课程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及思维方式.文章试从理论教学内容的实践化转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三方面探究“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创新的可行性,深化“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