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小学高年级教材中,已出现了古文。例如:《矛与盾》《郑人买履》《关尹子教射》《学弈》和《两小儿辨日》等。  相似文献   

3.
近读《“伊人”非“佳人”》一文,(《语文世界》2001年第6期)陈健梅先生认为《蒹葭》中“所谓伊人”之“伊人”非“佳人”,伊人乃为男性,此说我不敢苟同。陈健梅先生举《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又举《郑笺》同《诗序》说法一致,谓诗中所追慕“伊人”为周礼之贤人,按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无疑指男性。据此断言:此“伊人”非“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之彼“佳人”,且授之以学生。理由似乎十分充足,但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国风》中最集中…  相似文献   

4.
用“无动于衷”而不用“无动于中”《现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新华》只收“无动于衷”。《大词典》以“无动于中”为主条。词频统计:无动于衷186,无动于中0。宜以“无动于衷”为规范形式。(参见“热衷”条)用“毋宁”而不用“无宁”《现汉》:“[毋宁]副词,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作无宁。”《新华》处理同《现汉》。词频统计:毋宁43,无宁0。在“不如”的意思上,“毋宁”与“无宁”为异形词,宜以“毋宁”为规范词形。“无宁”在古汉语中还有别的…  相似文献   

5.
众多的成语词典中都收有“付之一炬”,其中对于“炬”的释义在辞书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炬”作名词,解释为“火把或是火”,持有此意见的有《汉语成语辞海》、《现代成语巨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等辞书;另一种则认为“炬”应作动词,解释为“焚烧或是烧毁”,赞成这种意见的有《汉语大字典》、《汉字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等辞书。  相似文献   

6.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中的《秦风·蒹葭》一诗写得委婉回旋,怀人之情在情景交融的词句之间被反复吟唱。   这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但无意间问起《蒹葭》中“伊人”所指何人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美丽的女子。”原因是琼瑶的《在水一方》主题曲中便有“绿草青青,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琼瑶的这首风靡一时的歌确实依自《蒹葭》,歌词中的“佳人”当然指的是美丽的女子,但由于模拟的成分太多,导致一般人都将《蒹葭》中的“伊人”…  相似文献   

7.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岳阳留下了赞颂洞庭君山美景的千古绝唱《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由于此诗影响巨大,千百年来,古今诗集多所辑录。全诗28字,唯一字有异,即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的“色”字,在诸多版本中作“翠”字。此诗在古本《全唐诗》和今刊《唐诗鉴赏辞典》等典籍中,皆作“色”字,在《岳阳楼诗词选》、《岳阳楼历代名家诗词注评》等书中,则多作“翠”。笔者认同“色”字,其珲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如《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文艺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写景抒情的小品文,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狼》是构思奇妙、寓意丰厚的文言小说;《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孙权劝学》等虽节选自史书,但亦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9.
日前,教育部重新修订并公布了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全国上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文件贯彻落实。于是,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便把《规范》作为师德考核的指标进行量化,并辅以不同分值,列入对教职工的年度考核之中。如此一来,《规范》摇身一变成为检验教师师德高尚与否的“试金石”。那条分缕析的量化标准就如一把把“利剑”悬在教师头上,  相似文献   

10.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对中国人思想及行为方式影响最大的当首推《论语》。小至个人涵养,大至国家社会,举凡修身养性、为政治民、交友孝亲、为人处世,均可在《论语》一书中找到。正是由于涉及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问题,千百年来,《论语》成为人们学习、遵循的经典,也引起了人们对它的研究兴趣。历朝历代均有人对《论语》进行研究,一度形成了《论语》学。日前学术界对《论语》的研究兴趣仍然不减。唐明贵同志的《〈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汉魏六朝隋唐〈论语〉学研究》一书,就是近几年《论语》学研究的杰出成果。  相似文献   

12.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双语小屋》里度过的。有一天,我正在《科幻城堡》闭目遐想。忽然远处传来《呱呱小喇叭》的吹凑声,我便邀《快乐小精灵》一同前往《动漫时空》。这里的《回眸少年》正在玩名叫《智力冲浪》的游戏。来看的人果然不少。有《经验夸夸谈》的古稀长者,有《文海逍遥游》的洒脱青年,还有把玩《开心风铃》的天真儿童。  相似文献   

13.
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科书》(粤教沪科版)(以下简称《实验教科书》),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既能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又能体现《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纲要》中,对《课标》内涵,可以理解为①:隐含着教师不是课本的执行,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课堂教学,必须抛弃以知识教学生学课本的传统做法,  相似文献   

14.
一《康熙字典》作为字书,率先在“薪”字下列出了一个义项:“草亦曰薪”;晚清之《经籍纂诂》未录。后来,《中华大字典》“薪”下引了《说文》“荛也”及《通训定声》“草柴”之说,而未加按断,模棱两可。近出《中文大辞典》、《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与新《辞海》等,均于“薪”下列有“草”义;而新《辞源》又付之阙如。集汉语字书之大成的巨著《汉语大字典》(1986~1990)亦将“薪”之“草”义排除在外(见第五册3306页),《汉语大词典》因之。“薪”字有无“草”义,语言学界历来看法不一。至今,权威辞书不收这个义项,我们不敢…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列惟独、惟恐、惟利是图、惟命是听、惟其、惟我独尊、惟一、惟有等词,并认为这里“惟”同“唯”,即不仅“惟一”或作“唯一”,其他各条皆然,这样就形成了八组异形词。《词典》以“惟一”为首异形词。杨春女士的专著《现代汉语中的异形词》附录“《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异形词总表”中,这些异形词均失收,且不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之列。因此,对它们进行溯源研究,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对“唯是”的训释长期停留在随文而释上,不符合先秦两汉古汉语的语言实际。本文汇集考证了《左传》、《诗经》、《墨子》、《楚辞》以及《吏记》、《尚书》中的“唯是”、“唯时”的用例,指出:处于句首或句中的“唯是”、“维是”、“惟时,,除极少数用例外,通常是先秦古汉语中有一定使用频率的双音合成词。它是由介宾短语发展凝固成的囚果关联词语,训释时不宜分裂,方是符合语言实际的确解。  相似文献   

17.
冒石宏 《小学生》2009,(4):12-13
“妈妈,月光之下,静静地我想你了……”当毛阿敏的《天之大》飘飘悠悠地在耳边响起时,一种久违的感动从心底悄悄地蔓延开去。是啊,妈妈的爱完美无瑕,在她的身上总会有些感动让我们流泪。这不,昨天的作文——《感动·妈妈》,同学们个个写得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8.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一版骨伤专业系列教材是建国以来中医骨伤专业唯一的一套专业教材,填补了骨伤专业教材的空白,满足了五年制骨伤专业教学的需要,对培养骨伤科人才,提高骨伤科队伍业务水平起了积极作用。该系列教材中的《中医骨伤科发展史》(简称《史》)、《中医骨伤科古医籍选》(简称《选》)、《中医骨伤科名家学说》(简称《说》)分别于第二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33页在讲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写道:“1905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的《物理学纪事》杂志上,发表了同一作者的三篇论文,其中《论物体的电动力学》是有关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提出。”  相似文献   

20.
寒假期间我坚持观看了中央台的系列纪实片《奥运档案》,对比台前的辉煌绚烂,深感奥运背后隐藏着的故事更精彩,更令人震撼。《奥运档案》之五《鱼钩与长矛的故事》讲述了高志凯先生撰写的《鱼钩与长矛》一文对奥运会的安保问题提出了崭新的、建设性的独到意见。“鱼钩”与“长矛”理论,被迅速运用于实践,为奥运安保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