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薛宝钗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她才华出众,容貌美丽,但她却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是被封建礼教用作牺牲品的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2.
卢隐是"五四"时期接受新式知识教育的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处于"五四"这一特殊时期,在新知识的冲击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双重作用下,其女性命运难以逃脱"悲"的结局。一方面,她们虽积极地寻求反对宗法男权,但最终却又被迫服从于封建礼教;她们憧憬美好纯洁的爱情,然而往往又屈从于强大的习惯力量,以悲剧而告终。她们的悲剧形象,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典型性色彩,我们在此探究她们的悲剧运命及其原因,具有文学史及社会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创作本旨是三种悲剧构架,其中一种是作者要为一群青年女子作传,写一群异样女子的人生悲剧。在这一群"异样女子"中要探讨的是《金陵十二钗正册》而非其它。在这里笔者只探讨与宝玉密切相关的两位女性,她们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扼杀了她们的真、善、美,使得她们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践踏、被毁灭。  相似文献   

4.
<窦娥冤>通过人物形象窦娥的悲惨遭遇,展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围绕窦娥思想根源、行为表现和社会反响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男权社会,女性只是社会的附属品,这是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德西雷的儿子》是凯特·肖邦多部悲剧小说的其中一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揭露了夫权制社会和种族歧视对妇女和黑人的压迫。另外,作者独特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朱安女士的旧式婚姻,对其思想、创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推动他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认识上起了很大作用。这一婚姻悲剧的形成,有特定的社会背景、时代原因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针对《孔雀东南飞》在悲剧探源研究方面存在的偏差阐述个人观点 :兰芝被“遣”不是因为“无子” ,而是焦母认为的“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 ;焦母是一个刁蛮专横的封建家长 ,已丧失了良母的本性 ,其作为不能以更年期综合症作解 ;刘兰芝不是封建时代的节妇烈女 ,焦刘为爱而死 ,他们是封建礼教行动上的叛逆 ,用生命唱出了封建时代的爱情挽歌。  相似文献   

8.
身份相同,地位悬殊。王熙凤与李纨的探讨也一直没有停息。一时的得势与失势,看不到是成还是败,但我们从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看到的却是令人哀婉的悲剧。不管是王熙凤的先得后失,还是李纨的先失后得,红楼一书中我只看到了落泪的人生,不管人物处理需要多少文字,我们看中的只是实质,她们有着相同的遭遇,都是受到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摧残的牺牲品。她们上演的是一出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名作《明天》不是一出简单的母亲失去儿子的悲剧,而是一个深刻的启蒙悲剧:一位母亲,因自己的愚昧、迷信、对科学的无知以及缺乏反思能力,在无意之中也参加了"吃掉"儿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是这篇小说远超同类题材作品的地方。鲁迅借此告诉我们,只有像单四嫂子这样的普通民众觉醒起来,我们的民族才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相似文献   

10.
鲁迅笔下的一系列悲剧的女性形象,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妇女在封建礼教统治下所受到的残酷迫害和不幸的人生遭遇,而且对其自身所承载的创伤,作了多面剖析和全景透视。祥林嫂们遭受着稳做奴隶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双重悲惨境遇。鲁迅对悲剧女主人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11.
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短篇小说《儿子的否决》是一部深刻刻画下层女性悲剧命运的杰作。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的相关原理和视点,分析作品中的伦理禁忌,伦理身份,和伦理混乱,从而揭示造成索菲悲剧的真正原因是中产阶级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儿子与情人》被认为是大卫·劳伦斯早期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大母神"形象是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中典型的女性原型,具有"天使"与"恶魔"两种截然相反的内涵。本文从"大母神"形象出发,对《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莫瑞尔太太进行解读,分析"大母神"莫瑞尔太太在整个家庭中的双重体现,揭示了其个人悲剧及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杜十娘是冯梦龙塑造的一个典型悲剧形象,她渴望自由、希冀平等,她努力与社会封建礼教抗争以期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美满的婚姻。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由于杜十娘生而不具自由权,向往平等却难逃对男性的依附,再三被买卖,渴望被尊重却屡遭践踏,最后只能以死抗争维护了其最后的一点人权。  相似文献   

14.
祥林嫂的命运抗争大致可分成逃、撞、捐、问四部曲.《祝福》的高潮正显示了导致祥林嫂之死的关键,那不是穷困,不是劳累,也不是意外灾祸,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祥林嫂忍耐过,挣扎过,反抗过,但最后还是选不出封建礼教的魔爪.这是祥林嫂悲剧的真正意义.祥林嫂面对接二连三的不幸及种种迫害,曾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但这种抗争因其二重性不仅无效,而且还导致了其越陷越深的可悲结局.  相似文献   

15.
雅瑟 《阅读》2005,(11)
父子俩一同穿越沙漠,在经历了漫长的跋涉之后,他们都疲惫不堪,干渴难忍,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艰难。这时父亲看到黄沙中有一枚马蹄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是沙漠先驱者的遗留品。父亲对儿子说:“捡起它吧,会有用的。”儿子用一副不屑一顾的眼神,看了看一望无际的沙漠——捡它有什么用呢?儿子摇摇头。于是,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继续前进。终于他们到达了一座城堡,父亲用马蹄铁换了200颗酸葡萄。当他们再次跋涉在沙漠中遭遇干渴时,父亲拿出了酸葡萄,边走边吃,同时自己吃一颗还丢一颗在地上——儿子每吃一颗便要弯一次腰去…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前逼走侍萍,儿子、妻子对自己的背叛,三十年中毫无感情的生活,晚年的孤独寂寞,这是周朴园的基本生活状态。他有狠的一方面,也有柔的一方面。他要做一个事业上的强者,个人生活却终不能忘情;他无法忘情,却又不得不为名和利而舍情。在那个特定时代、特定文化里,周朴园对外在社会价值的追求和内在情感的追求发生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决定了他的悲剧。他恪守封建伦理规范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又以自己的悲剧来破坏别人的幸福,最后会集了所有的不幸。周朴园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段孤独落寞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7.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爱情作品的绝美之作,成为一代一又代人心中的爱情绝唱。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虽是以死结尾的悲剧,但他们的死护卫了爱情、宣扬了自由、平息了两家世代的仇恨,成为永恒。《呼啸山庄》也是一部以死结尾的爱情悲剧,却是一部男主人公带着爱恨报复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悲剧。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爱情主题和人物的对比,试图更好地挖掘作品中所隐含的爱情真谛。  相似文献   

18.
也许是命运导致悲剧,也许命运本身就是悲剧,总之,人类命运的主旋律似乎就是悲剧之歌。因此,尽管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们早已建立他们各自的悲剧体系,在悲剧的论坛上似乎早已无话可说,但笔者在此还是忍不住要再谈悲剧,因为:悲剧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9.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最为震撼人心的悲剧之一。冷酷的人生、阴暗的社会,恐怖、血腥的氛围是莎士比亚为剧作构建的环境。剧作描写了麦克白在欲望和道德之间艰难和痛苦的挣扎,在欲望驱使下人性堕落和毁灭的过程。莎士比亚用麦克白的悲剧来警醒读者,激荡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整个沙俄上流社会包括他们的支柱卡列宁、莉蒂亚们,甚至渥伦斯基也在内,一道毁灭了安娜。安娜自身的弱点也加速了悲剧的过程,而造成这些弱点的根源还是那个社会。安娜的悲剧揭露了沙皇制度的腐朽、没落,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