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江水明 《双语学习》2007,(11M):29-29
随着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设计艺术人才是21世纪最紧缺的人才之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培养时代和未来社会所需的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的回顾与反思,分析了我国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同时探讨了我国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及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2.
邹国荣 《高教研究》2004,20(2):49-51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核心。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它是未来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四年的大学本科教育,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毕业生。而现代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现代工程的综合化和复杂化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创新和创造的根本在实践,工程实践教学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工程教育只有面向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4.
交通安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渗透性教育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具有交叉性的学科,而交通安全工程是安全工程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文章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科交叉性和强实践性的特点和山东交通学院在交通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提出了在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中,实现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渗透性教育的理论,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重、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艺术设计是一门集艺术、科学、技术与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其职业发展前景。以实践教学在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实践性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的意义,阐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联性,提出了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以期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程教育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工程大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具有综合性、创新性能力的高质量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工程教育应利用自身的多学科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宽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本科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育人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莉  赵炎强  朱延君 《文教资料》2011,(16):165-16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的世纪,大学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更为突出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即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环节,因此,在高校建立一支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8.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本文就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旨在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21世纪需求的创新型护理人才,为学生走向临床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工程技术及装备的实现以及相关科研、工程队伍的组织与培养为其基本内涵的学科。实施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探索与实践,改革并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使其更符合拓宽学科、专业口径的目标,对于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创造型、复合型、个性型、开放型、国际型”的人才。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专业人才,迫切要求我们拓宽专业面,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改变专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的状况。为此,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教育体系、教育模式和教学过程的改革,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科技、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以培养出…  相似文献   

11.
一、电子工程实习的重要性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它是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工程应用为主要服务对象,它要培养本科学生具有比较扎实和比较宽的工程技术学科基础而受到必要的基本工程训练,并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学术化倾向,其突出表现是工程训练严重削弱,普遍存在着专业面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与工业相联系不密切,这种倾向值得严重注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玉娟 《时代教育》2012,(17):118-119
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高专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与社会实践能力严重脱节,而高专院校所培养的艺术设计学生毕业主要将进入专业的艺术设计公司工作。这与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因此,专业教学应该从理论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13.
贾力庸 《林区教学》2008,(5):145-146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们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这给设计专业人才就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怎样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我们的教学就要为适应学生就业需求而设置、改革。注重学生设计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衔接,通过有目的的课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设计意识,通过一定的实践训练,有利于就业及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缩短实践时间。  相似文献   

14.
丁亮 《教育教学论坛》2013,(30):207-20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高职院校已蓬勃发展起来,培养适合市场、适应社会的专业化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艺术设计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必须具有高职院校的自身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紧跟市场的需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不被市场淘汰。因此,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化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具有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必要手段。为此,以能力培养为宗旨,依托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传统优势学科及多门能源动力类优秀课程,在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展开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使得这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培养目标是 :面向 2 1世纪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 ,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与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 ,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新型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类课程主要有 :机械设计、创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而机械设计课程是工程技术人员必修专业基础课 ,所以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结合我院高职教育模具、玩具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谈一些粗浅认识。一、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在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高职"液压传动"这门主干必修课程的一系列改革方式,包括构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考试模式等,旨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21世纪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形势。  相似文献   

18.
随需应变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已经进入到了随需应变的时代,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从事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以适应随需应变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如何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工程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优秀工程师必须同时具备高超的理论水平和卓越的实践能力,拥有较深厚的人文素养,并且富于创新精神和自我提升能力。因此,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应根据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系统科学地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工程师。  相似文献   

20.
张燕 《中小学电教》2010,(10):112-112
<正>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它既不是纯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的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下是笔者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几年来的一些想法,以期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