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罗攀 《网络传播》2006,(6):57-57
当前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QQ,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回眸2005年的博客世界可谓异彩纷呈:专业博客网站如“博客网”的并购及融资;各大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等纷纷举行的各种博客大赛;以及学术理论界在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上专门开设研究专题对博客进行研讨等等。这些都表明:“博客”,这种以网络日志和超文本链接作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个人网页,正在成为一种以燎原之势发展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
由于微博具有一些博客没有的优势,所以当Twitter风靡全球、微博红遍中国时,很多人认为博客会被微博取代,甚至一些媒体、评论员发出了“博客已死”的言论。的确,博客中国、博客大巴、牛博网一一倒闭,2013年8月雅虎也关闭了台湾曾经最火的博客网站“无名小站”,似乎证明博客已经衰落,但这并非事实的全部。  相似文献   

3.
刘彤 《传媒》2008,(10):64
2004年前后,博客在国内兴起,一些专业的博客网站如博客网、中国博客等曾经凭借先入优势,占据了博客市场主流,但在门户网站推出“名人博客”战略后,专业博客网站用户迅速流失,博客市场很快被门户网站等综合服务商所垄断。目前,新浪等门户博客的流量远远超过专业博客网站,很多个人也纷纷将自己的博客切换到门户平台上。  相似文献   

4.
何淼 《新闻世界》2008,(11):110-111
目前博客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数以亿计的用户。个人博客行为的规范与否、网站的博客服务与管理是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博客的世界是井然有序还是混乱不堪。个人、网站和监管部门都应该主动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努力使“博客”——这个充满活力的信息交互模式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俊妮 《青年记者》2006,(11):76-77
2006年3月8日,两个中国记的博客网突然关闭,西方媒体纷纷以这两个博客网被中国政府关闭为内容进行报道,结果造成新闻失实.在这起引起广泛讨论的所谓的“中国博客门”事件中,西方媒体无疑是自取其辱,然而这个事件折射出的不仅仅是西方媒体的“偏见”和客里空表现,对照这个事件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6.
张雨萌 《新闻世界》2014,(4):143-144
我国博客新闻网站目前几乎呈现一种空白的状态。除少数网站如“虎嗅网”、“爱范儿网”等在不断尝试外,其余均采取观望态度。虽然中国博客新闻网站尚不成熟,但其呈现出来的许多特色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笔者尝试通过对“虎嗅网”的分析,研究中国博客新闻网站的现状及未来。  相似文献   

7.
付松聚 《青年记者》2007,(3):129-129
博客是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新生宠儿,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交流与发展中心发布的《2005—2006中国互联网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而在中国已经达到1600万,预计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达到6000万。目前,我国已经有三大博客网站,即博客网、中国博客网和BLOGBUS,统计中国博客的注册用户达到740万。[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张明华 《新闻前哨》2006,(11):72-73
2006年8月2日,备受关注的“中国博客第一案”在江苏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法院判决,被告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判决生效起5日内,在中国博客网首页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并保留10日: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至此,“中国博客第一案”从2005年6月开始,历时一年多,终于有了尾声。  相似文献   

9.
暴露的博客     
李建珍 《网络传播》2007,(11):61-61
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博客开。 数不清多少家网站,大的小的,不管网站自身水平如何,都为博客开垦出一块处女地。 博客,免费的,这对于一向喜欢占小便宜的人来说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曾听一个女人这样劝她的朋友:快去开个博客吧,趁着还不收费,先占个地盘!  相似文献   

10.
个人博客——记者的又一阵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历了互联网“博客元年”的2005年之后,博客(Blog或Weblog)已经成为广大网民所熟悉并拥有使用的一种新的网络形式。在国内新闻界,博客不仅作为一种记者表达个人思想的空间,而且成为了他们新闻报道的辅助性手段。今年“两会”报道中也掀起了记者个人博客热。其中央视部分记者“两会”期间在新浪和搜狐网开设个人博客。如王小丫的“小丫跑两会”、柴静的“柴静两会观察”、崔永元的“小崔会客”、马斌的“马斌读两会”和撒贝宁“小撒探会”等,同时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谢亚芳、闾丘露薇也在凤凰网开设了博客,并特别设立两会专题,其中吴小…  相似文献   

11.
彭茗玮 《现代传播》2007,(2):117-120
博客从2002年由极少数技术狂热者驱动,到一批爱好者和理想者驱动,到今天已经全面进入大众化阶段,博客本身的用户群体特性和技术应用特性,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博客研究也成为学术研究热点,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多数集中在行为研究和传播研究方面,尤其是宏观研究居多,而更深入设计博客网站运行和用户行为特性的微观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就此尝试做出新的探索。博客网站的运行越来越接近虚拟世界的运行,因此,“以人为本”是博客网站运行的根本方向,我们引入“7Cs用户界面评价模型(7Cs Framework)”,从情境、内容、社群、客制化、沟通、链接、商务、适合度、增强度等多个因素,对博客网站成功运行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博客"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萍 《图书馆学刊》2007,29(2):136-138
“博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甘示弱地引进博客,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图书馆博客网。目前图书馆博客网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三个国家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图书馆合理地利用“博客”技术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服务。随着3G时代的到来,“博客”家族的新成员“移动博客”也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博客的兴起,因博客所引发的侵权问题也日益增多。仅2006年,与博客名誉侵权相关的诉讼就有多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案”的陈堂发诉中国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案。该案已于当年8月2日宣判,判决被告在中国博客网首页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此案的判决,对规范博客网站的运营意义重大。然而,有些学者就博客名誉侵权纠纷中博客网是否应承担责任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有学者认为博客侵害名誉权真正的被告应当是博客的作者,而不是博客网。①笔者认为,虽然博客作者在博客侵权中应负主要责任,但由于博客的匿名性,使得博客作者难觅踪迹,而博客网作为博客的管理者和载体,在博客侵权案中是应承担一定法律责任的。  相似文献   

14.
徐晓波 《新闻界》2006,(6):55-56
一所谓博客,是指在互联网上基于web2.0技术建立、由个体自主决定其内容主旨、按时间序列不断更新并通过链接与其它网站相互联系的个人网站。在众多博客中,有一类博客被称为“新闻博客”。所谓“新闻博客”,一般是指那些以发布新闻为主的博客网站以及网站的主人。随着近年来博客  相似文献   

15.
李欣 《记者摇篮》2007,(7):47-47
2006年被中国网络界称为“博客元年”,自从中国博客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以其个人性、开放性、实时性等特点显示出了日益突出的传播力量,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在网  相似文献   

16.
杨娟 《网络传播》2007,(11):60-60
见面语从“吃饭了吗”到“今天你博了吗”昭示着博客文化在中国的流行和深人人心。自“博客教父”方兴东发现商机,踏进这一领域之后,许多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都想分一杯互联网的羹,纷纷开设博客专栏。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秒诞生1.4个博客,新增博客文章17篇。数目如此庞大的博客队伍及博客文章当然需要大量的网站作为依托,从建立网站到维护维护网站无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相似文献   

17.
江坪 《新闻实践》2006,(4):47-47
如今,一些省级新闻网站陆续开辟了“博客”专页,为网民提供了更多的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博客”(Blog),指的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网络传播方式,人们借助互联网,可以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信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信息内容的创  相似文献   

18.
博客之困:四大问题成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睿 《传媒》2007,(3):56-57
与2005年的风风火火相比,2006年整个博客行业热潮趋降.因为后续资金未能跟进,为了压缩运作成本,国内最负盛名的两大专业博客网站先后缩减了规模.2006年1月,博客网一口气裁员约100人(占当时员工总数的1/4);到6月中旬,中国博客网又撤掉北京分部的市场商务部门.而7月份敏思博客因为资金问题而休克,则直接引发博客寒流来袭的大争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博客服务,原先集中的博客用户被进一步分散,专业博客网站面临来自传统互联网媒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王晓骏 《新闻传播》2010,(5):143-143
所谓博客现象是指人们在网络上利用博客工具创建博客网站、写网络日志的现象。作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博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较早。有“博客教父”之称的丹·吉尔默(Dan.Gillmor)针对博客这一现象提出了“草根新闻学”,并推出了个人新作《个人媒体》。而国内自从“木子美现象”以来,博客也进入了广大网民的视野,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那么,这种媒介技术的发展究竟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20.
诞生于2002年的中国博客在2009年迎来了自己的“七年之痒”。从起步风光无限到掀起全民博客风潮,从知名商业门户网站、重点新闻网站普遍设立博客频道到博客先驱陷入困境,在热闹喧嚣之后,七年历程的博客如今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它的认可和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