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今年《新闻战线》第五期《“名人效应”之类》一文,有这样一句话:“马克思说:‘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跪着,站起来吧!’”这句话不是马克思的话。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曾引证过这句话。他说:“早  相似文献   

2.
今年《新闻战线》第五期《“名人效应”之类》一文,有这样一句话:“马克思说:‘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跪着,站起来吧!’”这句话不是马克思的话。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曾引证过这句话。他说:“早在1789年路斯达洛编辑的报纸上就有过这样的警句:‘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跪着。站起来吧!’”(《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3.
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之世界,就没有今日之人类,我觉得这句话不算是大话。然而文学的神圣性,在当今时代的语境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质疑。首先的质疑是世界上有没有道义?什么是道义?你说的那一套难道就是道义吗?  相似文献   

4.
张正春 《记者摇篮》2004,(11):15-15
“政治”这个词,我们经常讲。也经常使用。但要确切地解释什么是政治,还真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不妥协。”当人类遭遇SARS时,这句话越发显得掷地有声。而在此背景下,媒体再次被推到了“一线”的位置。身为采编人员,我再一次感受到“编辑”这个职业的神圣与责任。  相似文献   

6.
刘晨 《青年记者》2006,(6):39-40
诗言志,歌言情。有位文学评论家说,“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如果将这句话借用到我们的新闻写作上来,那么笔者认为,人物通讯的采写,就应当也必须比消息等其它新闻报道形式更注重“情”的开掘。格外注重“情”的力量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是人在外界刺  相似文献   

7.
十几年前,读过朱光潜先生的一部书,叫《谈美书简》,里边说过这么两句话,印象很深,对我启发很大。第一句话是:“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视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第二句话是:“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我想,这两句话,对我们研究翻译同样有用。做文学翻译,不能对原作之美熟视无睹,翻译失却了原作的美,无异于断其生命;做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不能不对美学有所关注,忽视了美学,文学翻译研究至少是不完整的。美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研究文学翻译美学,我一直有一种担心,怕这种研究或流于概念,或流于玄虚,给  相似文献   

8.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做“新闻调查”0这个栏目的片前有两句话:“新闻背后的新闻”,“正在发生的历史”,用以说明这个栏目的内容和宗旨。这两句话的确很有意思。我们通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即过了某个时间,或者人家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那么,你这条新闻也就失去了“  相似文献   

9.
报刊文章中,不时有人引用“风格就是人”这句话。有的引用者说,这是马克思讲的。据查,这句话见于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但是,这句话有个引号。细心人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是马克思的话,怎么会加引号呢?其实,它不是马克思自己的话,而是马克思引用布丰(或译为毕丰、布封)的话。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们对列宁同蔡特金谈文学与艺术的一段话译得不准确。 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列宁论文学与艺术》(据1957年俄文版)中是这样译的:“每一个艺术家和每一个想做艺术家的人,都有权按照他的理想独立自主地来自由创作”。三联书店版《列宁印象记》大体也是这样译的。但读一下上下文,就会感到这句话前后不大衔接,因为列宁接着就说:“但自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决不可能袖手旁观,听任混乱的局面随意发展下去。”既说有权自由创作,怎么又说不能袖手旁观呢?  相似文献   

11.
胡乔木同志最近指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他谈到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的几个不正确的用语,如: 1、关于“最好水平”。我已讲过多次,这种说法不通,水平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别。可是现在仍然出现。前两天报纸上就有。希望不要再使用了。 2、关于“宣传群众”。这是毛主席讲过的一句话,他说“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实际上这句话是不通的。汉语里没有这个说法用法。我们在整理毛选时忽略了。我想了很久,想不  相似文献   

12.
遥记在学校的时候,一位新闻前辈讲公开课,有一句话我始终不忘.他说:“记者谈新闻的作用,常用‘探寻事实真相’描述.但如果我们仔细对照一些报道,就会警醒——事实不等于真相”.等到自己成为传媒人,这句话又隐隐浮现脑海.2009年,济南一媒体报道“七旬老人拾荒孝母”的新闻,大致是说一位外地到济南的七旬老人,靠拾荒养活自己的母亲.  相似文献   

13.
宋元话本上有这样两句话:“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两句话概括了古代说书艺人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前一句讲的是形式,讲的是语言要通俗化才能传播得远,才能让人明白、易懂。后一句讲的是内容问题。我们经常讲可听性,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关于“话须通俗方传远”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其他同志也发表过类似的文章。而有关“关风”的问题则谈得不够。什么叫“关风”?不久前看到北京广播学院王振业教授有一篇文章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所谓“关风”,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有点玄,其实还是可以…  相似文献   

14.
罗跃文 《大观周刊》2013,(12):12-13
时下关于“底层文学”或“底层叙事”的讨论俨然成了“新世纪文学”一大热点,事实上,“底层叙事”并不是当下文学首创的类型,“五四”新文学以来,就普遍存在底层生存困境的书写。老舍小说关于20世纪二十年代城市贫民的叙述,显然是一种底层精神的介入,具有浓厚的当代“底层叙事”的意味。本文试图借助当下“底层叙事”新的批评话语重新探讨老舍小说的生存主题。  相似文献   

15.
如今的电视台,多见综艺节目。也许是为了寓教于乐吧!综艺节目中,常会插进一点知 识测验以考前来娱乐大众的明星们、我常常为他们捏一把汗后来发现,他们对待此事和表演节目一样,随便、放松得跟,答对答砸,都不打紧。倒是显得自己过于紧张了。 不过,电视台的知识考题或主持人。却不宜过于随便,否则就要出错、比如说。有一例考题曰:“‘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是老子讲的对还是错?应试者答曰:‘对的、”主持人说:“答错了。”尔后,主持人补了一句说“这句话是孔子讲的。” 主持人补的一句话,画蛇添足了。此语见之于《论语》:“曾…  相似文献   

16.
感谢大家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来听讲座。这本身就说明了文学仍然是有力量,文学仍然是受关注的。现在有一种说法,说随着视听技术的发展,文学已快要灭亡了。看来只要有语言、文字,有人的思想感情,文学就不会灭亡。我也非常赞赏南京图书馆能这样重视、关注世界读书日这样一个日子。今天讲的内容是我系列讲座的一部分,主题是“文学的启迪”。有14个题目,由于时间关系只讲前4个题目。  相似文献   

17.
感谢大家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来听讲座。这本身就说明了文学仍然是有力量,文学仍然是受关注的。现在有一种说法,说随着视听技术的发展,文学已快要灭亡了。看来只要有语言、文字,有人的思想感情,文学就不会灭亡。我也非常赞赏南京图书馆能这样重视、关注世界读书日这样一个日子。今天讲的内容是我系列讲座的一部分,主题是“文学的启迪”。有14个题目,由于时间关系只讲前4个题目。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当年曾把他的文学称为“遵命文学”。若将“遵命”二字推及新闻,我认为我们今天也存在着“遵命本报讯”——恕我生造了一个概念。众所周知,鲁迅的“遵命文学”,遵的是无产阶级之命,遵的是人民大众之命。若从这个涵义上讲,“遵命本报讯”就是合乎潮流,顺应民心,无可非议的。天公地道地说,今天的中国记者,就其绝大多数而言,拿起笔来是愿意遵这个“命”的,这点基本估  相似文献   

19.
印度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阮冈纳赞早在一九三一年就提出过:“所有图书都是为了用;每个读者都有他所需要的书;每本书都有它的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有机体”。第一句话讲了“藏”与“用”的关系,强调了“藏”的目的是“用”。第二句话讲的是做好“为人找书”的工作。第三句话讲均是要做“为书找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这句话近年来很流行。作为律己格言,不居功自傲,提倡多多自省缺点和不足,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如果作为我们观察形势、判定是非的一个原则,就很值得推敲一番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传统,敢于将自身的一些阴暗面公之于世,披露像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以及经济工作中的某些失误等等问题,这是有勇气和有力量的表现。正像鲁迅先生所说,“无情地解剖自己”,目的是为了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