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占典诗词义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它们文质优美、千古传颂,它们就像甘甜的乳汁一样,哺育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学生通过学习古典诗词文可以挖掘理性的宝藏,打开智慧之门;可以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走个性化发展之路;还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2.
当前,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更以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学生不断地解读、诠释、探究与品鉴等。其中,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着的精粹语言等更成为培养学生高品位的文学语言素养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情感真挚,千百年来为人们传唱不衰。古典诗词贯穿于整个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每个学期,数目超过100首,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基于古典诗词文学功能和审美特点,兼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大小考试不轻的分量,众多一线老师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上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体现在考试上,涉及该部分的内容学生得分率非常之低,古典诗词阅读教学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古典诗词阅读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首先  相似文献   

4.
王安荣 《甘肃教育》2004,(11):20-21
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它是学生学习、积累、继承祖国语言文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营养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要求,而且在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有70首诗词。学生在学习积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古典诗词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于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充分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且还能够从中汲取一定的智慧。在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大量的古典诗词存在,这些诗歌充分带领学生感悟丰厚的古典文化,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所描写的时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相隔十分遥远的距离,学生不容易获得比较直接的感受。因此,很多学生会对这些古典诗词感到非常的陌生,很难切身体会到诗中所描写的景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谈如何顺利开展古典诗词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下;对传统文化感悟少,文化积累更少,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更领略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古典诗词教学应利用音乐、故事、多媒体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摒弃"齐声朗读、逐句讲解"这种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古典诗词的不同类型、内容与风格,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鉴赏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8.
朱丽 《少年儿童研究》2012,(18):12-13,16
古代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代诗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每一篇都闪耀着情感、智慧、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兴趣引路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讲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  相似文献   

9.
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诗词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魅力。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不论哪个年代、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古典诗词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内容,获得美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占据了很大比例,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古典文化有详细的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对古典诗词的教学也要创新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诗词学习习惯,文章针对古典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沉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直至今天依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领悟古诗文的精髓,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热爱母语的情感。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古典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无可替代的瑰宝。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需要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鉴于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缘故,也鉴于《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必须"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等缘故,苏教版中等职业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典诗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题材丰富字字玑珠。然而,由于这些精美的古典诗  相似文献   

14.
景智 《科学教育》2010,(3):49-50
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词阅读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让学生背一些古诗文,从中学习古人表情达意、推敲炼字的方法,学习古人选材取景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国的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精髓浓缩,是历史的再现,是文明的见证,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中国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的瑰宝,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聪明智慧,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个性。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一些文质优美、内涵丰富的古典诗歌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审美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全刚 《现代语文》2014,(11):85-86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因其短小精悍、内容高度浓缩、年代久远,对初中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学生虽重视对古典诗词的背诵默写,但对于诗词的理解大多思路不清、不知如何下手。在课堂学习时听得耳热,然而课后自己理解分析时就挠头抓耳。这是对诗词的学习分析缺乏清晰的、系统性的思路。因此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时要注重古典诗词分析理解的梯度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在对古典诗词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古典诗词的鉴赏?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一.全面性了解古典诗词我国的古典诗歌有两大传统:现实主义传统与浪漫主义传统。前者以《诗经》开辟,由杜甫推向了顶峰。后者由《离骚》开创,由后来的李白、辛弃疾予以发展。在初中生鉴赏诗词时要做到大概了解。另外,诗人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必要工具,因此将古典诗词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符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中国古典诗词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古典诗词与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融合;二是古典诗词与大学英语课文主题的融合;三是古典诗词与大学英语节日文化导入的融合。古典诗词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国古典诗词是最优秀的文化之一,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构铸学生美好心灵的重要素材。因为中国古典诗词是语文教材中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蕴含着精湛的写作技巧和丰富淳厚的人文意蕴。教学时,我们应该优化教学环节,高效引导学生在充满深邃、奇丽、睿智美学特质的古典诗词文本中感知、体味、品鉴其浓浓诗意,在“润物细无声”中顺利领略古典诗词优美意境,并在阅读、理解、鉴赏、比较或者再创作过程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