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康德的理性神学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证明上帝存在这一问题.他把理性神学划分为思辨神学和道德神学,指出历史上的各种思辨神学都误解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超越经验的界限去认为超越经验的上帝概念,因而这种证明方式是失败的.他认为只有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通过至善这一道德目的建立起来的道德神学,才是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模式.  相似文献   

2.
"浩然之气"在美学意义上体现着人格的独立与自主,表现着人格的伟大与崇高,是自由伟岸人格美的经典体现.其原因是善与美是相统一的--善与美在本质要求方面相同;善与美在体悟方式和完满境界方面形同.追求道德"至善"的过程,也是个体自身的自我肯定、个体价值自我实现的过程,即人格美体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历史目的论与其道德和政治思想紧密相关。他考察了历史的自然目的和道德目的,揭示出至善是历史的最终目的,而至善又表现为各个国家之间的永久和平。通过把道德上的至善看作是政治上的永久和平,康德指出,道德与政治实际上是共契而非冲突的。这种共契是康德进一步统一实践哲学,从而完善其批判哲学体系,达到全面理解"人是什么"的进一步尝试。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技术工具理性与道德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作了全新的解释 ,认为两者的断裂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时间面向上 :技术面向未来 ,以获得其先进性 ;而道德则面向过去 ,以获得其稳定性 ,即技术的“真”与道德的“善”之间的断裂。在空间展开上 :技术则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 ,以获取足够的利润支持 ,从而研发更先进的技术 ;道德则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 ,以获取道德本体论意义上的家园感和安全感 ,即技术的“利”与道德的“善”之间的断裂。如何将时空两个维度的断裂弥合 ?如何将两种理性统一 ?文章认为存在着三种模式 :即康德的“必然”和“自由”统一模式、海德格尔的“解蔽”统一模式 ,以及马克思的“实践”统一模式。马克思的“实践”模式为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5.
真与善的协调:爱因斯坦的榜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几乎每个人都在倾听科学技术前进的脚步声.然而却有两种极端的回应,一部分人欢呼,而另一部分人诅咒.有些欢呼者似乎把科学技术看作了"菩萨",而有些诅咒者又好象把科学技术视为"魔鬼".有些人担心科学会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落,而有些人又为科学无限制的发展忧虑.对待科学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根源于科学是否带给人类幸福问题上的分歧.因为有一种伦理学的"善"的概念是由幸福定义的,所以深入的理论讨论必然要追溯到真与善的关系.也就是说.科学与幸福的问题可以转换为科学理性与道德理想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户合作行为的博弈分析和现实阐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农户历来被认为具有善分不善合的传统,其深层原因是集体理性和个体理性的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但近年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似乎使人们看到农户合作的希望,对这些合作组织形成的一般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成为研究农户合作行为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回顾和评述了建国以来的农户合作运动,然后剖析了农户合作面临的困境,最后对现实中的农户合作行为及合作途径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大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相冲突"以及"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相分离"等问题,在对我国大学教育各要素系统考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一是通过评价改革促进科研向学科建设和生产转化;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通过建立"第三方"知识咨询与服务,形成网络机制。将理性与善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变低效为高效,变无价值为有价值,变冲突为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8.
早在几千年前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善和幸福"思想,对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很有必要。在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的同时,精神文化建设也不能松懈,当前社会上出现许多道德问题,股股歪风邪气横行,如扭曲的金钱观、歪曲的价值观和不和谐的世界观显露,接二连三的炫富者、拜金者、唯物质论者涌现,诸多人认为有钱意味着幸福,认为世界不存在善,认为善是虚伪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想就亚里士多德的"善和幸福"思想浅谈我的体会。对其思想我们应变通地看,认识到其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华萍 《知识窗》2010,(7X):60-61
程颢、程颐认为宇宙生命之流就是至真之理、至善之道、至美之极,体悟天理就是以个体生命的心性去印合宇宙生命之流的至真、至善、至美,由此达到"自得"与极乐的境界。二程深谙艺术三昧,但是因为其偏狭的理学思想,使之一心向道而反对为文。但即便如此,他们的文艺观亦自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继承并整合了前人对幸福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幸福就是至善的观点。幸福作为至善是人的目的,具有自足性、完满性,并表现为一种善好的生活。至善的实现有赖于人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按照每个人自身的品质做中道的事情。德性有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之分,理智德性是人的最好部分的德性。与此对应的沉思作为努斯的活动,是神性的活动,是最完善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完善研究生德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德育管理是实现德育目标、维持研究生德育教育顺利运转的保证。因此,研究生德育管理工作要从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基本的德育管理制度、强化导师的育人作用、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构建研究生德育网络、建设高素质的研究生德育管理队伍。  相似文献   

12.
中外信息保密的立法精神比较及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秘密信息的法律保护及其特点出发,对中外主要国家信息保密的立法精神,从立法观念、立法指导思想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建立健全我国信息保密法律制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知识融合转化是认知主体解决复杂问题中基于多元认知策略进行复杂性思维的实践活动。为了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复杂问题的圆满解决,知识融合转化应根据其内涵、特性及对多方协同创新的需求,遵循“非机器”隐喻认知的基本特征,采取以“系统”思维为基础、以“生命”隐喻为基本形式、以“生态”隐喻为基本保障的多元集成认知策略;在方法论层面,也要选择以整体论方法为指导、以新还原认知方法为具体手段、以网络认知方法为深化方式的多元集成认知方法。针对“机器”隐喻认知所形成的简单性思维,基于情理融通器官和知行互动器官综合集成而形成的多元认知方法,能使认知主体在复杂思维中同时自我实现知识向上与向下的因果作用和融合转化,最终确保复杂问题得到协同创新解决。  相似文献   

14.
许延浪  侯荣理 《情报科学》2001,19(10):1081-1083
信息服务平台是连接“虚拟馆藏”和“实体馆藏”,完善图书馆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增强图书馆在未来“知识经济” 中“核心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基础建设。本文论述了图书馆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的迫切性,4个原则,3种模式和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的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冀俊平 《科教文汇》2014,(11):66-66,73
本文通过对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论述,引出金天翮对封建畸形女性道德的批判,具体体现在女性的自身修养方面、女性道德对男性的影响方面、女性道德对家庭的作用方面。进而分析了金天翮的女性道德观的时代意义院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提出女性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与男性平等地参与到处理社会事务中去。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安全文化史学(SCH)学科体系,完善安全文化学(SC)与安全史学(SH)学科理论体系,立足于学科建设,论证创立安全文化史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基于安全文化学与安全史学的定义提出安全文化史学的定义,分析安全文化史学的内涵及其学科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5个学科基本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从方法论角度看,安全文化史学是安全史学与安全文化学的一种研究新策略,其研究可有效弥补传统二者研究所存在的弊病和缺陷。  相似文献   

17.
李保婵 《大众科技》2011,(11):191-192
财会教学考评机制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财会人才的基本途径。从当前北部湾经济区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分析导致财会教学考评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财会教学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建议,尝试建立完善的财会教学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为使环境成本内部化,政府应征收资源税和污染税,并依据对称性原则建立资金筹集和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实现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应建立和完善其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税收政策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一些不足之处。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激励机制的思路为:重新定位税收优惠政策目标,加大间接优惠比例,税收优惠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加大对创新人力资本的优惠力度以及增强政策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建筑施工现场用电安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沛然  周毅 《大众科技》2012,(6):102-103
由于施工现场用电存在临时性特点,容易造成思想上的不重视,管理上的不配套,制度上的不完善,为了安全施工及保质保量顺利完成工程,编制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组织设计是很有必要的。编制临时用电组织设计可以使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工程有一个可遵循的科学依据,从而保障其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