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读着《梅花魂》,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但是我的学生能否被文章的内容所打动呢?面对当今社会这个大的国际环境,在价值取向复杂的今天,学生会被这篇文章所感染吗?会因老华侨这个人物形象有所触动吗?我的教学目标能够达成吗?带着一连串的思考,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品味梅花的精  相似文献   

2.
我的梦想:我一定要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将来当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家长好评的校长,办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  相似文献   

3.
朱小蔓 《人民教育》2011,(20):54-56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认识李吉林老师,从相识到相知,从读文到读人,她的情境教育实践一直是我做情感教育研究最直接的理论想象和证明的源泉。她所走的一条从课堂教学改革到严肃、持续性的实验研究,再到形成思想理论体系的道路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开放后探索的历史缩影,是我国教育普遍地鼓励中小学教师学习掌握并形成有扎根性质、境脉特征的教...  相似文献   

4.
20年前,在一所据说“以文史见长”的重点大学学文史。但我常常发现,老师开列的文史专业的许多必读参考书,却出自名气很小的学校的教授之手。学清诗,不能不读钱仲联教授的著作,钱先生的敦席开在苏州的一所师范学院里:读宋史,几乎每一篇相天的论文和著作的脚注和索引里,都要反复出现漆侠教授的名字,漆先生的讲堂设在保定的一所省属高校。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应该怎样"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位老师所提的问题,使我想起一位年轻教师说过的一件事: 她向一位名师请教如何进行阅读教学,那位名师说:一个字,--读!集体读个别读,默读诵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老师读学生读,睁眼读闭眼读.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学年即将结束时.我对自己所任教的高一学生说:“我们一年相处下来.马上就要分文理科了.读理科的同学.我再也教不到了.不管你读文还是读理.我有一个请求.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三年秋季至一九八五年夏季,我在特级教师晏瑞云的指导下,进行了“读文——识字——读文”的第二轮实验。七月间,学校出题对我所教的班级验收,通过口试、笔试,全班54人全部及格,人平96.4分。这一轮实验,使我对“读文——识字——读文”获得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法国哲人笛卡儿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也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也曾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近些年,因职责所系,我一直通过阅读为自己"充电",力求自己的精神源泉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至今,给我启迪最深的便是《中国名师》教育丛书系列,它就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地引我向前。《中国名师》系列内容涵盖广泛,包括教学艺术、个性教学、示范课堂、  相似文献   

9.
我家是花园     
奶奶是石榴树我读那棵石榴树她不像别的树那样光滑就那么皱皱巴巴那是奶奶的酸甜苦辣我读那棵石榴树日寇留下的斑斑伤痕不仅伤痛了石榴树更伤痛了奶奶的心窝我读那棵石榴树她不像牡丹那么富贵红似火的花瓣的色彩那是奶奶的心一颗我读那棵石榴树那满树的果满果的子不能只理解成为丰收那是奶奶的爱所结下的果父亲是一所学校少年时 ,您是我天真活泼的乐园青年时 ,您是我教诲的学校中年时 ,您是我寄寓的港湾壮年时 ,您是我倾吐的禅师母亲是摇篮少年时 ,您是我衣食的寓所青年时 ,您是我撒娇的摇篮中年时 ,您是我幸福的天国壮年时 ,您是我避灾的观…  相似文献   

10.
正初读《数学也趣味》,抱着走马观花的态度去读时,脑中一片空白,读了一遍、两遍、三遍……以致我读得数不清时,依然毫无所获。这时,我心乱如麻,因为要写读后感。若读不懂如何写呢?扪心自问后,我改变原来的读法,用欣赏的眼光去读它。工夫不负有心人,这次读书脑中已不再是荡然无存了,而是将此  相似文献   

11.
杂文选萃     
依风小语:读高中的时候,杂文报刊是我常买常读的。但与其说我喜欢这些杂文,还不如说我更喜欢这些杂文所转述的新闻。因为那时候读晚报、看电视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又没机会上网,自觉耳目闭塞,看看这些杂文,颇知时事,与三两同窗共议论,隐有"指点江山"之豪情。  相似文献   

12.
读了《我的故事》,我被小作者从心底进发出的“我要维护我的尊严,我的人格”的心声所震撼。  相似文献   

13.
刘党桦 《现代教学》2013,(10):49-49
日前,我随督查组到几所学校进行教学视导,听了一些教师的语文课,发现这些教师在课堂上都十分注重学生读的环节,但这种读大部分是朗读,有集体齐读,分组朗读,也有学生个别读,但少有让学生默读的。课后交流时我得知,主要是教师认为朗读有助于课堂气氛的调节。我认为语文课上不能没有读,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调节气氛读,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诵也是读,乃至口腔喉舌决不运动,只用  相似文献   

14.
王艺晓 《下一代》2013,(1):33-33
大连市关工委和教育部门组织中学生开展“为盲童读经典”活动.我自愿参加了这一活动,感触颇深。从聋哑学校走出来的那一刻。我仍被那股温存的感动和爱所包围。忘不了当他们听我读名著时认真的神色,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阅读。读,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今天我结合自己执教的《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说说我是如何教的。  相似文献   

16.
对外国人来说,读这么长的长篇小说是需要很长时间,并且很吃力的。特别是《古炉》里所用的语言非常土俗,更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我第一次接触了陕西方言,一开始读小说的时候,觉得很难,连人名也认不出来,可是越读越觉得我被小说的内容所吸引。我认为每一部文学作品都需要普遍性和个性。读者读作品的时候如果没产生同感、没有表达赞同的话,便很难读下去。  相似文献   

17.
五月 《快乐阅读》2013,(23):10-11
旅行和阅读,是我人生的两大信仰。进入缅甸的第十三天,我读完了朱小棣先生的《闲读近乎勇》。这本书跟着我,从纽约城的地铁开始,先漂到北京,再从北京到曼谷、曼谷到曼德勒……一路行来,我有闲即读。阅读状态,正是作者所欣赏的"闲读"之"闲"。《闲读近乎勇》虽则只收录50多篇读书笔记,但书中所涉书册却何止数百。虽然涉  相似文献   

18.
提到国旗,老许就讲起了一个故事。老许告诉我,他的女儿许舰去了美国,就在缅因州读大学。那是个小镇,名字老许说不清。小镇只有这所大学,大学便是那座小镇。这在美国很普遍,学校要是搬家,小镇就得关门。许舰那所学校不大,但哪个国家的学生都有。中国来的一共5名,巧了,全是女生,名副其实五朵金  相似文献   

19.
正几乎每一个童年,都在一个叫课堂的地方待过。几乎每一个课堂,都给童年留下了这样那样的烙印。美国舞蹈家邓肯在她的自传中写道:"我记得在全班中,先生有时说我是最聪明的,居全班之首,有时又说我非常愚笨,为全班之末。一切都是看我一时的记忆如何,对于所读的功课是否勤快去记。至于所读的  相似文献   

20.
小学英语教学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能够用语言来做事情。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倡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跟着教师的思维转。以下是我们总结的课内小游戏。1.大小声:我大声读,你小声读。2.举一反三:我读一遍,你读三遍。3.单词拍拍拍:我拍几遍,你读几遍。4.炸弹:练习单词时,把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