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时常这样想,如果小时候祖父辈没有帮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等到他感觉读书的重要性时才去读,那很可能就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读书。像我这年纪的人,最好的读书时间,基本上都被"文革"给荒废了。小学时还能  相似文献   

2.
曾自 《出版参考》2009,(10):6-6
我保存着一张当年毛泽东和读书小组成员在杭州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照片。这个读书小组里有我的父亲田家英。  相似文献   

3.
谈到读书,我最强烈的反应就是感恩,因为读书把我从黑暗中拯救出来,读书使我抵御了魔鬼的诱惑,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4.
我今年85岁。从1939年到上海谋生算起,65年出头了。读书,对我来说犹如空气,胜过一日三餐,生病住院也不例外。 过去,我常听人说“读书乐,乐读书”。而我自己的感受却是“读书苦,苦读书”。我养成的读书习惯是:  相似文献   

5.
读书从儿时开始 我没有高学历,初中没毕业,至今还只有一个自学考试的大专文凭。但是我很爱读书。我读小学时,就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只有《红楼梦》读不起兴趣。什么《说唐传》、《说岳传》、《封神演义》读了若干遍,如今我对唐朝十八条好汉从李元霸一直到单雄信还可以不排错位讲下来。  相似文献   

6.
如果有人问我,你的业余生活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一是读书,二还是读书,闲暇之余,捧过一本好书,愉快极了,也幸福极了。有时在图书馆借来一本好书会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读书使我受益匪浅,几十年来,我从没有泯灭自己的这一爱好,反之,由于偷着看了许多书,倒使自己有所充实,那时我在一个机务段里被分配当给煤工,我常常用一个红塑料皮,夹一  相似文献   

7.
读书与望月     
我已年近花甲。这前半生半个世纪极其简单。就是读书(几十年)——教书(35年)——写书(25年),而读书几乎伴我一生,恰如日月星辰,空气水火。很早,我对清代张潮以望月喻读书之论五体投地。他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过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深浅耳。”儿时,家无点灯之油。夜晚,家人忙完,无月时,奶奶瞎着眼给我讲故事,教我会上谣:“月儿乖乖,快快出来,照着我孩,读书乖乖!”有月时,父亲虽“斗天的字认不得半箩筐”,也教我看“娃娃书”(连环画)。少儿的我,犹如云隙窥月,所读似…  相似文献   

8.
一点希望     
我是《新闻与写作》的一位热情读者,平时在上班时除努力工作之外,一大爱好就是读书、读报,现在退休还故乡,时间比较充足,更离不开读书。因此我选择订购了《新闻与写作》。 作为一名《新闻与写作》的读者,一期一期的读来,仿佛在  相似文献   

9.
书伴军旅路     
生活中,当有人问我爱好什么时,我会毫不含糊的回答:“我爱读书”。是的,我爱读书。听家人说,在我过人生第一个生日时,面对桌上琳琅满目的小东西,我看也不看,却毫不犹豫地向一本书爬了过去。二十多年来,不论时光如何变化,地点如何变迁,我始终没有离开过书。几年的军旅生活,书也成了我最亲密的战友。读书,使我重新认识了自我。初涉军营,我被分配到干休所当了一名公务员,整天和拖把、扫帚打交道,甚至有时还得在医院陪床,端屎倒尿,这使我因高考失败而冷落的心,犹如一下子又跌入冰窖里。这时,首长们给我送来了一部“绿色丛书…  相似文献   

10.
《兰台世界》2014,(Z2):9-11
<正>我已到古稀之年,大半生平平庸庸,实在无话可说。唯有与书结缘,略有心得。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读书使我明白了道理,读书使我找到了快乐。我能够从小学读到大学,首先要感谢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否则,像我这样生长在穷乡僻壤的农村孩子,不会有读书的机会;还要感谢我的母亲,没有她老人家的含辛茹苦,不会有我的今天;  相似文献   

11.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已是古今中外许多读书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读书经验。马克思曾自述道:“从所有我读过的图书中作出提要,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例如,我读列辛的《老孔僧》、索尔格的《伊文尔》、温克曼尔的《艺术史》、鲁登的《德国史》等等都是这样作的,同时我还附带写下  相似文献   

12.
我的童年好像是特别现世刻板的生活,只能通过精神的方式,从诗词歌赋中想象这个世界.阅读诗词,你会想了解诗人的一生发生了什么故事,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顺着这条线往下挖,眼前便出现了一个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深邃杳渺、我们想象不到又没有边界的世界. 当下,有些人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但从务虚的角度来讲,读书和不读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有几天不读书,我的心里就会特别慌.有书作陪,我生活中其他的娱乐,都慢慢地退居其次了.读书,让我的生活有了精神的愉悦和陪伴.  相似文献   

13.
书香墨香是一种有别于法国香水之香,它从小到老熏染着我,还将伴随我以至终生。所以我说,我的一生,除了读书之外,还是离不开书——既撰文著书,也编书出书。学习、工作,都是与书为伴。就读书而言,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后,应该说(至少从理论上说)书是人人皆读的。但就以接受教育在学校读书而言,亦既可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不是有所谓之“厌学生”么?虽然被动读书的不仅是“厌学生”。离开学校后,更未必人人仍然读书。真正能毕生手不释卷的,还有知之者、  相似文献   

14.
读书与成功     
我的课堂生涯在小学毕业时就结束了,那年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母都是当时的"走资派",他们的子女被"走资派的子女没有受教育权"的明令剥夺了继续读书的权利.牛棚里的爸爸妈妈已无力顾及12岁的我,在充满大批判、大辨论的高分贝噪音和弥漫着"文攻武卫"战火硝烟的天空中飘来荡去,直到有一天,表姐从图书馆背回一书包所谓"才子佳人,封资修黑货"的《红楼梦》《青春之歌》《激流三部曲》等书,我才象有了依托似的充实与安定了下来.同伴们都去上学,我便在家读书,读书的日子悠悠的,冲淡了我少小失学的失落与凄惶.对我影响最深的是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苦难坎坷的人生和痴迷忘我的读书精神引起我心灵的震颤.  相似文献   

15.
虞非子     
我看到了《文汇读书周报》上一篇关于张定和先生的文章,恰巧我和张先生有几十天同住一家医院,又住在同一病房的经历。住院时我们处得很好,生活上他给了我不少帮助,他还赠给我几幅他的书法作品,而且,他题的几首诗词我都十分喜爱。这真是一种缘分。他的去世,使我很伤心,勾起了我对他的深切思念,于是我写了一篇思念他的小文。我想还是送请《文汇读书周报》处  相似文献   

16.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17.
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国电视台采访时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据新华社电)习近平主席关于读书这段谈话,为我们提供了读书的强大动力和学习榜样.我们应将读书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和需要,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和生活方式,而不是任务和负担.读书有哪些好处呢?我认为读书的好处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18.
读书的快乐在于宁静张建星“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古人三余,可用来读书。其实,依我体验,对读书而言,这三余之外,还应加上一余,就是春节者年之余,也是一个读读闲书,清点书帐,归整书屋的绝好时光,其难得不亚于古人三余。匆匆一年,物是人非,...  相似文献   

19.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读书说白了,就是让我们自己心里有了一个任何的外力挫折都颠覆不了的信心,这就是我对读书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编读话廊     
出版参考·新阅读编辑部: 我一直认为,女人读书的时候最美。那专注的神情,读到妙处巧然一笑,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保持“众人皆闹,我独静”的状态。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人,虽然没有书卷气,但却喜欢用知识妆扮自己。最近由于工作紧张,很少光顾书店。一日,从朋友处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