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科书编者”首次走上阅读教学的对话席,成为阅读教学多重对话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及阅读教学是关于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从这可以看出,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确选择话题,围绕话题进行教学尤为重要。话题选择的好和设计的好,对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一、"阅读话题"的确立角度从文学鉴赏的视角来看,阅读活动涉及的主体主要有作者、编者、老师和学生。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师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师生与编者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张丽 《教师》2014,(21):69-69
"对话"理念的提出,给予阅读教学丰富而鲜活的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让教科书编者首次进入阅读教学的对话席,成为了阅读教学多重对话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编者的主体地位,试图构建阅读教学中与编者对话的具体策略,进而有效提升阅读教学对话实效。  相似文献   

4.
对话教学以其尊重、彰显人的主体性而成为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主体性教育活动中,对话是一种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创造意义和建构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它不仅是指教育主体之间狭隘的言语交谈,更是指教育主体之间各自向对方的精神世界的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精神沟通与内在交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包括文本的作者、编者)都是阅读对话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体.然而,在现实的阅读教学对话中,这三个主体却总是缺失主体性,使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走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让教科书编者首次走向阅读教学的对话席,成为阅读教学多重对话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意义、途径、现状和对策等问题因此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既然是一种对话,就存在着诸多对话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主体。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首先,教师组织引导。这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在阅读教学这一对话过程中,要顺利地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就要起组织引导作用,那么教师就要首先完成与文本、与编者的对话,即要准确地理解教材及理解编者的意图,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引导并促进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苏教版语文十一册第二单元…  相似文献   

7.
谭静 《教学与管理》2013,(11):29-31
对话教学以其尊重、彰显人的主体性而成为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主体性教育活动中,对话是一种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创造意义和建构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它不仅是指教育主体之间狭隘的言语交谈,更是指教育主体之间各自向对方的精神世界的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精神沟通与内在交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包括文本的作者、编者)都是阅读对话教  相似文献   

8.
文章联系语文阅读教学实际,论述了文本作者创作主体性、教师施教主体性、编者编辑主体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对话理念的提出和确立,给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了冲击,有利于扭转语文课程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0.
卓康 《高教研究》2006,22(2):33-35
文章联系语文阅读教学实际,论述了文本作者创作主体性、教师施教主体性、编者编辑主体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对话理念的提出和确立,给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了冲击,有利于扭转语文课程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话"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展开有效对话关键是平等。"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阅读教学只有"尊重"教科书编者、文本,才能展开平等对话,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阚东海 《江苏教育》2023,(11):89-90
<正>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对话是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包括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四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笔者在实践中将对话教学引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话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运用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现结合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的教学,谈谈如何运用对话促进阅读教学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中,应用单元结构意识来解读课文,从而落实编者的意图。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了作为教材的文本的价值提升,更加强调了教材是阅读教学之本。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然而,在具体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主体的淡化和文本的缺失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之以渔,重视文本,指导学生和文本成功进行对话,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和谐的阅读对话教学是在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之间建立一种交互平等的教学关系。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即是在认知和再认知学习目标中将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活动。”传统的阅读教学是种“传授一训练”型,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是单向灌输;对话式和谐阅读教学体现为交互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个"对话"首先应该是教师和编者之间的对话,然后才是师生间、生生间、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阅读教学是教者、学习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其实,应该是教者、学习者与作者、编者之间的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编者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阅读者眼中有不同的风采,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这么阐述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版的新课标这样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比照实验版,2011年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说。经过几年课改的实践与探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对话":一是人本对话,即教师与  相似文献   

20.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一定要弄清文本意义和编者意图,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那么,怎样在实践中与编者进行很好地对话,做编者“知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