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巴金《寒夜》的比较研究呈现“三维”意义: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现当代文学作品里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古今叙事文学作品里“婆媳冲突”、“恋爱悲剧”的情节模式;可以将《寒夜》与鲁迅小说《伤逝》、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进行文本互读.在《寒夜》这一中心点上辐射出更宽大的研究视野,有助于人们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了解与研究走向深入.以巴金《寒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维视角的比较,既是为文学史“知识分子(文人)形象小说”专题之建设,也是为《寒夜》研究的成果深化、空间拓展作尝试.  相似文献   

2.
《寒夜》讲述了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最终走向破裂的悲剧。在社会与家庭的重负下,男主人公汪文宣在人到中年后的诸多尴尬和无奈中毁灭,女主人公曾树生试图振作、不甘屈服地出走。这对知识分子殊途同归地成为《寒夜》中的悲剧性人物。这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3.
巴金的《寒夜》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封建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和禁锢下,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在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冷酷的社会现实中,逐渐丧失独立人格,迷失自我,形成严重的性格缺陷,导致悲剧发生;《寒夜》不仅是一场社会悲剧,也是一场传统文化负面影响下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4.
“心灵独语”是《寒夜》主人公汪文宣诉说自己独有感受、发泄自己心中哀怨的“无声的语言”,这种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最能在动态的情感运动中一步一步地深化作品的思想主题。这里通过对《寒夜》主人公汪文宣心灵独语的深入分析,阐释形成这些心灵独语的深层次原因及由此演绎出的悲剧主题,从而领悟作家对知识分子和民族命运关注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5.
《寒夜》是巴金1944—1946年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虽说没有《激流三部曲》名声之大,却也早蜚声异域。本文试图通过对《寒夜》思想内涵的剖析,探讨其悲剧的深刻意义。 《寒夜》所描写的是旧中国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悲剧。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他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胡书涯 《考试周刊》2011,(19):22-23
小说《寒夜》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日常生活,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悲惨境遇。即以抗战语境下汪文宣、汪妻曾树生、汪母三个主人公的人性冲突为主线,开辟了婆媳斗争的写作母题,更投射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从家庭的悲剧升华至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寒夜》在一个家破人亡的悲剧框架里,以对话的结构细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所意识到的精神痛苦。作者主要设置了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等多种“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通过不同的对话方式深入地探索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奥秘,表现出明显的复调特证。  相似文献   

8.
巴金小说《寒夜》所展现的是抗战后期“大后方”的一个最平凡的家庭悲剧。悲剧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夫妇和母亲——汪母、儿子小宣,抗战后由上海来到“陪都”重庆。由于反动当局的腐败政治和投机狂潮造成的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致使无数如汪文宣这样正直本分的知识分子小人物挣扎在死亡线上,并最终导致了这个家庭的悲剧。评论者都认为,《寒夜》的家庭悲剧的社会根源是根本的,但在论述这个家庭悲剧的内部原因时,又各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个家庭悲剧如果从婆媳双方来说,曾树生应该负更大责任;也有人认为,从作品整个倾向看,作家更同情树生,婆母是要负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9.
《寒夜》承载了特定时代下的巴金的情感,及他对生存在其中的人们的悲剧命运的深度思考,对巴金小说《寒夜》“灰色空间”的解读有助于对巴金创作“艺术断裂”问题的理解。小说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是“灰色心态”产生的基础。《寒夜》里大量的文字和人物的心情显示了灰色的“存在”,巴金在《寒夜》里流露对知识、自由、胜利、制度、真爱等的质疑和否定,“灰色空间”的“存在”都隐含着强烈的“虚无”指向。  相似文献   

10.
《寒夜》有着成熟完美的艺术形式,它在三位家庭主要人物的平等对话中向读者深刻展示了一幅具有现代意味的家庭生活中生命欲求冲突的现实画卷。《寒夜》家庭悲剧的内涵丰富而复杂,直接原因是男权文化下角色错位、制约失衡,加之家长专制的干预导致家破人亡,悲剧的根源则在于他们强烈的生命欲求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