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吃零食,是孩子们的享受,对成年人而言,也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回忆。但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在对待孩子吃零食的问题上,父母们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很多父母认为,吃零食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不应该让孩子吃零食。在访谈中,一位母亲抱怨说:“孩子小时候喜欢吃零食,把牙齿都吃坏了,开始长龋齿,硬的东西都吃不了,很多东西不能吃。”有些孩子也承认他们已经“尝”到了零食带来的恶果:“我以前喜欢吃零食,吃完零食以后就不想吃饭了。”“我喜欢在睡觉前吃零食,结果越吃越胖。”另一些父母则表达了相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家庭模式及亲子交往的方式,已由原来的一对父母照料几个孩子的关爱不足型,演变为多人照料一个孩子的过分关爱型。在这里,我想对如何正确把握爱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去包办代替变让其自立许多父母、祖辈有这样一种想法:“孩子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对孩子关爱有加,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还有一种心态是:“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什么都会了。”就拿吃饭来说,孩子小时候,不都是喂的吗?长大了不喂不是也会自己吃了。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将来肯定有苦头吃,我们现在可以给他的,还是让他多享受一点。于是,吃饭、穿衣、刷牙、洗脸等等,样样包办代替,致使孩子养成了衣来伸  相似文献   

3.
怀念父亲     
在人生的旅途中,记忆最深、感悟最多,能够打动心灵的还是铭刻在童年岁月里的往事。在我家兄弟姐妹中,我排行老小,深得父母的宠爱,父亲更是疼爱倍加,我因此在家受“优待”的机会远超过两个哥哥。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家一年到头,吃杂粮的机会占大多数,只是母亲变变花样而已。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将家里最好吃的留给我们,他自己随便吃点剩菜剩饭,他将自己的爱全部倾注给自己的儿女。结婚以后,离开父母,从此自己独立地踏上人生旅途,愈感到父母之爱的珍贵,尤其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般到节假日我都要回家看望父母,哪怕是回家少许一…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远行     
出远门,是对生命不一样的体验。青少年离开自己城市之后会看到世界的丰富与辽阔。现在不少学生都有跟随父母出远门的经历。我希望他们写的,是在自己记忆中留下  相似文献   

5.
谁来点菜     
无论在美国,还是英国,每次在餐厅,总会看到一个现象,父母不代替孩子点菜,而是让孩子自己去点。孩子会直接对柜台前的服务员说:"我要一个三明治,其中火腿两片,鸡蛋要生一点,加生菜,蕃茄片加三片就可以。"他们点得精细、具体。对比之下,在中国经常看到的现象是这样的,父母问孩子要吃什么,孩子说:"随便。"我们小时候,面对父母的询问,习惯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条件相比,他们简直是生活在天堂;有人说:我要让孩子幸福,孩子有什么要求我能满足的都要满足,我不想让孩子再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受苦。现在的孩子真的比他们的父母童年时幸福吗?物质富足就是幸福吗?  相似文献   

7.
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说说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作为养育孩子的核心人物——父母,在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时,也会因观念的不同或经验缺乏而举棋不定。为此,我们给父母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食物不是惩罚或奖励的手段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牢记自己的错误“,剥夺”了他们吃晚饭的权利,这样的惩罚将使孩子担心自己会挨饿,因此,为了防止以后“可能的”受罚,孩子一有机会就会吃东西。许多父母都很喜欢把零食作为奖励,拿到奖品的孩子会感到通过自己努力争取来的食物更有价值。但孩子所收到的信息显然是错误的,以后他们会把米饭…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条件相比,他们简直是生活在天堂;有人说:我要让孩子幸福,孩子有什么要求我能满足的都要满足,我不想让孩子再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受苦。现在的孩子真的比他们的父母童年时幸福吗?物质富足就是幸福吗?  相似文献   

9.
正小时候,由于个头过于矮小,那份自卑让我的性格变得孤僻内向,一个朋友都没有。父母担心我长此以往会得忧郁症,所以变着法儿地让我走出家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耍。有一天,父亲故意把我带到门外,然后偷偷把家门锁上,借故离开了。那些孩子过  相似文献   

10.
何小波 《辽宁教育》2013,(8X):75-76
<正>说到说谎,我首先想到刘墉的《爱不厌诈》,书的前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听到这句话,请别见怪,因为爱里常常有诈。想想,小时候哪个人没听过虎姑婆、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虎姑婆吃小孩手指头"喀嚓喀嚓"的响声可能让你记一辈子。这还不够,你居然继续说给孩子听。为什么?为了爱。为了怕自己的孩子没有警戒心,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受到伤害。再想想,哪个人小时候不曾相信圣诞老人,有多少父母会偷偷买玩具,藏起来,再等孩子睡了之后,塞在孩子的枕边或袜子里?为什么?为了爱。为了让孩子在未睡前盼望,在醒来时惊喜,于是想尽办法骗孩子,而且一代骗一代。换个角度,你以为小孩不  相似文献   

11.
在《小麦进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几句父母有关孩子问题的对白,感觉非常受益.妈妈说:"做父母的管孩子也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自己受过的罪不想让孩子再受,自己走过的弯路不想让孩子再走.他们怎么就不懂做父母的心呢?"爸爸说:"该经历的就得让他们经历,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说不定他们会生活得比我们更好.  相似文献   

12.
推荐金句:“记得从前的我升级时也很紧张……”孩子往往对爸爸妈妈的童年很感兴趣。不相信吗?跟孩子翻翻你的旧相薄就知道了——“妈妈小时候很可爱啊!”、“爸爸,为什么你的鞋子那么高?”所以,当孩子因为升级而感到紧张,父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指导,孩子会更有亲切感呢!孩子害怕什么?试回想自己小时候的感觉——是啊,会怕新老师太凶、会怕与新同学相处得不好、会怕新课程太深,应付不了等。而且更会希望回到从前,和自己的好朋友同一班!父母那时候怎样消除紧张的感觉呢?或者,他们当时最需要什么?父母把经验告诉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  相似文献   

13.
优优 《小读者》2013,(1):79-79
在瑞典人的眼中,孩子是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无权漠视孩子的意愿,更不能扼杀孩子的个性,所以家长从孩子降生那天起,便对孩子十分尊重。孩子在家,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连穿衣戴帽这类小事,父母都要听孩子的意见。瑞典父母在同孩子说话时,会蹲下身来,与孩子在高度上保持一致,意在告诉孩子:咱们是平等的。在餐桌上,孩子更有绝对的自主权。家长不会厉声呵斥,更不会逼迫孩子吃某道菜。家长只有解释权,告诉孩子这道菜含有哪些营养,吃后对身体有哪些好处,让孩子自己选择吃或者不吃。  相似文献   

14.
Q&A     
幼儿园话题:我女儿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青菜和主食,我们想方设法让她多吃青菜和主食,但她就是不愿意,请为我们支招。贺军:昆明好宝贝幼儿园园长陪孩子享受美食是引导她改变的第一步孩子5岁以后,一般就会形成自己口味上的喜好,这是大多孩子都会有的情  相似文献   

15.
<正>父母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间更长些,经验和技巧也会更丰富些,所以父母的职责之一就是教自己的孩子——要教到他们学会为止。当父母以后常常会遇到:孩子想要多看一会儿电视、想要晚一点睡觉、想要多吃一块饼干、不想要吃蔬菜、不想去学习、吃饭前还想要吃零食……面对孩子这些要求,父母常常会有深深的无力感,如果处理不好的话还会和孩子闹得很不愉快,要么搞到家里鸡飞狗跳,要么大人小孩一整天都闷闷不乐的。  相似文献   

16.
在《小麦进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几句父母有关孩子问题的对白,感觉非常受益。妈妈说:"做父母的管孩子也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自己受过的罪不想让孩子再受,自己走过的弯路不想让孩子再走。他们怎么就不懂做父母的  相似文献   

17.
当谈到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时候,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也正是每个人都有接受家庭教育的生活经历,当自己做父母的时候,几乎不用培训,都会对怎样做父母的知识和技能略知一二。这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是个顽皮孩子的时候,就观察和习得了做父母的奥秘,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用于20多年以后自己做父母的教育实践中,可见,做父母的观念和方法是可以“遗传”的。家庭教育经历成为孩子的一个“基因”未成年子女在组成自己的小家庭之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前家庭期。从孩子出生到法定结婚年龄长…  相似文献   

18.
于雁 《中华家教》2015,(3):54-55
中国有一句话"人不出门身不贵",孩子总是在身边守着父母是很难长大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舍得把孩子放出家门,因为人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出门就意味着要让他经历一些事情。其实你会发现只有一个人亲身体验过了,记忆才会更深刻。所以从果子小时候我就经常创造机会让他接触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上学仅需一天适应期还记得果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开学第一天,到了学校门口,他有点茫然地说:"爸爸妈妈我进去了。"那一整天,我们都在担心他是否能适应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孩子的传记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的心中会很欣慰,孩子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却并不在意。如果有一个机会,让孩子了解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故事,他们会觉得有趣、新鲜,也更能了解爸爸、妈妈、老师及他人为自己付出的辛苦,更能体验生命的伟大和珍贵。因此,北京教科所的冉乃彦老师在北京慧忠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了写“我的传记”的活动。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非常生动、真实、感人的生命历程小故事。 如果您有兴趣,也可以让孩子写写他的“传记”。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位小学教师。我的孩子欣16岁就顺利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别人都说我教子有方,其实对孩子的教育,我说不上有什么好方法,唯独孩子小时候学习上的一件小事记忆深刻。如今写出来,也许会对那些为教育孩子而头痛的年轻父母有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