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之所以被普遍采用,就在于它的强烈纪实性,在于它符合人类接受信息的普遍规律,在于其人际化传播的特点。所谓“人际化传播”,就是把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原则运用到大众传播行为当中去,强化记者在采访现场的作用,将机械化、电子化更加人格化、人情化,使大众传播成为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人际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2.
论媒介产业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传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信息传播中所突显的互动传受特性,表现出人类传播信息能力的某种延展和对自然人际交流状态的找回,并模拟和营造了人类真实生活的表达与交流场境,体现出人类作为社会主体在信息传受行为中始终在场的自信与努力。  相似文献   

3.
何君  吴明华 《新闻前哨》2006,(12):65-66
“谈话”是人类最普通的信息传播以及交流方式。人类现有的传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人际传播,一种是大众传播。谈话节目是最能体现两结合的形式。谈话节目起源于美国,电视史学家一般都把NBC的TONIGHT(1954年推出)看成是第一档谈话类节目。经过50年的发展,电视谈话节目已经成为美国电视业的主力军,在节目播出总量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节目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新闻信息类、综艺类、人际关系、心理分析和日常生活类,以及为特殊群体专门设置的谈话类节目等。其中反映私人问题和非常规人际关系的娱乐性节目。是当今美国数量最大的谈话类节目,名的有OPRAH WINFRE,DAVID LETTERMAN和JENNY JONES等等。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并接收大自然、社会发出的各种信息,又不断地探索、破译这些信息,力图更为客观地揭示自然界。人类发现了一个个相对真理,获得了无数有益的知识。这些真理、知识附着于不同形态的载体上,使之得以保存、延续、传播、积累、丰富。由于知识载体的传播、交流、人类也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迈进。在观实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精神产品,无一不附着在一定形态的物质上,离开了载体,知识的存在只能是一句空话。知识的存在是物质的,它的表现形式是运动,即知识载体的交流。本文拟就知识与载体,知识载体与交流等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期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5.
任咪娜 《东南传播》2010,(5):130-132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逐步改善,农民们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地丰富,麻将正在逐渐进入农村人们的生活,并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人们之间的交流。麻将拥有悠久的历史,但真正成为农村人民的娱乐工具还是近几年的事情,麻将摊也成为农村中新的信息集散地,对于农村的人际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麻将如何影响农村中传统意义上的代际交流这一命题,认为麻将在娱乐空间、麻将术语和舆论领袖三个方面改善了代际交流,但同时它也带有破坏交流和形成刻板印象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人类传播3.0:范式理论视角下的聚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众传播是指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基于自媒介体系建立的,融合多种传播类型和传播方式,以建立社会文化认同为目的的一种群体传播形态.由于其融合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多种模式,因此成为媒介社区中的主要信息传播形态.如果说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1.0的话,那么大众传播和聚众传播则依次是人类传播2.0、人类传播3.0.聚众传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方式,不仅将营造更加辉煌的媒介景观,而且将广泛地影响日常生活、传播机制和社会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7.
网络媒体的发展,网民群体的壮大,形成了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提供的公共领域使得网络中的人际交流兼具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网民是多量和多质的集合体,无论各自的身份背景如何,在由信息构成的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能力进行文化创造、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网络的价值体系也向着多元化不断迈进,相较于从前的单一文化价值体系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8.
范明献 《新闻界》2007,(1):73-74
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频繁、最常见的传播类型。不同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体间的亲身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直接、双向、互动的特点。电视传播,虽然身为大众传播媒介,但作为视听合一、声画并茂的电视媒体,正如同学者所言:“迄今为止,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9.
人际传播是指人类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①人际传播既是人类最古老的信息交流方式,也是自否定传播系统的起点和源头,在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中,信息的传播者会观察到:传播到另一个个体的信息,已经与原初的信息不同了,如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这就不禁令传播者感到惊异和恐慌: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信息变异现象?这种信息变异现象是否会带来不良的、甚至难以控制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媒介.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短信聊天已经成为继谈话、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聊天之后一种新的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传播方式,融合了书面文本、语音文本两类文本的特点,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短信传播与其说是一种交流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它在改变人类书写和交流习惯的同时,对人们的心理和群体交往关系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手机短信独特的文本形式和文本特点,以分析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彼得·F·德鲁克曾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组织,就如他们的先辈必须学习耕作一样”。什么是组织呢?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第三版导言中将组织定义为“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西蒙的定义特别强调了“信息传播”对于组织的意义,从而揭开了组织传播研究的核心内涵。在美国,组织传播几乎涵盖了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方方面面。它所探讨的课题包括组织的结构和概念、人际关系,交流、组织过程和组织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1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分享。传播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类。图书馆的传播活动主要是文献传播,但它离不开人际沟通。进入20世纪90年代,网络信息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信息资源,网络已成为电子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使图书馆的馆藏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彼得·F·德鲁克曾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组织,就如他们的先辈必须学习耕作一样".什么是组织呢?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第三版导言中将组织定义为"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西蒙的定义特别强调了"信息传播"对于组织的意义,从而揭开了组织传播研究的核心内涵.在美国,组织传播几乎涵盖了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方方面面.它所探讨的课题包括组织的结构和概念、人际关系,交流、组织过程和组织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14.
浅议微博对于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形态和人际交流工具,很自然地受到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们的追捧,可以说,微博的使用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但是,微博在信息传播、舆论建构以及其特定的信息环境也给这些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本文即是通过分析微博本身特性,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探讨这些消极影响究竟是怎样形成和表现的。  相似文献   

15.
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社交网站的出现打破了虚拟人际传播与现实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并且将二者融合起来。它采用实名制,并且为用户提供形式多样的交流形式,既弥补了传统网络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形式,又可实现一般网际传播中的异步交流,这种独特的新型网络人际交往模式构建起一个崭新的社会网络圈子。然而由于声音、眼神以及交往情景等限制,它依然无法在传播效果上等同于现实的面对面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16.
人际交流,也叫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有:面对面谈话、打电话、书信往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方便、快捷的网络交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比如ICQ、QICQ、BBS、E—mail、网络游戏、虚拟社区以及各式各样的聊天室。一场猛烈的“交往革命”已经悄悄地展开,它正在逐步消解距离在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从空间的束缚中逃脱出来。正如传播研究先驱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我们自  相似文献   

17.
康玲玲 《今传媒》2021,29(4):76-78
交流对于有意识的人类来说,是一个人与人关系的问题,这种信息流动传播的过程,是一个集自我思想、社会认知和时代冲突等为一体的复杂体。彼得斯在《交流的无奈》一书中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性的解读构建出不完美交流的认识论框架,又从历史观出发辩证分析精神与精神之间不可交流性的现实与人类追求心灵互通的幻想之间矛盾关系的社会意义。本文以彼得斯在该书中的思想观点出发,简述人类不懈追求的完美交流最终会走向失败"宿命"的现实,继而立足当下分析互联网新技术时代在四个层面的不可交流性: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媒介、群体与群体、文化与文化,最后试图探讨走出交流困境,弥合交流鸿沟,走向和谐交流的应对态度。  相似文献   

18.
从纵向的历史来看,谈话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传播学者施拉姆说:人是传播的动物.谈话作为人与人之间彼此沟通、相互了解最为有效的方式,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人类社会重要的存在方式之一.人际交流环境中的谈话是人类传播中最古老的方式.在大众传播极为兴盛的今天,人际谈话由于情景时空合一、及时反馈等特点,仍然被传播学者奉为最佳的交流方式.施拉姆所提出的拟态环境,就是在大众媒介中还原人际交流的方式,电视谈话节目则是拟态环境还原的经典表现.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掀起了媒介私人化热潮,个人通过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生产以及传播信息,同性恋群体积极掌握与利用媒介话语权维护自身权益。本文使用最新的数据,分析同性恋群体的网络使用情况,得出同性恋群体对媒介话语权的掌握实现了从依赖网站和网页到大力使用社交媒体的转变,社交媒体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成为社会少数群体与社会大多数人群进行沟通和传播的绝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交往"渗透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它是形成人类社会关系的方式之一,是贯穿于人类全部历史的线索。我国研究学者李沁认为,我们已经迎来了以泛在网络为基础的"沉浸式"的传播时代,"沉浸人"是这一新时代催生而出的一个新群体,他们的交流行为与方式融合了以往的交流方式,有其独特的交流行为与模式。本文对网络环境下"沉浸人"的交流现状与出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