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藏族传统体育和藏传佛教的互性发展、藏传佛教对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藏传佛教和藏族传统体育的差异性入手,探讨二者的交融点,分析它们发展兴盛的共时性、追求美的共通性、情感需求的一致性、节庆中的统一表现性;阐述了藏传佛教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创新、规范和对藏密气功的贡献;通过实证分析了藏传佛教对藏族传统体育的消极影响以及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利用。研究表明藏族传统体育与藏传佛教既有关联也有区别,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继承、发扬藏族传统体育,最终使其朝着民族化、社会化、规范化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逻辑推理等方法分析了藏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面临的困境,主要结论:藏族传统体育发展受群众对传统体育的认识、宗教意识、经济基础差、管理专业人才水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建议:以科学研究为平台,提炼藏族传统体育的精髓,提高藏区群众对藏族传统体育的认识;找出藏族传统体育与其它行业的共性,共同发展,并形成产业的优势,带动藏区经济发展;政府加大投入,提高体育专人人才的管理者水平;将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当地中小学体育课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并建立完善的竞赛制度和运动梯队等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藏族民间,文化生产属性是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灵魂,也正是由于这这些因素使他们能轻易地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亲切感。  相似文献   

4.
阵头在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民俗阵头受到现代西方体育冲击;台湾民俗体育发展应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注意挖掘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有效利用现代传媒,注重自身的变革与创新。台湾民俗体育的成功转型提示:创新是民俗传统体育发展进步的动力;民俗传统体育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民间传承人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民俗传统体育更应注重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以适应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实证材料分析了藏族传统体育美的产生,对藏族传统体育美学特征进行了探讨,深层次的剖析了藏族传统体育公共美学特征的表现和特有的美学特征表现,从而使藏族传统体育发展融入中国民族体育之林。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体育活动,完全来源于生产与生活。文章试图从一些民间体育项目的由来、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来阐述民间体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趣味性,从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特性、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联系、以及民间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挖掘和改善民间体育的土壤,让中华民族精神之奇葩更加艳丽。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主要结论:藏区群众对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认知性较差,参与积极性不高;民运会中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设置过少;藏区中小学开展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式不乐观等。建议:建立专门的藏族传统体育科研机构,多种渠道宣传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完善培养和竞赛体制;摈弃与传承并举,促进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然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是藏族传统体育产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抱石头、射箭、摔跤、赛牦牛、葳棋、赛马等是藏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性项目;每项藏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着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年代和事件的影响,并以旺盛的生命力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9.
采用调查问卷等方法分析藏族传统体育在西藏节庆中的开展情况,为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提供思路。主要结论:藏族传统体育主要在节日庆典中展现,人们对节庆中开展的民族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认知度,但参与度不够:人们对节庆中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满意度较高,并认识到体育能增进身心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但对体育影响心理情感的作用认识不足。建议以节庆为载体,加强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从舞龙运动的演进历程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通过对舞龙运动的起源、种类特点及其从中华民族民间体育走进国际竞技体育的大舞台的演进历程进行分析,揭示了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形态差异及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了中华传统体育向现代化的发展须贯彻国家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政策,利用现代体育的组织制度和竞赛规则加以完善,不断吸纳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竞技体育的社会意义进行论述,认为:(1)竞技体育是宣言书,国家对竞技体育设立了长久目标,竞技体育取得的成就显示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2)竞技体育是宣传队,竞技体育的发展向人民宣传体育文化、提供体育物质;(3)竞技体育是播种机,它在人民群众队伍内播下了体育的种子。同时,分析了竞技体育推进体育公共服务的作用,认为:(1)竞技体育组织制度具有借鉴性;(2)合理的竞技体育制度文化,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制度保障;(3)完善基础设施,为开展公共服务工作创造良好条件;(4)高尚的竞技精神,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加坚实的壁垒;(5)竞技体育人才,是公共服务发展的促进因素;(6)丰富的体育活动,为公众拓展了社会视野。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冲突的视角解读现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认为,由强势文化所代表的文化帝国与弱势文化意义上的文化部落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表现出的张力越来越明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在世界体育文化的舞台上占据一定的版图,并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勃兴理念,需要植根民族文化传统,加强体育文化间的对话会通,自觉克服"文化部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针对江西省设有体育专业的16所高等院校其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的开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望为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增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调查结果表明:1)项目边缘化:民俗民间体育在普通高校开展面临窘况;2)内容集中化:教学内容过度集中,缺乏地域特色;3)内容过度体育化:民族民间...  相似文献   

14.
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身体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身体自尊的影响。采用《锻炼态度量表》及《身体自尊量表》(PSPP)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者80人、非参与者80人进行测试研究。结果:(1)8周阳光体育运动对参与者锻炼态度总分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行为态度、主观标准影响非常显著(P<0.01),在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方面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情感体现、行为控制感方面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非参与者锻炼态度无明显变化。(2)8周阳光体育运动对参与者PSPP总分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影响显著(P<0.05),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影响非常显著(P<0.01);非参与者无明显变化。结论: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身体自尊各方面均有上升趋势;有效改善大学生锻炼态度,增强其参与意识、影响其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所获奖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伦敦奥运会,我国牢牢位于世界竞技体育的"第一集团";(2)获奖牌运动员中,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64.6%,获奖牌运动员年龄在中国代表团运动员中相对年轻;(3)"阴盛阳衰"现象依然存在,但正在向"阴阳平衡"过渡;(4)传统优势项目发挥总体正常,有喜有忧;(5)非传统优势项目成绩继续提高,"119工程"取得突破;(6)项目结构有所优化,但还需进一步改善。研究有利于理智客观地判断我国竞技体育的真正实力,寻求不足,总结经验,以期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也在随着我国城镇化规划阶段逐步的改革与发展而变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民众体育需求脱节、区域分配的不平衡的严峻现实决定了我国的体育公共服务还难以在全国实现均等化以及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缺乏人文关怀和科学理念等。建议:第一,政府应该在公共服务中更加凸显出公共体育服务的地位。第二,结合多元化共治是中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第三,努力实现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四,以人口结构特征为依据应该成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的一个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对云南省大学生参加 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有84%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抱有兴趣;2)强身建体、娱乐休闲是我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3)我省约有85.7%的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4)每次活动30min以上的占64%;5)54.2%的学生周六周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6)没有时间和场地器材短缺等客观条件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菲  许文鑫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7):654-656,644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分析2007-2012年中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研究的发展时期和研究方向等。结论显示:1)研究缺乏深度;2)研究方向的分布不均衡;3)调查研究多,理论研究少;4)实施现状研究偏多,理论构建研究偏少。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对新兴的绿道体育与社区体育在产生时代背景、功能以及组织管理体制三个层面进行辨析,旨在丰富绿道体育理论。分析表明:(1)社区体育兴起以经济体制改革与社区管理体系建立为背景;绿道体育产生则是顺应低碳经济的时代理念以及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转型需求。(2)社区体育具有休闲娱乐强身、凝聚社区人心、传播社区文化与组织服务功能;绿道体育则有休闲、宣扬低碳、传播地域文化以及经济功能。(3)社区体育具有完善的市、区、街道、居委会四个层次组织管理体系;绿道体育组织管理还处于制度缺失状态。尝试将珠三角绿道体育组织分类为政府体育组织、企业体育组织与非营利体育组织,建议依据各类组织的构成、职能、作用,进行分类管理,并深化理论研究,以指导绿道体育实践。  相似文献   

20.
周妙蓉 《搏击·武术科学》2013,(11):110-112,11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西南民族大学200名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度较高,锻炼目的也都比较明确。(2)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多以中等及以下强度运动项目、趣味性项目为主。(3)个人兴趣、学习压力、网络游戏等原因成为影响大学生课余锻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