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和合”思想内涵的形成及影响的研究,提出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合”文化思想的必然性。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构建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合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贯穿于各个时代的各个思想学派。国术是一个集多种传统文化因素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载体,与其紧密相关的传统哲学、医学、美学,无不将"和合观"体现得淋漓尽致。海峡两岸国术养生同宗同源,都将和合思想融入其中。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和合文化的历史来源,探讨其在国术养生中的体现,最后运用"和合观"审视海峡两岸国术养生资源共享的可行性的契合点。旨在促进国术养生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强海峡两岸国术研究的交流,进一步服务于中国的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3.
“海派”文化与上海城市体育的转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历史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方法梳理了"海派"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派"体育的概念,分析体育与文化的关系,就"海派"文化与上海现代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历史新时期,借鉴国际知名体育城市的建设标准和发展路向,对上海城市体育的转型发展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荆楚文化内容丰富,对荆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教育的创新发展,文化与教学的融合愈加密切。以具体学校的教学为对象,以"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以"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及"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为荆楚文化精髓,就荆楚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文化价值取向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高校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的“精华浓缩版”,它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文化的反映,而且还担负着体育文化的改造与创新的使命。多元化体育文化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应依据“道并行而不悖,并育而不相容”的和合思维,丰富和发扬高校体育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竞技体育伦理的理论界定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的探讨,旨在更好地认识竞技体育伦理内涵。研究对竞技体育伦理中的"竞技体育"的多重含义、伦理与道德的涵义和关系、竞技体育伦理的内涵和竞技体育伦理的划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竞技体育伦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竞技体育伦理与竞技体育文化及组织文化和竞技体育伦理与非智力因素等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国际体育信息协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文化抉择问题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研究发现,在我国体育课程中居于主流或主导的是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仅是在内容或方法层面上进行补充;中西体育文化的特质分别在于“和合”与“争分”。最后指出,中国体育课程的文化抉择必须基于中国具体的历史情况和特有的文化形态,建构在由中国特定的体育文化决定的逻辑范畴内。  相似文献   

8.
"融突"与"和合"——体育文化理解与交往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与沟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理解与交往的过程进行分析与梳理。认为:中西体育文化在交往的过程中寻求差异性与强化互补性是辩证统一的;中西体育文化交往的障碍是文化偏执心态;中西体育文化最终将会实现双方的“融突”与各民族体育文化自身“转生”过程中的“和合”。  相似文献   

9.
体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对于体育强国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引导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在认识体育强国概念和体育强国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强国建设的原则和支撑体系.研究认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整体和部分的统一、质和量的统一是体育强国建设需遵循的主要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物质、文化环境、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强国建设的主要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体育"是社会存在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既不以尧存,也不为桀亡。"文化自觉"是人类在文化现象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它是文化发展的理念和手段。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唯物辩证法等方法阐述了"文化自觉"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辨证关系:(1)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的本源、发展、提供认识的工具、最终目标起到主导作用;(2)"文化自觉"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及其能动作用。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加速我国社会文化转型,维系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儒家人文哲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它与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积极对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仁学"为主导的人文哲学思想将进一步丰富和凸显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即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应当紧紧围绕服务大众,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最大的"仁"发挥积极的作用。以"和合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内涵不仅为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生态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而且为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实现提供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可以衡量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表达与生存焦虑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因认知表现在3个方面:自意识的建立和巫术活动中仪式性身体展演是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肇始之源;民俗文化场域是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根本,并由此建立文化基因认同;具备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是其主体特征,文化基因的内核承担着教育教化功能,口传身授是主体社会化实现的手段。其文化表达则在于,拥有自然、祖先和图腾崇拜的文化隐喻,建立了与宗教信仰观念相互交融的文化符号表达体系;映射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认知和"差序格局"的社会伦理关系本位,用身体实践表达族群记忆;在"一体多元"的整体文化模式布局下,彰显了不同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传统与文化生态关系的复杂性。研究进一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焦虑体现在原生环境的变迁,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面临消失和变异的风险;仪式构成的文化特质符号减弱,导致仪式的整合功能下降,致使传统体育的教化、认同功用减弱并趋向边缘化;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理念相悖,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寻找间性弥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性特征,使得古代体育伦理思想中处处蕴含“求善”、“求治”的意蕴,体现了儒家“仁爱”、“礼治”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自然、人文的和谐统一;和合中庸,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尊德重礼,德礼并举的伦理规范;立德事功——经世致用的主体精神等。对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探究,旨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文化精邃,从而更好地把握体育伦理思想的时代特征,实现体育伦理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体育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指出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区域优势,确立以"禅武—佛教"文化为核心,以伏羲、河洛、唐宋等历史文化和民间节庆性体育文化为亮点,以独特的山水文化为载体、多途径开发的思路,构建基于文化资源整合的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培育体育旅游知名品牌,健全具有文化特征的体育旅游商品体系,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当代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缺失现象严重,体现在失衡的大学生体育意识、滞后的系统社会因素、缺乏动态平衡的体育课堂教学、误读的三自主体育课程模式、超耐度的体育教学环境五个方面;经研究认为,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需要培养"反思"意识,追求个体生命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依赖合理的课程选择、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合生态的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16.
从布迪厄对体育的界定、布迪厄关于"体育与社会阶层"的分析框架、布迪厄理论的适宜性与局限性等几方面评介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关于体育的论著。发现:体育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文化实践,是部分反映社会阶层的文化活动。体育对社会阶层的"部分反映",主要是源于体育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关系:拥有不同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的人,会在互动面和象征面上受到彼此之间在"体育场域"中相对关系的客观约束,从而在长时间的社会化历程中获得体现于身体之上的"体育惯习"。尽管存在研究视角方面的局限,但布迪厄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对体育的观察,不能单纯的只分析体育行为主体主观内在的心智结构,还必须探讨其与客观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莫要仅仅在既定的、约定俗成的社会位置和结构中观察体育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体育组织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详细地分析了"文化"、"组织文化"、"体育组织文化"的概念、起源、广泛应用和研究现状。从"体育组织文化"的演变、应用、现状和水平等的阐述中判断"体育组织文化"的发展阶段,从而加深对"体育组织文化"概念的理解,提高"体育组织文化研究"的可靠性和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辨析了"三民体育"的文化内涵,认为"三民体育"是中华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开展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活动的繁荣,"三民体育"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崭露头角,时代呼唤着"三民体育"的回归。建议挖掘和推广"三民体育"项目,积极应用于社会文化、健身、娱乐、休闲等活动中;建立"三民体育"文化实体;利用传统节日、民俗习惯和地域文化开展"三民体育"活动;促进"三民体育"进入校园,传承中华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9.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法对体育视角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研究。在描述体育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境况。认为"体育中国"可以作为中国体育国家形象的指称。"体育中国"是从体育方面建构国家形象的尝试,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及其发展模式的综合表征在国内外的投射。"体育中国"的构建可以经由体育软实力建设、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体育对外宣传与交流和体育文化输出等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当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演绎和归纳等方法,剖析了体育文化的定义、内涵以及体育文化的多元并存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回归走向:竞技体育文化价值的和谐回归;休闲体育文化价值由"社会需要"向"个人需要"的转型;"人文价值"人类未来体育文化价值的崇高理想;"幸福体育"人类体育文化价值的最终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