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疑似绝症     
老婆不知遇到了什么烦心事,下班回来就愁容满面的。我主动洗完菜,做好饭,便叫老婆来吃。老婆心事重重地坐到饭桌边,看  相似文献   

2.
聚焦     
记得20年前,即将从河北师院中文系毕业时,和一位要好的同学聊天,他问我:“你最理想的是分配到什么单位?”我说:“河北日报。”他嘿嘿一笑:“赖哈蟆也想吃天鹅肉!”我听了并不以为他是在嘲笑,农民子弟哪敢有这个奢望,撑死也不过说说而已。谁想命里还真有这个口福,时隔不久来到河北日报,吃上天鹅肉了。  相似文献   

3.
石坡村是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屯留县的一个小自然村,在中国近30年农村改革大潮中,这里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在变革前后,这里的农民有过刻骨铭心的苦和痛,也有着记忆犹新的甜和喜,同时也感受到对未来生活的忧和愁。今年49岁的杨淑湘说,她嫁到石坡村时,正是人民公社后期。“那时候,缺衣少穿,经常吃不饱肚子,上工干活儿都是能偷懒就偷懒。”她所说的是1980年以前的石坡村。“记得有一次,听说去修一天地可以分到几个土豆,家里实在吃不到什么菜,想着就让人发馋,一大早就跟着别人去了。那天干得特别卖力,就想着晚上可以改善改善生活了。可等到天黑下工…  相似文献   

4.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5月份,担任天津市委书记的黄克诚同志被毛泽东同志召到北平,向他汇报天津接管和城市民主改革等情况。 《黄克诚自述》一书中写道:“我将在天津四个月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完了之后,毛泽东留我一起吃晚饭。毛泽东仍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席间只有四菜一汤,菜做得也极简单,我们都是湖南人,都喜欢吃辣子,每盘菜多放一些辣椒就是了。我们边吃边聊。突然间,毛泽东停下筷子,问我道:‘你认为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发展生产。’毛泽东很严肃地摇了摇头说:‘不对!主要任务还是阶级斗争,要解决资产阶级的问题。’我一听此言,方知自己的思想方法与毛泽东所考虑的问题也有很大差距。在这次当面考试中,我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平时爱看报纸,爱收听新闻节目。时间长了,自己也萌发了写新闻报道的念头。买了几本新闻业务书拜读,可还是不知道写什么,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请编辑给予指导。 陕西扶风 王衡 王衡同志: 你初学新闻报道,不知道该写什么,总感到“老虎吃天,没处下爪”。这是很正常的,许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经历。 写新闻要求固然很多,但说简单些,要采写一件新闻事实,起码要用三个方面去衡量,一是这件事新鲜不新鲜,二是这件事有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三是这件事典型不典型。如果说这件事情新鲜,有针对性,比较典型,那么就说明它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就可以进行采写。比如,我采写的现场短新闻《喜看农民来春游》,这篇报道就具备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春游,对城里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我观察到这几年到城里春游的农民多起来了,这就很新鲜,它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农民兄弟丰衣足食后,已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娱乐生活,因而也是很典型的,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于是,就可以着手进行采访,到旅游点、街道和售票窗口采集一些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现在的蔬菜越来越水灵漂亮,可是味道却越来越淡。我怀念小时候吃的咬一口就清香四溢的黄瓜,沙瓤的西红柿,越嚼越甜的大白菜。可是那时却很难买到菜,为买一点菜有时我们会跑十几里路。到底是有东西吃却不好吃好呢,还是东西虽好吃却买不到好呢?真让人难回答。可是无论如何,我可不想吃那么多氯霉素啊。”  相似文献   

7.
《电子出版》2006,(3):8-10
这是有感FARMER一文的感想.对于为老板打G的FARMER.因为迫于生活.我也不好再说什么.我只想说.这种事不是一种手艺.不是一门专业.这饭吃不了一辈子.说变就变的.你20.25能打G.30.40了还去打G吃饭吗?老了那个老板会给你退休金拿吗?基于你现迫于生活.我也真不多说了.但还是多找条踏实点的出路才好.这玩意真的靠不住.就算虚拟实买在中国前途无量.老板可是说变就变的.那个成语叫:冰山难靠虽然现在看起来场面宏大。  相似文献   

8.
我们襄阳一带盛产红薯。尽管它含有丰富的营养,在农村吃的人却不多。近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红薯被加工或粉条等,不仅成了农民家里的上等菜,也成了市场上的俏货。农民进城卖烤薯,虽只作了简单的加工,红薯的身价却成倍上涨。由此,我联想到我们报纸上的会议消息。会议消息一  相似文献   

9.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10.
点菜学     
不少人谈到点菜,都尽陈其苦,异口同声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国外大多实行分餐制,众口难调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中国菜则不然,大伙都是在同一只盘碗里夹菜舀汤,问题也就复杂了起来。喜欢清淡粤菜的人,对于湘菜肯定是下不了筷,嗜好麻辣川味的人,也肯定吃不惯浓油赤酱、口味偏甜的苏帮菜,想要顾及到每一个人的口味很难。  相似文献   

11.
蔡公庄就在玉渊潭的八一湖南侧,20多年前还是个生产队,有大片的菜地。70年代初我在玉渊潭中学就读时,班上有蔡公庄的农民子弟。他们学习成绩一般,但常为同学们带来刚摘的西红柿等。冬初,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去帮蔡公庄的农民收大白菜,由农民砍倒,我们掰去特老的菜帮,再搬运成堆。记得菜由马车拉走,车是平板而无车帮,码菜的车把式很技术,将白菜纵横有致的一层层相叠相叉而码得很  相似文献   

12.
讽刺幽默     
《新闻天地》2009,(9):59-59
任君选择 丈夫下班回家,妻子准备好了晚饭。“亲爱的,今晚的菜你可以选择。”妻子说。“都有些什么菜呢?”“芦笋。”妻子答。“有什么选择呢?”“你吃或是不吃?”  相似文献   

13.
我姓“农”     
我叫沈耕夫,今年50岁,住江苏省建湖县中堡村,由于我立足小小的中堡村。紧紧贴近农字做文章,曾多次受到中央、省市新闻单位的奖励。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农民通讯员就应该姓“农”,否则什么也看不见、闻不到,甚至身在农村里写不出农民的特色来。如何做好庄户人的代言人? 第一点,紧紧贴近农字做文章在改革年代,农村新事物层出不穷。记得实行大包干的第一年,我们中堡村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群众见面谈吃的不多了。最显眼的是群众吃肉问题。本来全村只有一片肉案子,杀了口猪也卖不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一位农民朋友愁肠百结地找到记者,说是今年养螃蟹亏了。“报纸、电视上都说养蟹能赚钱,怎么轮到我就不行了呢?”他显得有些后悔不迭。 今年的蟹价不像往年那样“横行霸道”了,这是市场规律的正常体现,养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就降了。这里虽然有农民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不可否认,一些媒体不适当的报道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段时期以来,媒体上有不少关于农民发家致富的报道,这些报道对农民从事种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些报道往往忽视了对市场的准确预测和对风险的充分估计。鸡牛猪羊、梨桃蒜姜,什么赚钱记者就写什么,一些农民也就“一窝蜂”挤上“独木桥”,人家养狐狸我也养,人家栽果  相似文献   

15.
大量的、似乎是常见的人和事中“挖”新闻,有力不从心的尴尬,当记者是时常碰到的。近几年我在采访实践中常有一些感触。 如卖菜之事司空见惯,记者采访很容易聚焦短斤少量和价格问题。前年下半年我在开化县一菜市场发现,一位中年妇女卖的大白菜个头大都比人家小一半。于是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她回答说:“现在小家庭多,条件好,吃菜图新鲜。像我卖的小号大白菜,烧烧一大盘,刚好一顿清。”这“一顿清”给我启发:这位农民善从城镇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去改变生产销售方式,以适应市场竞争,不是蛮有新意吗?我便写出了《杨大嫂专卖小号菜》等三个农民经商片断。此稿在《衢州日报》刊出后不久,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便在一版倒头条位置加花边转载。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没有生产自主权,因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为此全国粮食紧张,食用油紧张。肉也紧张,菜也紧张。那时我们希望农民多种粮食,多种油料,多养猪羊,多多益善。那时我们绝对想不到,中国有10亿张嘴,能吃的东西还怕多? 农村改革了,农民为自己种地养猪了,产品是自己的了,生产劲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我认识几个所谓的艺术家,虽然不“吃人”,但是也很吓人。呼朋引伴,到处找人喝酒,身边还带着不同面孔的姑娘,一般常年披一长发,长发还打着结。北京风大,看他们在路上走的时候,那长头发往后一弄,倒像是捉妖的张天师,就差一把剑了。我从不见他们背什么画架去河边写生什么的,也不工作,天天晚出早归,好像坐台小姐。我们都不知道他们靠什么生活,但他们从不显饿,脸色红润,倒是我们这些上班族老是一脸的菜黄。 《新闻周刊》提到的那个“食人”的艺术家,让我想到我认识的那个所谓的艺术家。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家都怪怪的,不让人理解,他们在做什么,为什幺要做,都让人一脑子浆糊今非昔比,艺术是用来比狠的吗? 新时代新风尚? 不知道这样的怪艺术家多不多?  相似文献   

18.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6,(9):18-18
“以前也提到官员只能吃四菜一汤,但后来盛菜的盘子越换越大,最后也就无疾而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阶段中,农民围绕城里人餐桌上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也面临一个重大的转变:在过去短缺经济的环境里,农民们种什么,城里人吃什么,如今,城里人想吃什么,农民们生产什么。这个转变既给农民们带来了致富机遇,也带来了过去不曾有过的困难。 从为什么难卖说起 近些年来,各地卖菜难之声不绝于耳,蔬菜难卖,水果价跌,粮食难销,辛辛苦苦的农民增产不能增收,面对着一堆堆滞销溃烂的丰收果实,他们发出了伤心绝望的哭泣。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农民要从整体上走上市场轨道,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面对风云多变的市场,农民还有种种不适应。  相似文献   

20.
假如我是实习生,我得好好选择,究竟到哪个单位实习?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人民日报>当然好,去不了能到海外版也行呀.但一开晨会我就被雷倒了,好家伙,密密麻麻竟然坐了五六十个实习生呢!这么多人都是来实习的吗?有这么多机会给各位吗?有那么多稿子可以写吗?写出来能够登得出去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