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目有些不准确,本应叫做“怎样当经济记者”,但太一般化,太直白,于是改头换面,以求时髦。时下为文,就兴这个,未能免俗也。做经济记者,从没想过。考大学时报的是哲学系,鬼使神差,被抓到新闻系,命定要吃记者饭;毕业后,又被招到财贸报,和经济打上了交道,屈指一算,九年矣!怎样才能当一名称职的经济记者?经济记者的优势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险地出新闻     
险地出大新闻,也出名记者。因此,当记者的要敢于闯险。有一次,我在大兴安岭见到一位驻那里的记者,我问他:“大兴安岭大火时你在哪里?”他说,当时他在北京学习了一段以后,已在那里想办法调到北京的某新闻单位去。我惊呼:“你误了终身大事了”我告诉他,记者的成就是随事而走的,大兴安岭大火这样的事,当记者一辈子也不一定碰上一回,太可惜了。  相似文献   

3.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 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的。但是,无论是7年多的记者生涯,还是7年多副总编辑的工作中,却常常有一种被新闻赶着走、被报纸赶着走的感觉。比如说,当记者时,确实常常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发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事物、有感人  相似文献   

4.
创新到永远     
新闻姓“新”。每天有成千上万份报刊发布着各类新闻,如何从无边的报刊之海中一跃而出,“抓”住读者,让他一见就不忍释手?这需要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功夫,需要时时创新的意识。立意新。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当独树一帜的思维导向、主题  相似文献   

5.
报载,召开全国“两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萧灼基成为海内外记者追访的焦点。面对干劲十足但水平参差不齐的年轻记者,两位专家回答问题的情况,委实发人深思。当记者连珠炮式发问:“吴老,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处于上升周期吗?”“您怎么看待中国的税收结构?”对于记者这些热切的提问,吴敬琏显出不知所云的神态,他反问:“什么叫上升周期?”“什么叫税收结构?”他还频频自言自语似地说:“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对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吴敬琏早已详细说明过了,他索性请提问的记者先去读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如有不同看法,请再找他…  相似文献   

6.
中国记者群     
有位记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诉说身为记者的感受,标题叫《记者的尴尬》。“尴尬”一词,用得再贴切不过了。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当口,被推动着或自愿地走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那么,中国记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记者的热衷与自豪一位当记者的老同学打电话来约我写写当代的记者。我打趣道:“不怕我揭你们的老底?”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别以为记者都那么‘黑’,这  相似文献   

7.
日前,一名摄影记者去外地采访,深夜归来,自火车站存车处取出临去时存放的自行车,发现车轮没气了,推车至附近警亭,心想:有困难找民警,兴许警亭里有气筒.谁知,被警亭里的三名民警盘问不休:“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记者照实回答:“是记者”“采访归来”.“记者有什么了不起?”民警吆喝:“把工作证拿出来.”看过记者证、身份证后非要“工作证”,记者说:“记者证就是工作证”,民警说:“记者证是假的,没有钢印.”此刻,又困又累的记者被纠缠得好不委屈,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只好说了一句:“钢印绝对有,没有我负责.”一民警听后,当胸就一拳,随后按着记者的肩膀让他蹲下……  相似文献   

8.
1991年来,洛阳市首起新闻官司由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决。至此,围绕《青运会引起的思索》(以下简称《思索》)一文长达两年半时间的诉讼,终于以《洛阳日报》两记者和洛阳日报社胜诉而划上了句号。告记者、打新闻官司是近年“时髦”的社会现象。透过这一现象,一个非常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在人们心头萦绕:什么是侵害名誉权?公民和法人怎样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新闻单位(记者)怎样才能走出“笔墨官司”的困扰?洛阳市首起新闻官司前后,或许能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9.
无意第一     
无意中,今年我竟在新闻界创下了两个“第一”:第一位登上帕米尔高原祖国西疆最西哨的女记者,这是站在边境线上才得知的;第一位直书当代正红正“火”名人之弱点的记者,这是新闻理论界一位前辈问我那篇《再看陈章良》“创意”时才得知的。 虽说记者当有“第一”意识,新闻就重是否“首创”,但我确是无意自己创第一。盛夏,选拔京城10名中小学生组成“帕米尔高原探险营”,同行大都说我“疯了”:千万里行程,你能保证无空难、无车祸、无天灾、无人被偷被抢被袭击被……你搞这项活动挣不到“回扣”,出不了大名,也不可能滞洒浪漫走一回,更甭想由此而升迁……何苦来哉?  相似文献   

10.
“跳出来”抓新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李大勇不少通讯员总怨“环境固定,人际关系太熟,身边事太寻常,新闻难觅。”他们希望象“大记者”那样,四面八方自由奔走,时常接触新人新事新环境,“那才叫搞新闻”。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记者有接触面宽,信息量大的优势。但,当我...  相似文献   

11.
6月2日的《新闻出版报》头版有一则小消息,说在西安的某一新闻发布会上,一假记者因冒名领走多份会议纪念品被随后来领纪念品的真记者识破,然后被公安部门带走。 假记者被捉当然令人高兴,可高兴过后却生出了一些感慨。 感慨一:假记者所为何来?不就为礼品和款待嘛?札品的份量足以让人以身试法,可见真记者也不是“吃素的”。 感慨二:但愿真记者是为采写新闻而去的,礼品只能算顺便得到的“好处”吧!可笔者偶然的一次见闻是:某网络公司欲主办一次会议,在其媒介公关策划方案中,把所请记者的支出列为专项预算,招待费多少元,红包(现金)多少元,几百名记者平均每人支出近千元。策划者说,这是按“行规”办事,按“行情”给钱,否则那些“爷们”不会来的。笔者实在不明白:那“行规”是谁订的?“行情”的涨跌又以何为据?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13.
一、强化新闻 当前有的经济台出现把新闻当“副业”来办的倾向,以致于无论在新闻的传播速度上还是信息含量上,都远远没有充分发挥直播的优势。比如,一般性报道多,够斤两、有新闻价值的少;会议和活动报道多,一线的“活鱼”少;和其它新闻单位雷同的多,能体现经济台特点的独家新闻少;时效性差,有的早晨已经播发,中午又播。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台记者数量普遍较少以外,主观原因是采编独家新闻的意识差,许多记者的活动仍局限在“请柬”范围之内,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很多,上海东方电台记者八小时以外传回的“大哥大新闻”,杭州经济台组织出租车司机向电台投稿的做法都是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15.
至今仍记得到报社面试的那一幕。那天上午,我准时走进一间办公室,忐忑不安又故作镇静地看看其他几位,连我一共四个。不一会,进来一位老记者和蔼地与我们交谈,其他几位立刻叽哩哇啦地说成一片,仿佛已是面对考官。我便有些自惭形秽,“笨嘴拙舌的还想当记者!”还好,第一个就叫到我,长痛不如短痛,行不行总得过这一关,我怀着些许鸡充凤凰的歉疚走进考场。 还好考官并没有问我“你觉得自己适合当记者吗?”一类眼下挺时髦的问题,考官只是问,“你为什么想当记者?”这不用瞎编,也不必自诩,我放下  相似文献   

16.
(一) 创新,如果在前几年更多是作为一种意识被倡导的话,近两年已成为大批记者更自觉的实践。内容新吗?角度新吗?手法新吗?即使报道一般化的内容,也要倔强地显现出哪怕是一点点的新意。然而,当他们为之努力的时候,心里经常在嘀咕:这样写,编辑那里通得过吗? 一个问题就这样摆到了编辑的面前:如何支持记者出新。不要以为这仅是编辑部领导的事,每一个有资格在稿件上涂涂抹抹的人,都不能回避。几年前,有位记者写了一篇略带“通讯味道”的消息。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稿中揉进了某些形象化的描写,调动了一点修辞手段,旨在冲一冲消息写作干巴巴的境况。可是,编辑不承认这是一条消息,将它改作通讯发表了。记者的一次尝试“流产”了。  相似文献   

17.
导语被称为新闻的“窗口”或“眼睛”。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总是注重并力求把导语写得有特色,吸引读者看下去,而从新闻事实的某一侧面来写,是把导语写得新颖的重要一着。请看下面几例: 中新社1983年3月1日的《北京市春夏服装展销会开幕》消息的导语是:数不清的目光投向一位斜戴着法兰西帽子,披着时髦的砖红色春季大衣的风姿绰约的女郎。当北京市春夏季时装展销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时,这个放在进门大厅的模特儿成了最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8.
1986年9月,我在乌鲁木齐为弄到一张返京机票而焦躁不安。多亏自治区一位副主席相助,在我的介绍信上批“专家返京,务请照顾”八个字。我把有批示的信递给了售票厅主任,他看看批字,问我:“专家是谁?”我说:“就是我。”“啊!你?”他狐疑地打量着我。在他看来,我好像太年轻了。似乎“专家”本人也不应来跑票,因此,他的神悄依旧猜疑与冷漠。“我怎么不是专家呢?”我被迫掏出证件给他看:“第一,我是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此次代表中国人才研究会出席新疆人才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做了学术报告;第二,我是作家;第三,我是光明日报的主任记者。……”  相似文献   

19.
梦圆在深秋 青年记者大都有一个梦。 这梦,并不是登上奢华的殿堂,也不是拥有耀眼的财富,而是当个真正的记者。什么是记者?当你出现在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的时候;当你涉险历难,先于其他记者踏上一块“处女地”的时候;当你以亲身经历讲述读者急于知道的故事的时候;当你隐名乔装,不失冒昧地“骗”取第一手资料的时候……这时,你才能点点头告诉自己:我是个真正的记者。 当了十几年记者,圆此梦还是最近的事。  相似文献   

20.
(一)创新,如果在前几年更多是作为一种意识被倡导的话,近两年已成为大批记者更自觉的实践。内容新吗?角度新吗?手法新吗?即使报道一般化的内容,也要倔强地显现出哪怕是一点点的新意。然而,当他们为之努力的时候,心里经常在嘀咕:这样写,编辑那里通得过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