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搭配、均衡营养的饮食,受到许多父母的重视。“给孩子吃好”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共识,但是吃好并不一定等于吃得对。现实中,不少孩子不是瘦得像“豆芽菜”,就是胖得像“小面包”。我们在孩子的饮食安排上是否存在不够合理的地方呢?就这个问题,我们组织了以“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为主题的家长沙龙活动。活动中,我们先后抛出3个话题请家长讨论,家长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相似文献   

2.
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这是"真理",所以,孩子有"病"需家长吃"药"。家长改变了孩子就能改变——这是"硬道理",所以,想要孩子变,家长自己先要改变。但是家长改变远比改变孩子难得多。家长希望孩子优秀,希望解决孩子的问题,要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原则、  相似文献   

3.
家长们常常焦虑于孩子有挑食、偏食、厌食的毛病,尤其是不喜欢吃蔬菜、喝牛奶。一些家长感叹:“不知孩子到底要吃什么!”这时有的老年人就介绍经验:“让他饿去,看他吃不吃饭。”其实这话不无道理。因为“好吃”本是孩子的天性,是食欲的关键,但现在的孩子根本就不饿,怎么去“好吃”?分析起来,出现挑食和厌食的主要原因有:  相似文献   

4.
在不少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想吃什么,家长常常是有求必应,尽量满足。致使有的孩子一天到晚不停嘴。殊不知,孩子一味贪吃伤害大恼。  相似文献   

5.
常常有家长跟我提出“孩子挨了别人打,要不要还手?”的问题。有的家长很大度,认为小孩子打架,不要过于较真儿,吃点儿亏就吃点儿亏,没什么了不起的。遇上那好欺负人的孩子,就躲着点儿。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认为:“作文教学一向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教师批改下工夫很大,学生不看,等于白花力气,应该改变改变方式。”习作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进行习作评价,便能使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催化剂”。有一个小孩吃饭总是吃不多,家长哄、骂,要孩子多吃点,总不见效。一次,家长出差带回一只别致的椰壳碗,用它来盛饭,结果孩子饭量大增,家长喜出望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椰壳效应”。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思维需求,以获取较好的效益。目前许多习作评价还处于批改、定等级,然后学生修改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7.
尚巾 《家教指南》2004,(12):38-39
一些家长让孩子“以暴制暴”《家庭导报》报道,记者不久前偶然听到两个七八岁男孩的对话,觉得很惊奇。一个孩子说:“现在学校没人敢欺负我了,谁打我一拳,我就打他两拳。”另一个孩子则说:“要想让别人怕你,自己就要长得壮一些。”让记者更吃惊的是,孩子的这些“以暴制暴”想法竟然是他们家长灌输的。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家长,发现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还真不少。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平时会故意打孩子一下,如果孩子不还手,就教育他说:“不管是谁打你,一定要还手”!一位家长说,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以免在学校被人欺负…  相似文献   

8.
《家教指南》2007,(10):33-33
家长往往会错误地认为,孩子吃得多就长得快。其实,贪吃的孩子往往智力发育较差。美国儿科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儿童期吃得太多会引起腹胀满、消化吸收不良。若长期如此,还会使性格变得急躁易怒,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这是因为胃中食物过多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现在不少家长太好说话了: 孩子说:“我要吃蛋糕。”父母说: “就买,就买。”孩子说:“我要那个会摇尾巴的小狗玩具.”父母说:“好的, 好的.”孩子说:“我要到游乐场玩。”父母说:“马上去,马上去。”要问这些家长为什么对孩子百依百顺,他们大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不顺着不行啊,否则非闹得天翻地覆不可.”他们不知道正是家长这样一味迁就, 过度地满足,养成了孩子专横跋  相似文献   

10.
小家长     
儿子上学后对带长字的“官”情有独钟。上三年级时竞选班成功,回家后笑得像一只可爱猫咪,居然提出家长一职也要加竞选。他全票通过马上就职快就找到感觉了,这不,他对我他爸提建议了———“我家要规定一个学习时间,妈在这个时间也要爱学习不能电视。”好,忍痛不看连续剧,服家长安排给父子俩陪读,幸好快有了成效,常有文章见诸报。每次收到稿费,我都真诚地酬小家长,请他吃汉堡。有一次他:“吃一个汉堡等于20个练习,电视里说有很多孩子没有文,少吃一个汉堡可以送20个本给他们”。我说:“下次不来吃,好吗?”“不行。你努力一点,稿多了,就可以吃…  相似文献   

11.
过节等于什么?等于休假、旅游、走亲访友、吃吃喝喝、睡懒觉……你的作息时间和饮食规律改变了,孩子也跟着变,所以,过节了,孩子每天的两大“功课”——吃和睡,也会跟着改变。  相似文献   

12.
徐岫茹 《宁夏教育》2006,(7):138-138
近日,一位家长谈到一件事。一天要吃晚饭了,8岁的儿子却说:“我不想吃饭,只想吃羊肉串!”妈妈说:“不行,饭做好了,不能吃那个!”孩子仍坚持要吃,爸爸说:“羊肉串不卫生,就不能吃,不好好吃饭我揍你!”于是,孩子大哭。奶奶说:“乖乖别哭!吃个羊肉串怕啥?奶奶给你钱!”爷爷说:“你俩跟孩子发什么火?走,爷爷带你吃羊肉串去!”父母的“教育”都无济于事了。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父母对孩子强制命令而造成的亲子关系的对立.还是老人缺乏原则地对孩子的迁就,都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被孩子所控制了。  相似文献   

13.
左邻右舍,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到了吃饭的时候,可热闹了:有的孩子闹着不吃;有的孩子尽吃菜不吃饭;有的孩子说“我不吃这个,我要吃那个”;有的父母给孩子准备了“好菜”让孩子一个人独享;还有的父母干脆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孩子则吃一口,玩一会。“吃饭”成了家长最伤脑筋的事。其实,这是家长自找的苦恼,是家长自己把孩子给惯成这样的。我的女儿已5岁了,长得活泼健康。一日三餐,无论荤素粗细,她都吃得津津有昧,从不要我操心。我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家长们多数都有一种共识,亏什么也不能亏孩子,所以,只要是孩子吃的、用的、玩的,都要最好的,还要多多益善。“多多”就一定“益善”吗?  相似文献   

15.
现在孩子的饭量普遍较小,家长们为了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常常采取“少而精”的办法——以鸡鸭鱼肉代替谷类。比如说,孩子的饭量能容纳半个鸡腿一两米饭,家长宁可让孩子少吃半碗饭也要让孩子吃下一个鸡腿。这些家长认为:孩子既然饭量小,就应该吃些高营养成份的食物。少吃一口饭没关系,荤菜是绝对不可少的。我刚到幼儿园从事保健工作时,也曾有过这样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在“独”的环境里,家里东西和父母的爱均归他独自享受,再加上父母的过度呵护,逐渐使一些独生子女养成自私,任性,专横,霸道的不良性格特征。家长们为此感到焦虑,希望利用各种场景和机会改变孩子这种“独”的状况,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1要教会孩子与他人分享。 今天,独生子女的家长普遍存在着过度疼爱自己孩子的心理,在一些家庭里,父母总是舍不得吃穿,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吃好玩好,凡是家里好吃的东西,大人一律留给孩子一个人吃,如果是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无论花多少钱,家长都要给孩…  相似文献   

17.
许多家长以为孩子吃得好就长得壮,于是孩子的饮食里鸡、鱼、肉、蛋、奶制品从不间断。其实,孩子吃得好不好与长得好不好是两回事。所谓吃得好,是指给小儿吃的食物的营养价值高,而长得好不好是由孩子对食物营养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情况所决定的。孩子吃得好长不壮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所致。吃得好怎么会产生营养不良呢?常见原因有:1.营养素不全面。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6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哪一种缺少了都对健  相似文献   

18.
记者(以下简称问):每个家长都是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的,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送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成了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父母花钱越多就等于爱越多?父母花钱越多孩子就越有出息?  相似文献   

19.
吃饭进餐,无疑是幼儿生活中的大事。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以及入园后,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吃”。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因此,常常会听到离园时家长问孩子:“今天吃什么?你吃饱了吗?”在幼儿园每学期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关于“吃”的问题,也是家长们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南京市一家长来信说:我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接受能力强,成绩不错,但容易骄傲。如果上次考得不错,往往这次就退步,我们批评教育他一顿,下次又会考好。考前总爱说:“没问题。”总高估自己。我们没少教育他,但效果不明显,请问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孩子容易骄傲,当孩子获得成功时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1.家长要沉着。现在的普遍情形是:孩子考得好,往往是孩子喜笑颜开,家长眉开眼笑。所以我们要从改变自己做起,要认识到,孩子现在的小成功,不等于最终的成功。孩子阅历有限,在成功面前头脑容易发热,家长能沉着,也会使孩子冷静下来。只有在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