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水浒》也叫《水浒传》、《江湖豪客传》、《忠义水浒传》、《京本忠义传》,比较时髦的叫法是“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和罗贯中。《水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无可争议。  相似文献   

2.
明朝遗民陈忱有感于清初满洲贵族的残苦统治,创作了《水浒后传》,借此来抒发其强烈的民族情感,同时在作品和序言中他也提出了对续书创作的要求。旨在对此作一简要的归纳与分析,并结合其身世对他的续书创作理论产生的深层原因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3.
《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是浙江乌程南浔镇人,亦即今天的湖州市南浔区。这里北临太湖,南近钱塘,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圈腹地。陈忱生于斯长于斯,思想中积淀下浓厚的江南文化情结。而这,在他的《水浒后传》中得到了强烈表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发生在太湖和钱塘的两大故事片段的描写。  相似文献   

4.
方熊是活跃于明末清初的一位安徽遗民诗人,他因曾刊刻《陶渊明集》六卷(世称《陶诗诵说》)而为陶诗研究者所关注,但是他的生平事迹却消散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方熊生性豪爽,尤爱游历,这使他成为诗人间的“联络人”。他与桐城学者的交游,反映了清初桐城诗派的活动细节。他与其他安徽人的交游,勾勒出清初“皖桐诗派”的生成路径。他与遗民的交游,反映了清初遗民诗人群体的生存状态。而他与入清后采取合作态度的诗人群体产生交集,则表明清初诗坛在地域、遗民等面向之外还具有更加复杂、多维的面向。  相似文献   

5.
学界一般认为归庄是位立场坚定的遗民,但仔细考察他在明亡后的生活状况,这种评价有失偏颇。本文试图从归庄入清后的交游行事论证并揭示其原因。一归庄,字玄恭,号恒轩,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他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曾孙,与顾炎武有“归奇顾怪”之称。归庄在《历代遗民录序》(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是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之一。作者施耐庵,大约是元末明初人。他曾出任过知县,“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他把那些流行在人民中间的口头传说、民间杂剧、话本中彼此不相连缀的水浒故事搜集整理起来,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写成了《江湖豪客传》,后由他的学生罗贯中建议改名为《水浒传》。“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从北宋末年到元代末年,是水浒故事产生的时期。当时的阶级矛MINGZUOPINDU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水浒传》生动反映了我国历史…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的指示,深刻地揭露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路线、歌颂投降派的反动实质,从根本上批判了《水浒》评论中的种种错误观点,为我们正确地评论和讨论《水浒》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文化大革命前关于《水浒》的评论,几乎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其中一个主要看法:《水浒》是“一部千古不朽的农民革命的史诗”,“塑造了农民起义的英雄群象”。文化大革命后的一些评论,虽然批判了宋江,指出他是叛徒,但仍没有把《水浒》当作反面教材,认为这部作品既塑造了一个叛徒、投降派的典型,也塑造了一批挺立梁山峰巅的英雄。究竟《水浒》是一部反面教材,还是半部反面教材?究竟应当怎样看《水浒》所塑造的各种农  相似文献   

8.
《水浒》的成书大约在元末明初之际,但《水浒》中的一些故事,早在南宋就已开始在口头流传了。宋罗烨的《醉翁谈录》在记述当时说话人的“小说名目”中,就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称呼。南宋遗民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和《水浒》基本相符,却有一点显著不同,即三十六人中有“铁天王晁盖”。  相似文献   

9.
陈忱,明末清初湖州籍的小说家,字遐心,一字敬夫,笔名古宋遗民,自号雁宕山樵.据《光绪乌程县志》记载.他的先祖原籍长兴,后迁移到南浔镇,从陈忱开始定居于湖州城.他的生卒年代,由于缺乏资料,已不可洋考了,据他留下的诗歌作品,我们还可以推断他生活的大致时期.他在一首题为《九歌》的诗中曾说“我生万历时”“我今潦倒垂半百”,这首诗后自注为“壬寅初夏作”.有的说他生卒是1590—1670年(见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有的则认为他生得可能迟点,约1613年.(《辞海》)我个人意见是大约生于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在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以后.  相似文献   

10.
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实,鲁迅非常不满意,专门写了评金圣叹的文章,叫做《谈金圣叹》。鲁迅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金圣叹腰斩《水浒》的反动实质:“单是截去《水浒》的后小半,梦想有一个‘嵇叔夜’来杀尽宋江们,也就昏庸得可以。”金圣叹把《水浒》搞成“断尾巴蜻蜒”,这样一来,七十一回本的《水浒》也就显得较隐晦,宋江的叛徒嘴脸也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使历代统治阶级机会主义头子,更能利用宋江这个投降主义的典型来欺骗人民,腐蚀革命。金圣叹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腰斩《水浒》,又以什么手法来肢解《水浒》呢?金圣叹,明末清初的反动封建文人,苏州人,又名人瑞,圣叹是他的号。他一生没有做过官,连补一个秀才也曾被黜革,但他是一个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是一个顽固的地主阶级分子。在他的一生中,为了宣扬反动儒学,曾呕心呖血地评注了所谓六才子书,他以《离骚》为第一才子书,《庄子》为第二才子书,《史记》为第三才子书,《杜诗》为第四才子书,《水浒》为第五才子书,《西厢记》为第六才子书。通过对这些书的评点,来鼓吹孔丘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人之道。他自以为是孔丘之后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初,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载施耐庵的生卒年为1296—1370,《京本忠义传》残页中“军人每”中的“每”字,是元代常用字。《施耐庵墓志》说:“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罗贯中来福建,是谋求出版《水浒传》。福建刻《水浒传》时间早、数量大,是罗贯中来闽活动的结果。为了消除时人误会,罗贯中强调:“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表现出他的坦荡与实诚。《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正处于“变夷为夏”的阶段。它是“愤书”。愤,就必须有作为。《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处于“变夏为夷”的阶段,作者之隐痛可知。它是“哭泣”之书,导致了不作为。《水浒传》艺术风格体现为阳刚之美,《红楼梦》艺术风格体现为阴柔之美。中国文化的元气,尤在最具生命力的阳刚、激情与“天行健”的始源精神,“水浒气”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白沙诗展现出陈白沙特有的人格风采。它体现在:崇尚道义、安贫乐道的人生理想;济世救民的仁爱胸怀;深沉的爱国情思;自然、自得的精神境界;咏物诗浓厚的人格内涵。卓立特行的人格追求是形成白沙诗人格风采的内在动力,明代的理学文化土壤是孕育它的社会温床。白沙的人格风采通过江门学派传人在岭南发扬光大,泽惠来者。  相似文献   

13.
对陈第327首古体诗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特殊韵字和特殊韵例,从中探寻陈第古体诗歌存在的拟古现象和体现出的方音影响。陈第的古体诗特殊用韵情况可能反映出了明代末年福州方言的某些实际语音情况:明万历年间福州方言至少有部分江韵字已经完成了韵母从o到ou的转变;庄组支韵字"史"在福州方言中押入鱼模部的时间较晚,到明代末年仍未完成;尤韵"妇"字和侯韵"母"字在福州方言中已经归入鱼部。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因科举的需要,私塾教育十分兴盏。塾师作为明清小说中的特殊群体,还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以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为例,通过对塾师形象及其生存处境的分析,探究从事塾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底层文人的悲剧性命运及其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以期成为明清时期塾师、教育乃至社会研究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5.
钱希言《戏瑕》载"文待诏诸公暇日喜听人说宋江,先讲摊头半日,功父犹及与闻",学界多以为此材料能够证明嘉靖前即有《水浒传》在社会上传播。然而,通过文献考证得知,"犹及与闻"的"功父"即明末著名画家、藏书家钱谷之子钱允治,他与文征明等一起"听人说宋江"的时间不能早于其出生的嘉靖二十年(1541),实际时间应该更晚,正值文征明的晚年,这时《水浒传》在社会上已得到广泛传播。至于他们听人所说"宋江"是说话故事还是《水浒传》或者兼而有之,已经无法确证了。  相似文献   

16.
陈焯《宋诗会》因成于一人之手,加之窜改原作,故文献错讹不少,而最严重的问题是所征引的文献自身即存有很多讹误。《宋诗会》大致存在以下几种文献问题:错记作者;误署诗题;删改小序;删削诗注;擅改原作:脱漏诗句。虽然陈焯仿效明人著述不载出处,网罗宏富固然难免“疏漏芜杂”,但其“蒐辑散佚”、保存宋诗文献的功绩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中的方位词"上下"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期,仅仅只有二百多年的时间,但"上下"在两书中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上下"作为方位词,其各种用法刚刚萌芽,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而"上下"在《儿女英雄传》中,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18.
陈子龙乃明代诗之大家,有明诗殿军之称。他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七言律诗创作成就最高。他的七言律诗宗法多家,题材丰富多样,风格高华瑰丽。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中人物所作的诗词仅有十首,其中酒后诗有五首,而这之中有四首是宋江所作,这一叙事现象在《水浒传》众多人物的许多相似塑造中显得独特。因为酒后诗是宋江冲破理性樊笼的心理的真实写照,分析这四首酒后诗,能清楚认识宋江的"忠"与"义"的相互关系以及他的人性的发展和其中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