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籍,似乎总是让人肃然,不敢亵渎的。司马光藏书万余卷,“晨夕披阅,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之能如此,是因他特别爱惜书,“至启卷,先视几案净洁,藉以茵褥,然后敢启”。一般人对于书,虽不能仔细到这程度,但可以说“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正像黄庭坚所说,“擘书覆瓮,裂史粘窗,谁不惜之 !”  但究竟怎样算真正爱书,却不可只看表面。司马光藏书,“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是主人爱书的标志。然而,有些人,书也买了许久而簇新如故,原因却是从未读过,买来只是装门面;有些人,也像司马光一样,每逢读书,正襟危坐…  相似文献   

2.
《天一阁文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辉 《图书馆杂志》2005,24(5):93-94
黄宗羲登临天一阁观书后,在其《天一阁藏书记》中感慨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这句话既感慨藏书之难,也称赞了天一阁在遭受兵、贼、虫等厄劫之余藏书保持之久。可藏书虽难,却没有力量阻止任何藏书者的爱书藏书之心。中国历史上有难以计数的藏书楼,这些楼或者还保存完好、或者已经难觅踪迹,但是它们所承载的中国藏书文化却源远流长,为历代学人所重视。不仅仅是因为藏书楼曾经保存了众多珍本古籍,更重要的是藏书楼所体现的藏书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一代代的爱书藏书之人。  相似文献   

3.
近代著名的文献学家王献唐先生的《藏书十咏》,分咏访书、购书、载书、装书、勘书、曝书、跋书、抄书、借书、读书。由于该诗中运用了诸多典实,给一般读者造成了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故详加笺释,以便使今天的图书管理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位文献学家“嗜书成癖”、“爱书如命”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买书     
“好书常如最精美的宝器,珍藏着人一生思想的精华。”爱书的人谁又不爱好选买和珍藏这人世间“最精美的宝器”,拥有一个哪怕是小小的储藏思想精华的宝库呢! 自古以来,爱书、买书、藏书,被看作是许多著名学者的美德。南宋杰出的诗人陆游,便是当时越中闻名的买书、藏书家。据记载,中年的陆游从四川夔州离职回浙江的时候,“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以归”。晚年的陆游家居绍兴,爱书、买  相似文献   

5.
<正>老上海银行家群体中,爱书、聚书者虽不乏其人,但是能荣登藏书家榜单者屈指可数,个中翘楚非叶景葵先生莫属。叶景葵、张元济等人于抗日战火中夺书、藏书,则是藏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为祖国留下一批珍籍。揭开纸团惊现名著稿本叶景葵(1874—1949),浙江杭州人。,受维新思想影响,他致力于研求新知,倡导实业救国。清末民初,叶景葵先后担任东北财政总局会办、大清银行正监督、浙江铁路公司和汉冶萍公司经理等职,后担  相似文献   

6.
黄生借书说袁牧黄生允修借书。随国主人接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手?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41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做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庆藏焉,曰:“始俟异口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准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体去书来,落落大满,素好友丝时蒙卷轴。然后…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藏书事迹后人知之不多,从目前已经发掘出来的资料看,林则徐也是清末福建一位较有影响的藏书家。后人林尊彝说他的“藏书虽未见宏富,然所藏皆有用之书也”有《云左山房书目》可证。  相似文献   

8.
记不清是哪位前人说过这样的话:摊好书如对佳人。今见已故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先生1961年所作《卖书》诗,第一首云:“爱书曾被目书痴,今日卖书如卖儿。小市青缃百卷掷,山妻红泪两行垂。”其他首又有“书痴原爱书如命,无奈翻书不救饥”、“万事无如吃饭难”等句。如此诗句,读来教人倍感心酸。两年后,罗先生又有《简张一纯先生》诗,还是谈书的,又谈到自己卖书事:“有书岂必久,八口日须糊。并州来几载,立券数烦吾”,句下自注曰:“予来此已卖书数部。”一个爱书如命的学者、诗人,为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而卖掉心爱的书,…  相似文献   

9.
编辑与藏书     
路景云在1998年第3期《新闻出版交流》中撰文谈编辑与藏书,指出目前我们的编辑出版界,人员结构发生了颇大的变化,大批青年编辑补入其中,而编书者爱书传统却未见发扬光大,藏书之风日渐衰颓。除书价成倍上涨的客观原因外,编辑学识素养的降低、对书的执着和热诚之情的淡漠,却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猎取  相似文献   

10.
藏不住的书香票趣──漫谈《藏书票世界》的艺术魅力杨勇,宋丹心辽宁教育出版社“书外的风景”丛书出版前言中提出精品书必经得起“玩”,经得起玩的书大概要内容有趣、形式可爱。这套丛书中的《藏书票世界》便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这种精品精神。藏书票为读书、爱书、藏书人...  相似文献   

11.
浙东一地,素称人文荟萃,名贤辈出。特别是两宋以降,随着雕版印书业在浙江的蓬勃发展,许多学者、名士、富室,极力收藏图书,供子弟攻读,致使藏书之家遍布浙江各城乡之间。浙东境内姚江流域的“文献名邦”余姚县,亦多私人藏书之家,如黄宗羲的续钞堂,黄炳 的留书种阁,诸九征的半草堂,朱兰的四明阁,钮石溪的世学楼,以及黄澄量的五桂楼。由于姚江多藏书之家,子弟勤读,以致明张岱在《夜航船·序》中说:“唯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 天下虽多藏书之家,然能世代收藏不替,永久保存者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12.
《档案》2004,(5)
斯大林的藏书与三个人的命运有关:斯大林花了数十年心血搜集;叶利钦大笔一挥,把藏书楼批给了90年代迅速繁殖起来的无数基金会中的一个;戈列洛夫偷走5000多册藏书,荣登世界珍贵图书窃贼榜首。 1992年初,俄罗斯政府批准俄罗斯精神统一基金会租赁莫斯科威廉·皮克街 4 号的一栋楼。慷慨的政府并不知道里面有斯大林的 220 万册藏书,其中不少书可能是孤本。斯大林从1921年开始搜集藏书。搜集哪些书、如何分类,他都有具体指示。这个图书馆的藏书不断增加,到他去世时,已名列苏联十大图书馆。它的220万册书中,5500册盖有“斯大林藏书”章,还编了号…  相似文献   

13.
明代南京私家藏书与到书事业均呈现出繁荣的态势,其中首屈一指的人物当推状元焦敢。清黄虞稷、周在浚所撰《徵刻唐宋秘本书例》一卷有云:‘朋代藏书之富,南中以焦氏为第一。’水文就试图对这位有着丰富经历的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在藏书、著书、刻书方面的成就作些探讨。焦站,字弱侯,又率从吾,号瞻园、倘园,学者称为“清园先生”,生于明嘉靖十九年(154),卒于明泰昌元年(162),溢号文端,祖籍山东日照,南京旗手卫人。据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十三“焦站”云:“殖生有异质,闻道甚早而好学,虽至老不倦。”焦站为学十…  相似文献   

14.
宁波(简称甬)作为浙东名城,其藏书文化源远流长,自宋以来便为中华藏书之重地,本文通过考证甬上历代藏书名家名楼,归纳出宁波藏书文化"名家辈出,名楼迭现"、"书香有续,不绝于史"、"学人藏家,一身二兼"、"书人合一,特色鲜明"、"聚书矻矻,爱书以德"五个特点,以期对中国传统藏书文化的总体把握,对藏书文化研究的推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藏书目录,见于记载者,以西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为最早。彼时无雕版印刷,书皆写本,固无“版本”之称。唯写本不一,文字每多歧异,篇章或有参差,校雠定著,优劣自见。《晏子》有中书、太史书、臣向书、臣参书,《管子》有中书、太中大夫卜圭书、臣富参书、射声校尉立书、太史书,即所谓异本也。《晏子书录》云“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是谓中书校雠不精,非善本也。订讹补阙,端赖别本。《新唐书》谓韦述“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府书不逮也”。宋朱弁《曲洧旧闻》云“宋次道藏书皆校三五遍,世之蓄书,以宋为善本”。我国藏书家多蓄异本,尤重旧刻旧抄,断简残册,视若球璧,良有以也。至于古香吨薹,题跋庄严,钤印有序,足资缅怀往哲,悦目怡情,又赏鉴家之所由来也。于是宋元明清旧刻本,名家抄校题跋本,日为世重,称为善本。一九七八年国家开始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至一九九八年全部出版,历时二十年,著录中国大陆公藏善本五万六千七百八十七种,为自来善本书目之冠。山东大学图书馆收藏古籍二万余种三十余万册,初为教学研究资料,限于财力,鲜有宋元旧本,而以明清刻本为大宗。《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创始之初,余供职于山大图书馆,受命清理善本,从古籍书库中遴选善本数百种,合原定善本,共约一千二百种,制成卡片,上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同时编成《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交山东大学印刷厂排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藏书家薛福成(1838——1894)撰《庸庵编》,有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562册。其卷三有清同治八年(己巳年,1869)作《李氏藏书目录序》,但中未提及李氏何人也,全书中亦末阐明李氏为何人。谓李氏“有书数万卷,上自经史百子,旁逮星算、方舆、艺术之流,金石之刻,崖略粗完,洁致精良,可披可哦,昕夕自怡,此笃志之士所蕲也。……孝感李君,官畿辅久,富藏书,精善逾常本,出示书目两册,属序其简端。余睢君以通敏之才,历宰十数县,固周知民隐,而裕于识矣。”由此可见“孝感李君”藏书之富,善本超过普本,属晚清大藏书家。检郑伟章先生《献家通考》,未见收录。检范凤书先生《中国私家藏书史》,仅见在第456页录《庸庵编》之记。那么,孝感李君为何人?其藏书何在?藏书目录何在?很是有考证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郑振铎与书     
郑振铎(一八九八~一九五八),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学史家,一生爱书,视书如宝,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有极丰富的藏书,这此书是他平时一本本积聚起来的.正如他在《失书记》中所说“书一天天的堆积得多了.书箱由一二只而二十余只,而五十余只,而至一百余只……”如此丰富的藏  相似文献   

18.
陈梦熊 《出版史料》2006,(2):110-115
我生于1930年上海沪西的一个工人家庭,过了生日,该是整整七十六岁了,可说走上了人生道路的末段。从大环境说,历经八年抗战,四年国内战争和新中国后屡次运动风云。个人也经受了两次大的政治劫难,三次婚变和七次搬家,可说命运多舛,苦不堪言。由于我一生爱书,从初中起就淘书、藏书、爱交书友、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在藏书中也遭到厄运。本文围绕藏书的厄运作些回顾和追忆,其他磨难只是一笔带过,不作详述。一、反胡风株连中藏书全被抄没新中国之初,我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国文专修科转入上海诚明文学院中文系,后该校并入上海学院中文系,当时晚间读…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我国目录学源远流长,有许多传统。依书成目和不囿存书,即为我国目录学史上流传至今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两种不同的途径。简而言之,前者要求“目睹”,如清朱记荣《行素草堂目睹书录》;所收之书,“均经目睹并及借钞成帙之书”。后者则为“知见”,如清莫友芝《鄙亭知见传本书目》;所收除其所见存书外,“又采录邵位西年丈懿辰所见经籍笔记益之”。汉代目录事业发端,刘向父子手自校书,以成《七略》。王重民先生指出,此种依书成目的编目方法一直影响着历代封建王朝官修目录的发展。班固本《七略》修《汉志》,删除者,则注“出”;增入者,则注“入”。实未妄加,且亲以原书核对。《夹氏传》一书下,班氏自注“有录无书”四字,当是班固手检兰台藏书的结果。自《汉志》以降,“我国历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经常节衣缩食地印书,又爱向相熟者和不相熟者赠书,但据他的夫人许广平说,他可不喜欢借书给人,“除非万不得已,遇到来借,倒不如另买一本赠送较妥。”鲁迅先生为什么宁可买书奉赠,却就不愿意将书借出呢?这跟他爱书如命的脾气有关。许广平同志说:“他处理他的书籍……似乎是比生命还着重”。这决不是溢美之间。试看鲁迅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