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倍晋三当选为自民党新总裁和日本新首相,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但安倍出任首相后,能否清除小泉给日本的周边外交留下的负面影响,能否摆脱小泉给中日关系投下的阴影,修补中日关系裂痕,还是一个悬念。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日本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再次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是小泉2001年4月就任首相以来第5次参拜靖国神社。对此,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严厉谴责小泉“拜鬼”。那么靖同神社到底是一个什么场所,日本政要为什么要乐此不疲呢?小泉“拜鬼”为何受到亚洲各国的强烈反对?小泉“拜鬼”对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带来何种危害?  相似文献   

3.
9月26日,现年52岁的前官房长官安倍晋三接替小泉出任日本首相。对于饱经风雨的中日关系来说,正在开启的“安倍时代”,又会意味着什么?小泉执政5年半,6次参拜靖国神社,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与亚洲人民的感情,导致中日关系滑向恢复邦交以来的最低  相似文献   

4.
今年4月以来,小泉探求日本新出路的改革尝试全面碰壁,内阁支持率和党内支持率双双破位下滑。为挽救执政地位的颓势,小泉开始推进强硬路线、明显加大政治中的军事含量,政治右倾化趋势有所发展,由此引起世人对日本是否要实现军事大国梦想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反映了他们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基本认识,其形成和演变是中日两国国力以及在东亚政治舞台上角色转换的真实反映。以"脱亚论"和"亚洲一体论"为代表的两种中国观是日本政府对华政策演变的重要理论依据,它们对近代以后日本的政治目标、国际战略、对外政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我们仍可在两国关系的发展中窥见其踪影。探讨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进,对于深入理解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演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明治时期是日本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同时也是日本试探、了解中国的过渡期。日本明治社会的对中国观经历过一次深层次的转型,其原因之复杂、影响之深广,在中日关系史上前所未有。这种深层次的社会转型,不仅体现在近代中日两国军事与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体现在日本文化取向与价值观念的转变。本文着重从思想与文化的角度考察了日本明治社会的对中国观,指出明治时期的中国观对近代中日关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政治观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探讨,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大学生政治观在纵向维度上的变化轨迹,对提高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的"融冰之旅",使小泉内阁时期降到"冰点"的中日关系出现"回暖"迹象;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和胡锦涛的"暖春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由"寒冬"进入了"暖春";麻生内阁基本上沿着安倍、福田内阁的对华路线前进,使中日关系保持了之前的良好发展态势;鸠山内阁是日本"改朝换代"后民主党执政的第一届内阁,在对华关系方面较之自民党政府表现得更为积极、友好;菅直人内阁期间的"撞船事件"使中日关系开始降温;野田内阁上演"购岛"闹剧,中日关系出现"拐点";第二次安倍内阁继续"右转",中日关系再次"结冰"。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纪念日刚刚过去,日本国内自民党的选举也已经尘埃落定。在这个较为特殊的时刻,我想以一名中国高中学生的身份对小泉首相您提出一些建议。虽然您即将离任,但是鉴于您所拥有的重要影响,我真诚地希望您能够在最后的任期中使中日关系呈现一丝曙光。  相似文献   

10.
江冶  阿奇 《老年教育》2006,(9):24-25
“8&;#183;15”这一天,日本首相小泉的丑恶嘴脸再次引起亚洲人民的憎恶和愤慨! 小泉就任日本首相以来,已6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次,小泉故意选择在“日本投降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不能不引起全世界的深思。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政治观的变化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从外因角度深入研究大学生政治观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于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材料】2006年10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胡锦涛回顾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积极评价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进入新世纪,就在中日关系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迈进的时候,由于日本个别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局面;安倍先生就任首相后,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温家宝在会见安倍晋三首相时说,最近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达成共识,开启了改善两国关系的希望之窗。  相似文献   

13.
中日是亚洲的近邻,在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社会对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不甚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师日观"、"轻日观"、"联日观"以及"防日观"等几种不同性质的日本观,这对以后的中日关系及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97年,我国学术界举行了一系列世界史领域的学术研讨会。本文按时间顺序,将这些研讨会作一扼要介绍,便于广大读者了解最新史学动态。日本文化与中日关系热点问题研讨会1997年3月4日,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在京召开“日本文化与中日关系热点问题”研讨会,在京学者20余人与会。与会者畅所欲言,各抒所见。有的认为,冷战结束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因素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决策和外交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有政治和经济的问题,也有文化层面的问题。日本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模式影响着日本的政治体制、官僚机制的形成和运作…  相似文献   

15.
一、“控制”和反“控制”的冲突仍将持续 进入21世纪,以小泉为首的日本政府仍然奉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建立政治大国和文化大国的主张,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提出和探讨修改“和平宪法”。2005年4月,众参两院宪法调查会分别出台了《最终报告书》和《关于日本国宪法的调查报告书》,标志着关乎日本未来政治走向的修宪运动进入了实质性修宪时期。修宪对日本政治的现状及未来有重大影响:首先,日本修宪的最直接目标是成为政治军事大国,彻底摆脱“经济巨人、政治侏儒、军事附庸”的形象,提高国际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四个政治文件各具特色,在中日关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日联合声明》翻开了中日关系新的一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奠定了中日关系的法律基础;《中日联合宣言》指明了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新《联合声明》对中日关系作了新的定位。今年恰逢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40周年,40年来的历史证明,中日双方只有共同遵守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中日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引子】日本为中日关系制造了4块“绊脚石”:1.历史问题日本政府文部省近期批准了右翼组织编撰的新版教科书,其中包含美化侵略历史的内容;日本首相小泉多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有军国主义象征意味的靖国神社。这些所作所为激起了亚洲国家民众的强烈愤慨。日本政府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立场直接关系到日本的未来以及日本在全球民众特别是亚洲邻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2.台湾问题日本国内“台湾情结”浓重,与台湾现任地方当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还是“台独”势力的诞生地及其主要海外基地之一。台湾问题事关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全国…  相似文献   

18.
视中国为现实竞争对手和威胁在日本21世纪外交战略中,中国所处位置是:军事上是威胁,经济上是合作对象但也是潜在的对手,政治上则是日本谋求地区霸权的最大障碍。小泉内阁据此而确定的对华外交政策目标是抑制和延缓中国的发展,阻止繁荣、昌盛的中国出现在东亚;在经济上把中国变成它的延长了的国内市场;实行“政经分离”原则,迫使中国接受“日韩关系模式”(其内涵是,在历史认识等问题上,韩国可以批评日本,但不要影响首脑互访等两国间的正常关系);或明或暗地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的统一。中日关系因此而形成了如下的基本架构:经济上以合作…  相似文献   

19.
1979年末以来,日本一直是最大的对华ODA提供国。在历年日本ODA的受援国顺序上,中国始终占据第一、第二位。日本的对华ODA已构成中日关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日本的对华ODA政策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到2003年度降到了第三位,这势必对中日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日本对华ODA开始、变化及原因与其中的中日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导刊》2008,(1):16-18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体现出健康向上、逐步成熟的政治观特征,但也呈现出许多带有负面影响的倾向。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必须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华民族凝聚力教育、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